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激励评价,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宋贤中

    写作是学生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世界、自我的认知,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获得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在评价中也要指出他们构思、取材、表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要让学生从评语中获得启发,完善表达、提升写作水平。但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教师的评语往往过于单一,缺少同学之间的互评,不利于学生写作积极性的调动。

    审视当前的作文教学,教师对学生提出条条框框的要求,学生应付式地完成写作任务,激励性评价少,学生缺乏写作自信。教师多指责、否定学生,缺少激励的语言,不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写评语时,多是指出语病、错字,评语较为简短,主要集中于书写是否工整、语言是否流畅、层次是否清晰等形式化的评语,看似在肯定学生,但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评语是师生沟通交流的纽带,是打开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评价的语言必然单调、空泛。学生的情感如果得不到关注,他们的天性就会被压抑,会丧失写作兴趣。教师在评价中有着绝对的权威,缺少家长、学生的参与,学生不能取长补短,不能全面认识自我。

    一、把握激励评价的频率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各有特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学生。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对评价功能的认识。教师要注重激励性評价的作用,要提升激励性评价的运用频率,对学生的书写、句式、情感等展开评价。小学生期待教师的关注,教师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提升他们的写作自信。激励性的评价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在评价中可以传达修改意见,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探索。激励性的评价不等于一味表扬,部分教师认为激励性评价不否定、不批评,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其实,教师无标准的评价会让学生不能正视自我,变得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教师的过度激励也会使学生产生“激励疲劳”。教师要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方式,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丰富激励评价表现的形式

    传统的作文批改是教师以红笔划出错字、病句,在作文结尾写上简单的评语,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变得麻木,评价的效果微乎其微。教师要丰富评价形式,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要将眉批、总批结合起来,自评、互评、师评结合起来,让评语有趣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分数、等级不是唯一标准,教师不能生硬地评价学生的水平,要在分数制的基础上适当给学生加分,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进步,要将自己的意见传递给学生,给与他们一定的激励。教师可以丰富评价形式,以图画、卡通、藏头诗、淘宝体等形式,让学生更愿意花时间阅读教师的评语。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和内容单一并且枯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评价时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要倾听他们的心声,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评价要幽默风趣,调动学生的热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体验,让他们欣然接受教师的批评指正。教师要为学生写下幽默风趣的评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也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和谐。

    三、开展针对性的书面评价

    教师构建平等的交流平台,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评价时要融入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小学生相信老师,会将部分情感寄托于教师身上,教师在评价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注重写作结构、技巧、手法等,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要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从而获得启发。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情感、情绪有一定影响,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要进行有温度的批评,委婉地指出不足,让学生不会因批评而感到不愉快。教师的评语能增进师生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产生写作动力。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不以一把尺子评价学生,要对不同学生开展有层次的评价,让学生产生自我激励的动力。

    总之,在小学作文评价中,教师要以激励性的评价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学生提出修改方向,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相关文章!
  •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学生表达能力

    魏周金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生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塑造学生人格和价值观最好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便理所当然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由他律到自律的有效引导

    徐翠银 摘要:小学阶段培养孩子们的法治意识和自觉守规则意识很重要,是他律到自律行为的起点,如何进行有效训练引导,本文以三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