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评价乡土历史人物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李顺学
摘 要:在研究省课题《新兴县乡土历史人物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的过程中,获取了丰富的乡土历史人物素材,但是在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真实情景、关注普通人物等路径,提高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客观评价 乡土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
乡土历史人物是对本地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课程标准》指出:“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初步认识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乡土历史人物由于更贴近生活,耳听目染都能够感受得到,更容易被中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更利于本地区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评述重要乡土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当地社会进程中的作用,既是对乡土史的补充,也是提升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新兴乡土历史人物资料,参观了名胜古迹,走访了许多的街坊人士。把整理好的乡土人物素材融入到了中学历史课堂中来,但无论是街坊还是中学生都对本地的历史人物的认知和评价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主要存在有“对本地经济发展有利还是有害两个标准来评价乡土历史人物”,“以曾经参加的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来评判乡土历史人物的好坏”,“有没有资格评得上民族英雄”,“同时兼顾道德品质和气节观”等观点。对于乡土历史人物的评价,范围很广阔,观点很开放。那么,作为中学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乡土历史人物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论述。
一、“重回历史现场”,在历史情境中评价乡土历史人物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说:“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2]因此,在评价乡土历史人物时,要把乡土历史人物放在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加以研究。重构真实的历史场景,做到“重回历史现场”,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乡土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场景下做了哪些事,更要让学生知道在当时的场景下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在评价具有争议性的乡土历史人物时,就更应该采取“重回历史现场”的做法了。例如,在教学中讲到在新兴县的乡土史上曾走出李耀汉省长,算是一位名人物了,没想到有的同学却说:他是土匪出身的,他还做过强盗!看来这些同学是了解一些新兴历史的,却又认识得不全面。然后引导同学们:李耀汉为什么曾经做过土匪呢?这才是历史问题的关键。其实,李耀汉当过一段时间的土匪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清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李耀汉等人正是在这种社会大动乱的历史环境下去求生存的,且打劫的对象多数是官家人或是大户人家,比如:粮备所、物资站等。同学们请想一想,在那种特殊时期,人为了生存下去,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做法也是没有办法的。而且他把抢劫来的物资分一些给乡亲们,从这一点看,又像是劫富济贫。我们只有将李耀汉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情境相联系,“神入”历史,才会对李耀汉有一种温情的理解与客观公允的评价。
据《新兴风物》记载,在新兴县的乡土史上曾经走出过两位广东省的省长,除了李耀汉还有翟汪。二人都出身“绿林”且先后投身了武装革命,在推翻了清朝后当上了民国的军政高官,一直并不被当地人所推崇。在走访的过程中,本地民众对二人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出身于本地的另一位乡土人物——叶季壮,民众对他的评价却是正面的、積极向上的。据《新兴风物》记载:叶季壮,中国首任外贸部长,有着“红色管家”之称,参加“百色起义”和筹建红七军,参加过万里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贸易部长、对外贸易部长等职务,为恢复国民经济和推动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叶季壮一身正气,从未走过弯路,是共和国的忠诚卫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难怪同学们会对叶季壮充满了喜欢,对李耀汉和翟汪只是一种温情的理解罢了。“重回历史现场”:据史料记载,李、翟二人在任广东省长期间,做过不少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利的贡献。比如:1919年3月,广东省内大部分地区因干旱欠收,省内的粮食紧缺,出现粮荒,时任省长翟汪立即电报中央,并派专人去江苏、安徽等地进行采购粮食,后将粮食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民众,帮助民众渡过难关。同年5月,因广东匪患猖獗,且军、官、匪串通一气,民愤极大。时任省长的翟汪电令各部“认真缉捕”,取得良好的效果,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因此,笔者对同学们讲,仅仅以李、翟二人的“绿林”身份,来评价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片面的,是没有意义的。
二、多方查阅资料,在多元史料中评价乡土历史人物
杭州社科院何忠礼教授认为:“在历史研究中,最复杂、最困难,也最不容易做到准确的是对人物的评价。究其客观原因,史料的缺乏和失真是一个主要因素”[3]乡土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告诉我们,在评价乡土历史人物时,要多方面地去查阅历史资料,尽可能地还原乡土历史人物生活的“历史真相”。让学生知道乡土历史人物当时做了些什么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查阅的资料必须是真实史料。不但查找的史料要真实,还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对乡土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摒弃一方或某一派别的“单一观点”、“一面之词”,要兼顾多种史学的观点,提供角度不同的史料,让学生根据材料体会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展现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例如:对乡土历史人物梁鸿楷的评价,梁鸿楷早年应召入伍,开始军旅生涯,后加入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因战功显赫,曾任粤军第一师师长、广州卫戍副司令等职。因当革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之时,梁鸿楷却选择在这场“激流”中避居起来,隐居于广州某商行。几个月后,梁鸿楷因祸得福,出任粤军第一军长,直到1925年9月梁鸿楷又因涉嫌刺杀廖仲恺而被捕入狱,从此断了自己的政治仕途。综观梁鸿楷的一生,虽不能马上对其的政治立场进行定性,但此人身上显露出了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还必须多方查阅资料,在多元史料中去评价他。因此,在评价梁鸿楷时,多元史料的印证无疑是必要的。再例如:对关中岳的评价,关中岳早年同样参加了国民革命军,担任过连长、营长、副师长、代师长,在军旅生涯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教育。在抗日战争中,因战功显赫,多次受到国民党战区司令通令嘉奖。在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10月24日,关中岳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率广东省保安四师全体官兵共2700多人携带武器装备投诚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4]在真实史料的展示下,在多元化史料的映衬下,关中岳与梁鸿楷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正确的认识,展示的史料越真实、越多元化,越是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铺垫得越坚实,学生对于历史的结果的理解就越自然,对于乡土历史人物的评价就越准确。
三、关注普通人物,与时俱进地评价乡土历史人物
著名历史学家赵世瑜曾言:“要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这和史学界近些年关注大众的历史趋势是相符的。”[5]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史料的发现可能会颠覆之前的某些论证,对于乡土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及时吸收本地党史办、县志办、民间协会等部门的研究成果,关注乡土历史研究的最新动态。把了解到的最新乡土史人物故事同中学历史教材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乡土史中的普通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知识传授更加贴近乡土风情,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心灵。比如:佛教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温氏集团创始人温北英先生等;对于乡土历史中的普通人物则浑然不知,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照这样发展下去,学生了解的历史俨然是乡土社会精英人物创造的历史,这与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下得到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的结论是相违背的,容易造成学生的眼里只有“伟人”,只有“英雄”。其实,无论是佛教的一代宗师、改革开放的先锋代表,还是芥豆之微、任历史大潮摆布的升斗小民,对乡土历史都是有贡献的,他们的命运并不由自己掌控,在这个意义上全都平等。因此,评价乡土历史人物要多关注普通人物,要符合時代性原则,做到与时俱进地评价乡土历史人物。
此外,评价乡土历史人物还要遵循发展性原则,人物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对于不同的时代要赋予历史人物不同的内涵。总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乡土历史人物也不例外,因而在评价乡土历史人物时也应把历史真实情景、多元史料佐证,关注普通人物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有利于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何忠礼.实事求是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J].探索与争鸣,2004,(6).
[4]黄达辉.新兴风物[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魏恤民,吴美娟.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