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化学教学
朱世平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强知识、强技能、高素质的化学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现代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态势的根本策略,而初中作为整个教育链条上的第二环,是培养化学人才的加油站,肩负着为教育改革出力,为教育发展添砖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也必须应时代要求推陈出新,有效开展初中化学教学以培养更高质量的化学人才。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开展策略;方式
笔者认为,加强创新,紧跟形势是现代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根本思路和方向,从初中化学教学角度考虑,也是体现其创新性、引导性、科学性的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当下,培养高质量的化学人才已经成为了一项系统工程,初中化学教学必须要顺应新课改要求,从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加强创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总方针
1.深入贯彻我国的“人本教学”理念
人本教育教学理念是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之一,旨在通过承认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新课改背景,教师要能够正确解读课堂教学目标,能够在基于课堂创新的基础上坚持把“人本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即是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以实践验证理论,从而推动两者实现均衡、同步发展,提升化学教学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可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化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2.符合我国的绿色化学教学理念
绿色化学理念是指通过设计和优化化学反应过程,从源头杜绝对生物和大自然有害的化学物质产生,从而实现预防污染的重要科学手段,其遵循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原子经济性、尽量减少化学合成中的有毒原料和有毒产物、设计安全的化学品等多项基本原则,从化学原料、化学反应、废料处理、节能减排等各个方面体现生态环保特点。鉴于绿色化学理念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国策,将其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能提升化学教学的先进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二、基于化学教学总方针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方式
1.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此处以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为例进行分析。例如在教学初中化学《制备硫酸铜》实验时,通常情况下,制备硫酸铜的化学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用铜做原料:2Cu+O2=2CuO;CuO+H2SO4=CuSO4+H2O,这种方式产生水,所以符合绿色化学理念,而第二种虽然也是用铜做原料:Cu+2H2SO4(浓)=CuSO4+SO2+2H2O,但是這种方式能够产生二氧化硫从而形成酸雨,所以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参照这两个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绿色化学的含义、特点、作用和意义,基于绿色化学理念和“人本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化学实操能力。
2.开展化学实践教学
此处以化学性废物的处理方法为例进行分析。基于绿色化学理念和“人本教学”理念,化学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践绿色收集方法:化学废品一般会有专门的分类,可以用不同的几个大桶分别装不同的废品。固体废物如:尖锐金属物品如沾了化学药品的针头、玻璃制品如各种损坏的器具、沾过化学物品的滴管、金属、硅粉末、废置的TLC plate、其他垃圾(棉球、用过的手套、纸巾、沾过化学物品的称量皿)等,上述提到的这些物品就需要用不同的桶去装。液体废物如:碳氢化合物、含氯化合物、含金属化合物(比如含Cr、含Mn的溶液)会通过专门的设备进行处理,只有水可以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但是即使是对人体环境无害,无色无味的溶液也应作相应的化学检验后才能排放到大自然中。气体废物如:一般对环境无害的气体会用一根管道连到通风橱后面抽气的地方然后直接排出,如N2。有害气体会收集起来处理,通常会通过二次反应的方式将其变成无污染空气直接排出。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收集固体、液体和气体废物,总结回收利用方法的同时利用化学知识将其转化为对人和大自然无害的物质,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够提升其化学实践能力,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和“人本教学”理念对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导。鉴于培养化学人才对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初中化学教学工作者应当更加深入贯彻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和“人本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实况,制订更加科学、系统、合理的教学方案。当然,笔者仅从教学理念入手进行分析,未免不足,更多更好地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记献.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化学教学[J].教育艺术,2018.
[2]江兵.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6(9).
[3]苑爱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7(35):172.
[4]许晓丽.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J].学周刊(中旬),2016(1):166.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