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出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李云
摘要:对牦牛出败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进行了介绍,旨在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牦牛产品。
关键词:牦牛;出败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9-0010-01
牦牛出败病指的是出血性败血病,疾病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内脏器官出血、急性胃肠炎、肺炎以及高热等,给养殖户与养殖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牦牛患出败病后头颈部、胸部与咽喉部会出现炎性水肿,也就是常说的锁喉风。该病在发病时间上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在多雨潮湿、气候剧变以及冷热交替的情况下,发病率会明显增加。牦牛出败病的蔓延严重威胁牦牛的安全,对牦牛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研究与分析,研制出更加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1 致病机理
牦牛在患有出败病前通常已经携带病菌,在上呼吸道与消化道黏膜表面寄生一定量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牦牛抵抗力差以及外界环境多变的情况下,牦牛体内会入侵大量的病原菌,血液循环体系出现大量病原菌,造成内源性感染。同时,病牛皮肤与黏膜也会受到损伤,由于部分菌株自身的毒性比较强,在病牛体内产生大量毒素,进而使病牛出现十分复杂的生理变化[1]。
2 临床症状
牦牛出败病在发病前有1~7 d的潜伏期,感染病原菌的牦牛会突然发病,体温快速升高,出现败血症与急性胃肠炎,病牛在患病初期表现为体质弱、精神沉郁,头颈部严重水肿,粪便呈现稀液状或浆糊状,带有血液或黏液,严重时会在24 h内死亡;水肿部位在发期初期有疼痛、发热的感觉,水肿位置冰冷,触诊较硬,头颈伸直,疼痛感有所缓解,舌肿大呈蓝紫色,口腔黏膜潮红,口涎呈长线,吞咽受阻。病牛焦躁不安,呼吸困难。症状比较严重的病牛,在肢体、外阴与肛门也可能会出现水肿。部分病牛鼻液呈浆液性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在病情加重的情况下,会逐渐转化为脓性鼻液,在对病牛胸区进行挤压的过程中,病牛会表现出明显的痛感,听诊为啰音,病牛张口吐舌且头颈向前伸直,部分病牛便血与下痢,后因严重衰竭而死亡。
3 治疗
3.1 疑似病牛
对于尚未确诊但疑似患有出败病的病牛来说,使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0.1 mL/kg,连续使用3 d,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其他健康牛群则需要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所选用的疫苗为出败氢氧化铝甲醛疫苗,200 kg以上的牦牛,疫苗注射量为10 mL,200 kg以下的牦牛,疫苗注射量为5 mL[2]。
3.2 确诊感染病牛
对于确诊患有出败病的病牛,尤其是症状比较严重的病牛,则需要为其提供解热镇痛治疗,消除病牛水肿,纠正酸中毒,抗菌消炎。必要时也可进行抗感染治疗,所使用的药物主要为硫酸链霉素与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片钠,其中硫酸链霉素的剂量为1万IU/kg,1次/d,肌肉注射;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片钠剂量为0.1 mL/kg,1次/d,肌肉注射。对于體温较高的病牛,可以使用安乃近,剂量为10 mg/kg,肌肉注射。对于呼吸困难与水肿病牛,可以静脉注射碳酸氢钠,药物浓度为5%,剂量为250~1 000 mL[3]。
4 预防
4.1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牦牛饲养管理工作是提高牦牛质量的重要手段,禁止牦牛与其他禽类混养,运用各种手段提高牦牛机体的免疫力,尽量降低牦牛的饲养密度,做好保暖与防寒工作。
4.2 疫苗接种
做好疫苗接种免疫工作对于出败症的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牦牛出败疫苗的注射量为4~6 mL/头,并保证免疫的密度与质量。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在接种出败疫苗时切勿使用其他种类的疫苗,亦不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类药物,避免出现免疫效果不佳等现象。
4.3 加强消毒卫生
做好消毒卫生工作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基础性工作。屠宰牦牛后,不可以胡乱丢弃残渣,避免出现病原菌污染草场以及水源等。在疫情出现的情况下,对已死的牦牛进行深埋处理,在疫情期内禁止销售或食用牦牛产品,对于老疫区的牦牛,一旦牦牛出现大面积的出败病感染,则需要对疫区、疫点以及威胁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避免疫情进一步扩大。
5 小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牦牛产品的需求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养殖企业与养殖户也需要重点做好出败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对疾病的类型进行科学的诊断,在第一时间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将由疫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牦牛产品。
参考文献:
[1] 昂江文扎.牦牛出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11):106.
[2] 王玉君.牦牛出败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15(11):91.
[3] 尕松代吉.牦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14(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