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秸秆全量处理技术的探讨
孔范启 贾文波
摘 要:目前,农作物秸秆大多数都得不到综合利用,又因无固定地点存放而造成随处丢弃或露天直接焚烧等问题,其所引发的污染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个背景下,大力开展和推广应用区域秸秆全量综合利用技术,势必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秸秆全量处理;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S38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9.10.084
鑒于目前大多数农作物秸秆都得不到综合利用的实际情况,创建一个能够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管理体系,解决秸秆随处乱放和露天焚烧的不良状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2008年起,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禁烧秸秆与秸秆综合利用的奖罚措施与配套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各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但是,要想杜绝露天焚烧和从本质上解决秸秆产量相对过剩的问题,关键就是要在覆盖区域范围内建立起运行稳定和有长效机制的秸秆综合利用管理机构及完备体系,才能使区域内的秸秆得到全量处理和综合利用。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环保部,为加快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禁烧工作,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要达到85%以上的目标。
1 区域秸秆全量处理综合利用的技术模式
就是坚持“整体推进、区域统筹”的原则,目标是实现全部处理或利用区域内的农作物秸秆,以县域和乡(镇)为标尺,根据区域内的作物秸秆产量与分布空间,统筹秸秆收集离田数量与还田数量、秸秆还田的空间分布与时段,研究秸秆的离田不同方式数量及所占比例;制定秸秆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把秸秆就地消化,明确政府责任、农民的利益和责任、企业之间运行关系;通过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整体推进。
目前,秸秆利用模式主要以单一技术为主,形成技术链,这种模式简单易学好推广,但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解决不了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的实际问题,很难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普及应用,也不利于技术协调和持续发展。
2 应用秸秆全量处理综合利用技术的作用及效果
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可以实现区域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秸秆科学还田和离田产业化利用统筹调协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拥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增产增效情况:近年来,区域秸秆全量利用的概念已经应用到北京、天津、江苏、河北、湖北等县(乡)范围,在省、县、乡级层面均形成了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2016年,农业部、财政部在环京津冀生态一体化屏障的重点区域,选择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较为突出的10个省份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模式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以湖北省某县为例,县域秸秆全量利用达到了3000万元经济效益。
3 秸秆全量处理综合利用的技术要点
3.1 核心技术
(1)精准算出秸秆的产量,计算出收集量。参照区域内播种面积、作物种类、草谷比、产量水平等估算出产生秸秆总量;根据季节、收获方式、留茬高度、收集装备条件、道路等因素,预先计算出区域内秸秆可实际收集利用的数量。
(2)拟定恢复地力的秸秆还田量。从耕地质量提升统筹考虑区域秸秆适宜还田量,确定秸秆还田比例、还田时序、农机农艺配套措施。
(3)设计秸秆离田利用的比例关系。全面考虑秸秆利用的市场成熟度、技术成熟度、节能减排效益、工程转化效果、二次污染程度、与区域秸秆可获得量的协调程度、与秸秆种类的适宜程度、区域秸秆收储运水平、与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等,把秸秆离田后用作饲料、肥料、燃料与原料、基料的数量比例合理规划好。
(4)秸秆的收储场地和加工产业要合理布局。根据秸秆产业化利用的特性,系统判定秸秆收集强度、收集时限、收集半径、运输成本、道路条件,布局秸秆收储点要科学合理,建设规模适宜的收储场地,配套相关机械和队伍。
(5)健全秸秆全量处理综合利用的政策保障体系。从管理、组织、法规建设、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等方面制定出有操作性的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合作社、农民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量化的持续运行和长足发展。
3.3 技术应用中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1)因地制宜。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合理规划,整体推进。
(2)农用优先。坚持与农业生产相契合,首先满足地力提升和畜牧业需求,剩余秸秆用于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等。
(3)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主导作用,引导财政资金的投入,出台并落实扶持政策,促进相关服务体系发展,为秸秆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总之,秸秆全量处理技术具有众多优势,适合在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禁烧工作压力大的区域应用。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