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刘慧
摘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面向贫困乡村的开发项目,是帮助贫困乡村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手段。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而大部分优质的旅游资源又广泛分布于乡村之中,如何利用好优质资源进行乡村本地的旅游行业开发,利用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人文将天时地利转变为帮助经济发展的人和,本文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开展的各个方面,对目前该项目在实施中遇到的困境以及破解路径进行解析。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机制;现实困境;破解路径
早在二十世界九十年代末期,英国就提出了旅游扶贫乡村的相关概念,主张利用一些工业建设并不发达的乡村地区开展服务业旅游项目,通过服务行业来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建设,这个主张一经提出就逐渐成为了国内外乡村扶贫研究的重点项目。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乡村具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具有风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适合目前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二零一五年国家也公布了相关政策来充分肯定旅游扶贫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各地区充分的相应。旅游扶贫乡村从本质上实现了经济扶贫和精神扶贫两个层面的作用,从经济上帮助贫困的乡村地区进行经济建设,发展当地的硬件设备。从精神上帮助乡村人民进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
将旅游产业的文化因素与当地市场旅游行业进行充分的融合是乡村旅游行业精准扶贫的主要运行机制。当地的油管部门要抓住本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建立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产业,来满足大众化的旅游需求。在新形式的发展背景下,大众旅游的消费理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进行旅游的目的已经不单单是单一的旅游目的,而是多种文化因素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是一种更为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中,当地领导部门要充分考虑到大众自身的旅游需求,通过利用构件相应的文化品牌来进行当地相关文化的传输。例如在我国的东南地区,多数乡村地区普遍种植茶叶,在茶叶的种植期和收获期之内,有关部门都可以进行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展,在茶叶种植期间除观赏乡村自然景观和茶树等风情外,还可以组织旅客进行茶树种植和培育的过程参观,在茶树的成熟期,可以通过组织旅客进行茶叶的采摘观摩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更有效的展开文化建设活动。
乡村旅游扶贫的运行机制中,要尽可能的涵盖大规模的人员配备,来进行经济效益和参与人员的双重收益,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开展更多的服务项目,不仅仅可以提升当地的旅游项目品质也可以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项目实施中要注意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实现多种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现实困境
(一)资金筹集以及周转问题
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开展中,遇到的最为显著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的筹集以及周转问题,大部分的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人口相对较少的乡村地区,这些地区有着原始的人文形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相应的一般来说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受特殊旅游项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相较于一些城郊旅游行业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展较为困难,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同时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一些公共设施的缺乏也为开展旅游项目的建设提出了难题,虽然各地的旅游部门已经认识到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限的资金往往难以满足大刀阔斧的项目建设。在资金的筹集方面,政府出于对风险的考虑也会对大包大揽模式下的乡村旅游项目较为慎重,因此在各地的旅游开发中,还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意识的欠缺
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意识,在乡村扶贫中也是贫困人员的脱贫意识,在一些项目开展的地区中一些较为守旧的贫困人员很难拥有这些先进的自我发展意识,即使是目的为提高贫困人员的生活水平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这些守旧的贫困人员也难以接受。在客观上来讲,乡村旅游的项目发展是乡村扶贫项目的可行手段,但是受到传统的主观因素影响,这些项目在乡村地区的人员中普遍反向不大,一些人员参与的积极度不高甚至于干脆放弃,项目的开展得不到地区人员的支持和理解,工作上难以开展。心理学家指出贫穷和落后不仅仅是一种反应于经济社会的现实状态,其实也是一种狭隘的心理状态太,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农民不仅仅在经济上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更难以根除的是昌长期在社会传播不发达所导致的一种封闭消极的心里状态,对于当前贫困生活环境宿命感,是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的一大困境,不彻底对这些愚昧的心理进行革除,即使利用政府的扶持经济上得以改善,也无法做到长久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困境的破解途径
(一)开创社会筹集模式
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是一项工程量浩大的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和良好资金筹备能力,离不开城市内部金融行业的支持。但是长期的封闭式发展使得农村金融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行业的发展,这种均衡的状态严重阻碍着项目的资金筹集。因此金融行业可以适当的提高对于乡村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乡村旅游投资产品,进一步放大对于乡村旅游项目的贷款额度,在适当的范围内下降对于乡村旅游行业的贷款利率,并且针对乡村建设的特殊性,扩大一些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在乡村旅游的项目建设中,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而财政资金和投入又相对有限,应该及时制定各种投资的优惠政策,对于乡村旅游行业的投资给予鼓励,吸引社会上各种体制的经济体来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开展社会筹集资金的模式,保障乡村旅游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提升贫困人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乡村旅游行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乡村人员中,大多数人员对于乡村旅游行业持观望态度,依靠乡村地区人员自觉形成自我发展意识,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来说,对于发展迅速的社会经济来说这都是不可取的,要加大对于乡村人员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举办动员大会,发放旅游项目建设手册,宣讲发展经济优势和媒体宣讲等服务提高乡村人员对于旅游行业发展的认知。在乡村中设立咨询服务点和定期举行媒体传播等方式来解决当地人员在旅游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面向人群一般是经济文化基础较差的从事农业的人员,对于旅游行业的理解不多,不但限制了他们对于旅游发展的前景理解,也阻碍了他们进行旅游发展的可能性。在这个基础上,要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在资金和知识两个方面都要给予帮助,在资金方面加大对于旅游项目的扶植,并利用一部分资金来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升乡村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要隨时随地开展相关教育,通过课程的模式来向乡村从业人员进行市场管理,住宿接待,旅游解说,节目表演等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并根据不同人员接受程度的不同分配工作岗位。在旅游项目的发展过程中也要提高人员的参与能力,让乡村人员可以通过旅游行业的发展来提高经济收益。不仅仅要从经济方面上给予当地人员帮助,最为主要是从精神上给予人员素质的提高,觉醒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使得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可行性。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时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随着当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不同而随时变化的一种灵活的项目,是乡村扶贫的一种有利的发展手段。以发展旅游行业入手,从经济和精神两个方面对于乡村人员给予扶持,同时注意对于贫困人员的评估,当计划中的贫困人员已经确定脱贫并且不会返贫的情形下要将该人员移除扶贫人员行列中去,保证扶贫工作可以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乡村人员,实现共同富裕,提高乡村扶贫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黄炜,孟霏,肖淑靓.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因素实证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
[2]李锋.旅游精准扶贫:逻辑内涵?适宜性判断与系统结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4).
[3]杨宏伟.旅游精准扶贫的特征及运行机理[J].改革与战略.2017(08).
[4]吴忠军,曹宏丽,侯玉霞,韦俊峰.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调适与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5]张春美,黄红娣.农村居民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基于婺源旅游地搬迁移民和原住居民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7(13).
[6]王新歌,虞虎,李萍,林明水,陈田.燕山-太行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案例实证——以河北涞水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7(07).
[7]党红艳,金媛媛.旅游精准扶贫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消解——基于山西省左权县的案例分析[J].经济问题.2017(06).
[8]李佳,田里,王磊.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06).
[9]方澜.“互联网+”视域下茶乡乡村生态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7(05).
[10]何阳,孙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问题与消解[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