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要注意学生歌唱表演整体协调性的培养
【摘要】在学声乐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站在舞台上要么身体一动不动,要么动作太多,影响了声音的发挥,再有就是动作不协调,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声音的位置、气息上,不能给人一种整体协调的美感。因此,我们只有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加强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歌唱表演的整体协调性,学生才会在舞台上表现出艺术的美。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表演;整体协调
在学声乐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站在舞台上要么身体一动不动,要么动作太多,影响了声音的发挥,再有就是动作不协调,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声音的位置、气息上,不能给人一种整体协调的美感。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不仅要重视训练学生有个好的声音,还要注意学生歌唱表演整体协调性的培养。
一、具有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是培养学生歌唱表演整体协调的前提
声乐教学首先就是让学生感受美的声音:通过教师的示范、通过欣赏世界著名歌唱家的演唱,通过教师面对面的教授,即对声音美的体验、感受、获得美的声音的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再通过严格的系统的歌唱技术技巧训练后获得的有稳定的气息支持、有很好的共鸣、有歌者个性化自然纯正的艺术化了的美妙音色及灵动有空间感和强大穿透力的声音。这时,学生就具有了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学生只有在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下歌唱才不会有负担,歌唱发声没有了负担,学生才有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地表达音乐,因此,具有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是培养学生歌唱表演整体协调的前提。
(一)歌唱过程中稳定的气息支持
歌唱的呼吸:吸气时吸气肌肉群开始工作,外肋间肌收缩导致胸腔的肋骨向外展开,胸腔容积扩大;肺的下叶皮下肋骨大幅度扩张,横膈膜下降,胸腔整体容量加大, 体内形成负压,气息全面进入肺泡充盈,胸腔容积可扩大三分之一之多。此时胸窝至肚脐的上腹部,两侧的下肋骨以及腰肋,腰部一周具有全面膨胀感。呼气时呼气肌肉群开始工作,此时胸廓肺泡,特别是膈肌即产生本能的弹性收缩,腹肌的收缩自下而上地逼使腹腔内的器官对膈肌施压,以推动肺内空气作用声带发声;由于歌声连贯的需要,呼气时吸气肌肉群又不能立刻放松,以维持体内的膨胀及其压力,并与呼气肌肉群处于一种对抗之中,并维持微妙的平衡,呼气与吸气运动形态的对抗协调,正是歌唱所必需的呼吸控制基础。
(二)歌唱过程中充分的共鸣
随着科学的进步,嗓音科学家们发现:对发音共鸣起关键作用的是声带以上的喉腔、咽腔、包括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及口腔,直至唇部的喇叭状腔体管道,也称为歌唱的声道。而歌唱声道中的喉腔、咽腔、口腔是可以通过调节来改变其形状的,是歌唱共鸣调节的关键部位。正是声道的粗细长短形态的变化,影响着歌唱者歌唱共鸣的质量。人体生理学告诉我们:喉腔既是发音器官又是共鸣器官,喉腔是发音声道最底部的起始部分,歌唱生理声学把喉室以上的喉前庭一带,会厌与咽喉构成的管状部分,称为“基音共鸣管”。最新研究发现:喉腔内空气柱的声波振动对基音共鸣及产生高频率泛音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喉器的上下移动以及喉口的收缩而改变声道的长短粗细,因而影响泛音管道的共鸣质量,对嗓音的音色与音量产生重要影响。咽腔是由肌肉黏膜组成的管状腔体,它包括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三部分,歌唱生理声学称之为“泛音共鸣管”。随着咽部肌肉群的收缩、喉头的上下移动以及舌根的运动,咽腔,特别是喉咽腔和口咽腔的形态和容积的变化,对于歌唱者歌唱共鸣的调节以及嗓音音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歌唱共鸣调节起重要作用的还有口腔和喉外肌,口腔打开的程度、下颌、软腭、颊、舌、唇引起口腔形态的变化,喉外肌负责调节喉器内部的结构形态及喉器的移动或稳定,都直接影响歌唱共鸣的效果。声乐基本训练使得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生理状态下获得了充分的共鸣。
二、从我国传统戏曲宝库中学习细腻传神的歌唱表演
在我国的戏曲宝库中,蕴藏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珍宝,如各种润腔技法:装饰型、力度型、节奏型、音色型等。 借鉴润腔技法,可以使声音在曲直、断连、明暗、造型、强弱、快慢、音色方面形成对比,并在统一的音乐风格中相辅相成,彰显不同的特色与细微的差别,从而形成独特的表现风格和各种感情色彩。另外,戏曲中的咬字吐字有很严格的规范,要求字正腔圆,根据剧中人物的情感需要,采用不同的出字、归韵、收声的方法等等。这些都可以把它借鉴过来用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让学生的演唱更加细腻传神,这就避免了学生呆板的演唱。
戏曲表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念白要求“虽不是曲,却要美听”(王骥德《曲律》),这是讲语言美;演唱要求“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燕南芝庵《唱论》),这是讲声腔美;在身段工架上,讲究出场、亮相的姿势和“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是讲静态美;又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联系和协调,这是讲动态美。还要在线条、姿态和韵律上给人以美感。由于戏曲主要是在三面面向观众的舞台上发展起来的,这也形成了一种传统:不但每一个动作要照顾到形式美,而且要求在动作的运动过程中照顾到每一个观众的视角,让任何一个角落的观众都能看到美的线条和美的造型。正如盖叫天所说:“一伸拳、一举步的姿式,都要练成为可以雕塑的独立塑像。”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也要学习戏曲表演的严谨作风,避免学生太随意的表演。
总之,我们只有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加强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歌唱表演的整体协调性,学生才会在舞台上表现出艺术的美,即听觉的美和视觉的美,学生才有可能在舞台上有完美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肖黎声主编.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卢兰青.舌控声乐学[z].
作者简介:李仓华(1961—),女,贵州兴义人,贵州财经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教育、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