扶贫路上初心未改
朱任华
江西省都昌县西源乡南邹村地处鄱阳湖北岸腹地,地理位置偏僻,是个典型的贫困村。2011年12月,邹全华接手该村的村支部书记一职。在南邹村,这个职务不是荣耀,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村内基础条件落后,“十二五”“十三五”连续两次被评为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们祈盼着有人能带着他们走出困境,摆脱贫困。
以人为本 打造攻坚克难强力军
邹全华在南邹村出生,也在南邹村长大,对这片土地他有着深厚的感情。身为长子的他,从小看惯了父母为了家中的生计奔忙,也看多了村里人因为贫困而发出的叹息。如今重任在肩,他希望改变村里的贫困状况,也相信在全国扶贫助农的大好形势下,能找到一条走出贫困的康庄大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邹全华是个老党员,他相信党员的中坚堡垒力量,所以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搭建一个强力的班子队伍来入手破解难题。上任初始,他首先逐一摸排全村31名党员的基本情况,从中选择出5名学历高、肯担当的优秀同志担任村“两委”成员。然后定期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集思广益谋良策,邀请广大党员参与村“三务”监督,让贫困户精准识别、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等所有工作都接受群众监督。这样阳光透明的工作形势不断积累着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这使得南邹村各项工作开展的越来越顺利,第二年被中共都昌县委组织部评为“五好党支部”。
为了能搞好南邹村的扶贫工作,邹全华象一只辛勤的蜜蜂,哪里有花香就到哪里去采蜜。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开始了引进外援之路,通过多方努力,南邹村争取到上级部门选派九江市军休一所驻村挂点帮扶。军休一所挂点南邹村后,为扶贫工作出谋划策、献计出力,每年都出资20万元以上帮村里发展有机水稻、油茶产业,还对村里环境进行了整治。
2018年,南邹村又迎来了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专程到该村调研留守儿童关爱资助工作,江西省关工委、九江市关工委及都昌县医保局也经常到南邹村指导扶贫。
强化机制 构建全民参与大格局
由于基础条件过于薄弱,2016年5月,南邹村再次被评为了“十三五”贫困村。邹全华顿感脱贫任务日益紧迫,这是南邹村2100多位父老乡亲交给他的重担,也是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没有退路,不能妥协,更不能谈任何条件。
邹全华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劳人,担任村支部书记后,他更是把所有的忙碌劲都使出来了。2016年,为改变基础设施建设匮乏的现状,南邹村争取到了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的新农村建设点指标。随之而来的是繁杂而琐碎的工作,邹全华大到全村的规划修编、村庄整治前期的设计,细到每一处施工设计安排、材料品质及施工质量,他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参与监督,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了极致。那段时间,村民们经常看到他身影在村里来回奔忙。建设完成后,投资470万元的77个村庄整治项目全部通过了省级评估验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扶贫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必须融入经济发展、文化事业、群众生活全领域,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邹全华活学活用“党建+扶贫”理念,以党建为引领,将扶贫扶智扶志与村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无缝对接、有机融合。在全面核实所有农户固定性收入、核准“两不愁三保障”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贫困户的“准入与退出”全部由村民召开代表会、评议会、征询意见会等会议进行裁定,把裁判权交给村民,基层基础工作做得准、细、实,“清退谁、保留谁”村民清清楚楚,也心服口服。
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邹全华在节假日邀请回乡探亲的家长同留守儿童们同桌吃顿饭,倾听少年儿童的心声,还开展家长与孩子视频聊天等活动。组织贫困户义务巡湖保护候鸟,共同抵制赌博及奢侈浪费攀比等歪风邪气,摸索精神扶贫和教育扶贫的新路。
全村53户贫困户,他与市军休一所驻村第一书记石坚一一走遍,与贫困户拉家常,加大扶贫政策的宣传,鼓励贫困户通过自食其力走上致富路。重点关心一些边缘户,讲清未纳入贫困户的原因,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予尽可能的关照。并且堅持对全村所有群众的日常走访,全家外出的村民也经常打电话问候。
邹全华说,乡里乡亲的感情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而产生了隔阂,即使有了矛盾也要在第一时间化解。他坚持用双脚去丈量友谊、亲近群众,在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让群众充分认识和理解党的好政策,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南邹村近三年来,没有一起上访,无论是否纳入贫困户,对通过“七步法”评选出贫困户的结果大家都非常认可。
2016年底,南邹村顺利的摆脱了贫困村的帽子,村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以身作则 大公无私彰显真风采
付出在前,享利在后。邹全华始终坚持,干好扶贫工作,必须要有公心和恒心,公心就是凡事唯公,不带私心;恒心就是扶贫工作不可能一挥而蹴,必须持之以恒。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南邹村53户贫困户中,没有一户是邹全华及村“两委”干部的近亲属。村庄整治、产业基地发展也都是通过理事会来运作。
产业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不发展产业,扶贫工作就失去了原动力。邹全华坚持稳步推进,在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直补零星产业的基础上,一年上一个项目,近年来做大做强了4个产业基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