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汉语国际教育应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杨宗雄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各高校纷纷开设专业课程,以从专业角度培养优秀人才。由于社会对人才汉语水平的要求提高,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通用型汉语专门人才。但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课堂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逐渐丧失生机,结合教学经验,为新时期汉语国际教育应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提出有效性建议。
[关 键 词] 新时期;汉语国际教育;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143-01
随着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愈加密切,对国际性的汉语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传统教学课堂已经不再适合社会需要,亟须改革以培养更优质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笔者将从专业特点出发,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寻找新方法,以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创新突破。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
首先,该专业是为了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培养专业人才的,所以对学生的汉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该专业注重汉语和另一门语言的双语教育,需要学习者对中国文学、文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有较强的汉语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需要学习者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真学习,才能够适应国际要求成为高标准的人才。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学习者对本专业课程必须认真学习,才能够掌握所学知识。但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笔者主要总结为两大类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按本宣读”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直接性的传递,没有其他的教学方法。这样势必会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课堂气氛僵硬,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其次,就是教师的教学与实际相脱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学生语言能力的学习更多的是在学生的练习之中。当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教师在课上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练习,又不能够有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去锻炼,所以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下降。
三、如何创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出现了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是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它们刻不容缓。笔者认为,专业教师应针对问题作出针对性改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新突破,笔者将为创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丰富课堂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改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单一的问题,能够使教学课堂重现生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进行教学,也就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来掌握知识。比如,在文献检索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文献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进行搜查,学生在讨论中可以找到很多方法。最后教師予以总结,讲解专业的文献检索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学习中充满兴趣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要求采取分层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练习,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无论是汉语的学习还是其他语言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在于教师的教授而是在于学生的练习。所以教师也应该重视练习的作用,让学生有机会有场所提高自己的汉语或其他语言能力。在课上,教师可以针对汉语练习让学生进行外交商贸、新闻、文化的交流,让学生彼此之间合作练习,充分掌握专业知识。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小组课上展示,通过表演运用专业知识,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
(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课下作业反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就是实践,所以教师的教学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除了课上所给予的教学实践场所之外,教师可以深入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课下作业,如,如果你要介绍中国文化你应该怎么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做出报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习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
总而言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专业。它对人才汉语以及其他语言要求较高,需要学习者有专业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更好地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2]彭家法.“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J].海外华文教育,2013(1).
[3]傅晓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