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蝇王》的特点及出版价值探析
【摘 要】《蝇王》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哲理性小说,以孩子的天真来揭示人性恶的主题。《蝇王》是较早进入我国出版市场的英国文学作品,也是至今仍活跃于图书市场的优质书籍。在技术更迭和理念创新的当下,小说《蝇王》持久的魅力源于其符合大众心理的审美情趣及其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关 键 词】《蝇王》;威廉·戈尔丁;出版;特点
【作者单位】郑峥,河南城建学院。
一、小说《蝇王》的内容概述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被公认为西方文化的“寓言编辑者”。他的作品具有犀利的语体、诗歌般的叙述风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特色。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说《蝇王》,它使得威廉·戈尔丁于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同时,《蝇王》作为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它被重印了40次,翻译成近30种语言,印刷数量超过1000万册,分布在世界各地。英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马尔科姆·布拉德利称这部小说具有“永恒的气质”。但正如每部经典的著作都会遭遇尴尬的初期一样,《蝇王》最初出版也颇有困难。出版社曾退回原稿二十多次,这种窘况堪比《都柏林人》,甚至还有出版社的审稿人曾评论:“内容十分乏味,无任何意义。”那个时期,许多审稿人都认为《蝇王》是《珊瑚岛》或《金银岛》的复制版,缺乏动人的描写和情节。但这部经典作品最终还是受到了世人称颂,成了传世之作,被改编为电影,也成了学校文学课程的经典教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威廉·戈尔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得他的作品风格有所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相信人类社会和单个的人是不断进步和完善的,但当他亲身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信念被无情地洗劫了,这也让威廉·戈尔丁投入到对人性的口诛笔伐中。威廉·戈尔丁认为恶是存在于人内心的东西,这一观点在《蝇王》中呈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运用简单的故事内容向世人揭示了人性的本真。
《蝇王》以一场核战争作为故事背景。在这场战争中,一架飞机载着一群孩子逃离战争,但在转移过程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飞机遭到袭击,被迫降落于一个荒岛上,同时,飞机上的成年人都在事故中死去,仅仅留下一群孩子独自面对生活,没人知道他们在哪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个荒岛景色优美,有能够维持生命的野果。最初,新奇、自由的荒岛生活吸引了孩子们,他们选出了一个首领——拉尔夫,孩子们相处得愉悦融洽。孩子们为了生存还建立和制定了一些秩序,如,通过召开会议的方式来商讨事情,点燃火堆为求救的信号 ,划出固定点为厕所等。孩子们把文明世界的规则搬到了荒岛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文明的规则失去了原本的束縛力,孩子们的性格表现出野蛮的一面,长期吃野果的孩子们对肉充满了渴望,而拉尔夫那些空谈失去了作用。这时,唱诗班的领导者杰克提出的狩猎行动,看上去更为吸引孩子们。最终,这群孩子分为了文明派和野蛮派,分别拥护拉尔夫和杰克。不同的观念和做事方式,使得两派的矛盾逐渐激化。具有勇猛好斗性格的杰克,凭借肉类食物的诱惑和强硬的手段把大部分孩子拉入自己的团队中,孩子们过着如原始人般的生活,逐渐失去了理智的行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善良的西蒙被他们当作野兽打死。杰克带领着他们去偷袭拉尔夫带领的那群孩子,并偷走了点火的工具。之后,拉尔夫和猪仔子等孩子来向杰克讨说法,但在争执过程中,又发生了惨剧——猪仔子死了,他被心狠手辣的罗杰用巨石砸死。这时,拉夫尔孤立无援,不断躲避着杰克在全岛上进行的“军事化”的搜捕。在这个生与死的追逐过程中,为了抓获拉尔夫,孩子们放火点燃了荒岛。拉夫尔走投无路之际,却又获救了,一艘路过的军舰因看到岛上的烟火,于是登上荒岛,并制止了孩子们的“游戏”,小说也就此戛然而止。
威廉·戈尔丁以《蝇王》人物和环境的独特设置来表达主题,降落于荒岛上的人不是鲁滨逊,也不是凡尔纳笔下的英雄,而是一群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们。威廉·戈尔丁没有如其他欧美作家那样把孩童塑造为真善美的化身,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具有简单的性格 ,他们与成年人一样复杂,是天使与魔鬼的集合体。正如威廉·戈尔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孩子们想在荒岛上建立文明的秩序,却在文明中迷失了,真正的原因是孩子们患有身为人类的恶疾。”这种“恶疾”就是指人类内心所存在的恶。独自生存于岛上的孩子们从愉悦欢快的生活转向了相互的残杀,威廉·戈尔丁就是要借此来揭穿恶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中的,遇到适当的环境就会被激发。
二、小说《蝇王》的写作特点
小说出版的价值就在于让大众了解著作的思想及艺术特点,《蝇王》的人性恶主题因其独有的写作手法而让其思想更鲜明、更有震撼力。
首先,《蝇王》建立了一个对比的关系世界,其中充斥着的各种对比,把孩子们人性中的恶突显出来。一是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这部作品犹如被一道鸿沟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的时间处于停滞状态,孩子们之间没有矛盾冲突,荒岛上的生活自由、愉悦,杰克和唱诗班狩猎,拉尔夫和猪仔子为能获救采取行动……后半部分的事态突然急转,情节跌宕起伏,孩子们的生存已受到威胁,他们之间出现了杀戮和暴力,西蒙和猪仔子先后死去,拉夫尔被追捕,孩子们要忍受杰克的暴力压榨……孩子们由刚落到荒岛上的欢愉到最后的残杀,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孩子们内心所存在的恶。这就说明了恶不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也不是大人所影响的,而是藏于孩子们内心的种子。威廉·戈尔丁正是巧妙地运用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来揭示人性恶的萌芽,又在前后内容中运用细致的描写来做铺垫,当一些细小的矛盾渐渐积累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二是人物角色的强弱对比,自然界强者凌弱的规则同样适用于荒岛的孩子们。在《蝇王》中,威廉·戈尔丁运用的大小对比又一次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恶。岛上大孩子和小孩子的对比尤为鲜明,荒岛上有一群六岁左右、没有足够思维能力的小孩子,这一群体占人数的大多数,他们在大孩子眼中没有地位。没人关心这个小群体,在危急时刻,他们甚至成了牺牲品。比如,孩子们刚学会用火,在荒岛上随处点火,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小孩子失踪了,但只有猪仔子提起过,其他孩子对此毫不在意。还有大孩子们欺负小孩子,如罗杰躲在树后向小孩子扔石头;小孩子们之间相互欺负,强一点的欺负更弱的,如亨利不断地向帕西弗尔眼里扔沙子,以他不断地大哭来获得乐趣。《蝇王》中的孩子们都带着成人的影子,从荒岛上的大孩子到小不点,他们都带着相同的特点,带着相似的恶。
其次,《蝇王》运用了别具匠心的语言表达,小说的语言表达是决定一部著作能否吸引读者的关键,是出版著作的主要考虑因素。《蝇王》中充分展示了精雕细琢、独具特色的语言。一是人物语言的各具特色,威廉·戈尔丁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和语言风格来刻画人物,进而烘托他们的性格和地位。《蝇王》的主人公拉尔夫是一个海军军官的儿子,具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他語言上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拉尔夫是最先出场的人物,但却不是最先说话的人,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安静、克制的状态。他说话是有逻辑性的,用词是规范谨慎的,这种说话方式刻画出他不可侵犯的贵族式性格。由于长期受到严格的教育,拉尔夫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当他来到荒岛重获自由时,他内心情感的波涛汹涌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动作——在沙滩上拿大顶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内心。当拉尔夫情绪变化之时,他说话的语气就会脱离常规,如拉尔夫面对猪仔子的唠叨时,他会说“Sucks to your antie”或“Sucks to your ass-mar”。 另外,荒岛之上谁拥有话语权,谁就能号令他人。猪仔子因过于啰唆而成了杰克发泄怒火的对象,杰克从开始的“Youre talking too much,Shut up, fatty”到之后的随意辱骂和拳脚相加,直至最后猪仔子死去。由此看出,这部小说运用大量的语言篇幅和人物对话来向读者展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善恶冲突。二是叙述语言的简单凝练。传统荒岛文学会运用精彩的情节叙述来吸引读者,给大众留下想象空间,著名小说《金银岛》即是如此。但《蝇王》的叙述风格却截然不同,其采用了简单、直白的叙述语言,没有过于夸张的形容词,使得小说的描述显得平静、舒缓,它不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向读者展现一个事实。比如,西蒙被杀的情节:“The sticks fell and the mouth of the new circle crunched and screamed...At once the crowd surged after it, poured down the rock, leapt on to the beast, screamed ,struck, bit ,tore.” 威廉·戈尔丁仅仅用5句话来表现这部著作的高潮部分,简单地描述了杀人与被杀过程,但却又使用了16个动作词来展现场面的真实性。所以,《蝇王》中的语言没有多余的修饰,只有冷静的描述。三是描述语言的细腻写实。《蝇王》着墨最多的部分就是语言描写部分,小说中描写场面的语言犹如一台高清摄像机,带我们看清各个角落,威廉·戈尔丁运用各种镜头、特效来搭建一个古怪的世界。比如,小说开始之初,拉尔夫、杰克等人推巨石的描写:“The great rock hoitered ,poised on one toe, decided not to return, moved through the air, fell, struck, turned in the canopy forest further of the forest...and then then island was still. ”巨石是孩子们前行的障碍,孩子们推巨石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但这无论是语言描述还是对后文的铺垫都蕴含着一定的寓意。当孩子们把有巨大破坏力的石头推下悬崖时,威廉·戈尔丁用了“monster”一词来形容石头,暗指石头的作用。在小说后部,当杰克成为首领之后,他抢走了点火工具,猪仔子因此和他争执起来,最终猪仔子被巨石所杀,在此巨石显示出了破坏力。这又一次展现了小说的主题——这不是一个荒岛探险的故事,而是一部令读者掩卷而思的作品。《蝇王》的语言描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威廉·戈尔丁自行创造新词来迎合情节,如大孩子和小孩子经常会用“bigun”和“littllun”两个词来表示,但还有一群没有足够思维能力、地位更为低下的小孩子,这个群体也需要一个专门的称呼,对此他就创造了“littlun”。
三、小说《蝇王》的出版启示
出版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出版是文化不断积累的产物。每一部文学著作的出版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当前我国出版市场上的某些小说借助对权威的丑化、夸张和讽刺来吸引广大的读者,并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但随之出现了问题——小说中伦理价值的缺失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焦虑。小说出版市场的转型要依靠反叛精神,但文化责任也是不容忽视的,《蝇王》对此做出了较好的诠释。一方面,《蝇王》不仅展现了其独具的文学魅力,还对读者起到了启迪与教育的作用。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看似荒诞不经,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极具现实适用性。威廉·戈尔丁通过《蝇王》为西方的道德困境探寻到出路,孩子们的冒险故事让人们认识到了贪婪的丑陋、残暴的可怕,也感受到了善良、正义等传统文化理念的魅力。这部小说鼓励人们重返传统文化,用爱来温暖人心。当代中国人应从《蝇王》对西方人的警示中汲取真谛,明确文化的意义,重视传统的文化精神,并借由西方文化精髓来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精神困境。另一方面,《蝇王》具有自然主体孕育的价值导向,自然生态环境的兴衰影响着文化的兴衰,只有融入和回归自然,重构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关系,才能化解人内心丑陋的一面。这部小说中,孩子们逃离了文明的束缚,但迫于生存的压力,他们肆意地破坏原本的自然环境,进而加速了两派之间的矛盾激化,并爆发了残酷的战争。单纯的孩子们自相残杀,变成了嗜血的魔鬼。这就明显地告知读者,失衡的生态环境是导致病态社会的主要诱因,也会让人们产生畸形的精神生态。这需要人们理性地思考,需要人们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约束和控制自身的行为。
随着技术的更迭和大众文化消费理念的变化,一些图书创作和出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书本的内容仍以启迪人们的心灵为主,而一些图书却转以市场为导向,只注重新颖的形式、如何娱乐和吸引大众,忽视了文学作品应蕴含的文化价值。出版界要遵循出版伦理,不能为了迎合消费群体的口味,把文学作品变为市场的附庸,应多出版如《蝇王》这样的经典作品,依托出版平台让人们在阅读中体验人性的闪光点,认知环境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美]威廉·戈尔丁. 蝇王[M]. 龚自成,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王俊梅. 人心的黑暗,社会的缩影——论《蝇王》的实物象征主义[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王丽. 理性与野蛮的角力——对《蝇王》群体心理传播的研究[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 李琴. 戈尔丁的悲观情结及其蝇王的遣词造句[J]. 上饶师院学报,2000(4).
[5] 朱雁芳,尹静. 戈尔丁的人性救赎之路——兼论《蝇王》透视下的“悲观的乐观主义”情怀[J]. 求 索,2011(1).
[6]何晴. 浅谈小说《金翅雀》的出版价值与意义[J]. 出版广角,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