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
李娟
摘要:简述了犬布鲁氏杆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诊断措施,旨在加强犬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控意识,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关键词:犬;布鲁氏杆菌病;人畜共患病;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9-0014-01
目前布鲁氏杆菌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防控形势严峻。犬只在农村和城市饲养数量庞大,除猪、牛、羊布鲁氏杆菌病外,犬布鲁氏杆菌病也不容忽视。犬布鲁氏杆菌病是人兽共患病,多数患犬呈隐性感染,少数出现症状的病犬以生殖器官炎症、流产为主。
1 病原
在布鲁氏杆菌的7个种中,感染犬的主要是犬型、牛型、猪型、羊型布鲁氏杆菌。
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0.6~1.5) μm×(0.5~0.7) μm,無鞭毛,不能运动,无芽胞,有形成荚膜的能力。
布鲁氏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在肝汤琼脂和马铃薯培养基上生长茂盛。在肝汤琼脂或甘油琼脂上37 ℃培养2~3 d后长出灰白色小菌落,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菌落增大,颜色加深。用改良的齐一尼二氏(Zichl-Nee3sen)法染色,布鲁氏杆菌染成红色,背景和其他菌染成蓝色。
该菌对环境抵抗力强,在乳汁中可生存10 d,在土壤中可生存20~120 d,在水中也能存活72~100 d,在胎儿体内可以存活180 d,在皮毛和人的衣服上也能生存150 d。对热敏感,100 ℃数分钟内死亡,1%~3%的石炭酸、来苏儿液、0.1%升汞液、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均可在15 min内将其杀死。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
2 流行病学
病犬和带菌犬为主要传染源。该病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呼吸道传播,但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消化道。通过羊水、阴道分泌物、饮水或污染的饲料、乳汁或公犬的精液(交配中)可传播该病。
3 症状
感染牛型、羊型和猪型布鲁氏杆菌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临床症状不明显。感染犬型布鲁氏杆菌病后,可发生流产。流产多出现在妊娠后40~50 d(正常妊娠期为64±4 d),阴道流出污秽的分泌物。公犬发生睾丸炎,附睾、淋巴结肿大,有菌血症,慢性病例睾丸萎缩,公犬射精困难,性欲下降。犬感染多发生于2~3岁成年犬或性成熟犬,雌性犬发病率明显高于雄性犬,纯种犬比杂交犬的感染率高,该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国内犬普遍存在该病,南方地区犬布鲁氏菌病阳性率可高达20%,北方牧区阳性率高达90%。患病犬除了生殖器官疾病以外,还能出现关节炎、腱鞘炎、跛行等症状。
4 病理变化
淋巴结及脾脏肿大。公犬附睾肿大,睾丸萎缩,阴囊肿大并有炎性渗出物。母犬病变不明显,流产胎衣呈炎性肿胀并出血,胎儿皮下出血。
5 诊断
通过细菌学及免疫学检查可确诊。
5.1 细菌的涂片检查
细菌学检查可从流产的胎儿、胎衣、阴道分泌物、精液或乳汁中采取病料,直接涂片,用改良抗酸法染色,镜检可见红色球杆菌(布鲁氏杆菌染成红色,背景和他菌染成蓝色)。
5.2 细菌的分离培养
用血清甘油琼脂或肝汤琼脂培养基培养2~3 d,可出现灰白色菌落。
5.3 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有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等。
5.4 分子生物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有PCR法、环介导恒温扩增法、荧光探针分析法等。
6 防治
对犬群尤其是种群定期进行血清学检验,必要时抽血进行细菌培养,最好每年进行两次检测,检出的阳性犬进行隔离。尽量自繁自养,新购入的犬应先隔离一个月,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入群。种公犬配种前进行检疫,确认健康后可参加配种。犬舍及运动场应经常消毒,流产污染的地方、栏舍及其他器具应进行消毒。经济价值不大的病犬进行扑杀。
一般不推荐治疗,尚无特效药物,而且疗程较长。贵重犬、军警犬等有特殊用途的犬,可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进行治疗,采用四环素、土霉素、奇霉素等治疗。配合应用磺胺药和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效果好。隔离期限以血清学检查抗体为阴性为界限。
环境消毒采用10%石灰乳或5%热苛性钠溶液效果好。病料应消毒或深埋。
7 小结
虽然国内尚未见报道指出人类因犬布鲁氏杆菌感染而引起布鲁氏杆菌病的案例,但已有人证实了犬能够感染除犬种外的其他布鲁氏杆菌。并且是布鲁氏杆菌的机械携带者和生物带菌者,是犬种布鲁氏杆菌的主要宿主,牛、羊、猪对犬种布鲁氏杆菌易感性低。人类若食用狗肉,经常关节疼痛,最好排除布鲁氏杆菌病,因为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病症状因人而异,大多关节疼痛。
由于犬饲养数量的增多,以及与人类的密切接触,使得犬布鲁氏杆菌病成为未来人类感染布鲁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中国对犬布鲁氏杆菌病的分布、流行情况还不是十分了解,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疫苗研究几乎为零,这样既不利于犬的繁殖与饲养,也影响了人和家畜布鲁氏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简便、快速、高通量的监测技术,研制适合犬应用的疫苗,对于家畜和人类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控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