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论引领舆论导向以服务大局体现担当

蒋晓梅
【摘要】新闻评论是党报核心竞争力所在。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格局,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如何谋求新的发展动力以提升自身影响力和传播力?本文认为,只有坚持服务大局,加大新闻评论力度,积极发挥评论“品牌”和评论集群相互支撑效应,才能彰显地方党报评论的旗帜作用和引领力量。
【关键词】滁州日报;评论;改革
当前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不再独领风骚。面临激烈的媒体竞争,《滁州日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把强化评论建设当做提升地方党报可读性、公信力的关键一环,力求改变原先新闻评论报道方式单一呆板的面貌,积极打造品牌和评论集群相互支撑、相互照应的新格局,做到评论有针对,发声有影响,让评论与党报地位相适应,与时代强音相合拍,真正彰显地方党报评论的旗帜作用和引领力量。
服务大局,重磅推出系列评论,彰显“品牌”力量
新闻评论是党报核心竞争力所在。在社会“多元、多样、多变”的大背景下,舆论需要引导,观点需要阐述,思想需要交流。新闻评论能较好的发挥其引导力,在于评论用大量的新闻事实来佐证,以其深度性和系列性,形成说服力和可信度。
2015年6月8日,《滁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出署名“储轩平”的评论文章——“双创时代,滁州再出发”,文章一改读者反感的相沿成习的官话、套话和空洞无物的评论,以实实在在的事实佐证,以推介“双创”典型,激发滁州活力,拓展滁州发展新天地为目标,拉开了《滁州日报》新闻评论改革和建设的序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下的热门话题。滁州有着创业创新的优良传统,有一批创业创新的典型。如何围绕滁州市开展的聚力“三个发展”,掀起“双创”热潮的战略部署,发挥党报评论的引领作用,奏响党报最强音?《滁州日报》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及时跟进,精心设计,以服务大局为己任,以新闻评论改革为突破口,在一版开设“‘双创正当时,滁州再出发”评论专栏,依托市委宣传部,从滁州日报社、滁州广播电视台、市委党校等单位遴选功底好、水平高的7名同志,组成“储轩平”和“储新平”写作团队,在一周时间内,连续刊登“时代呼唤‘扬子精神”、“以扬子精神引领滁州创业创新潮”、“创业创新要成为上上下下一种理念共识”、“精心打造发展的新引擎”等一组系列评论文章。以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的评述论证:“素有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传统的滁州,只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拼搏进取的精气神,才能面对新的征程、新的挑战,才能实现冲刺全省第一方阵、建设美好滁州的宏伟目标。”通过这组系列评论,将“双创时代,滁州再出发”贯穿到评论的全过程,将党报的担当与责任注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宣传中,一时在全市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声势,为滁州发展崛起汇聚正能量。这组系列评论首次在《滁州日报》以大规模、成系统的重磅推出,得到强烈反响,引起了社会持续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新民网、中安在线等多家网站刊载。由此,署名“储轩平”和“储新平”的评论文章,以“唱响好声音,传播正能量,突出导向性,打好主动仗”的方向定位;以思想新、时效强、观点明、有深度、厚度和锐度,作为《滁州日报》一个创新“品牌”,成为一大亮点。
滁州,是一座千年历史古城。《滁州日报》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发出的从“环滁皆山”到“环滁皆美”,迈向全面小康的动员令,以宣传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为重点,以大手笔反映大主题、大事件,以大视野整合新闻资源,在一版相继推出系列评论专栏“环滁皆美系列谈”,分别以“环滁皆美,美在幸福满满的发展蓝图”、“环滁皆美,美在宜业宜居的美丽画卷”、“环滁皆美,美在众心向往的美好愿景”,以及“环滁皆美:美在经济强”、“环滁皆美:美在百姓富”、“环滁皆美:美在生态好”等三篇畅想曲评论和三篇路径篇评论,从不同侧面运用大量新闻事实佐证,环环相连、层层递进,阐明“环滁皆美”是全市干部党员开启美好生活新征程的满腔责任和真情流露,是滁州未来的施政方向,是全市上下无穷力量的层层传递。通过对“环滁皆美”这一主题的系列评论,激励全市各部门更加积极主动的为市民创造出“环滁皆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加强了舆论引导力。以系列评论力求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推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彰显出了“品牌”的力量,体现出了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立足百姓视角,彰显民生情怀
受众是需要召唤的,召唤的重要手段就是依靠评论。因此,在紧扣时代主题的同时,新闻评论不仅要有深度、高度,也要有温度,眼睛要向下,要融入群众中,多到基层接地气,多到现实摸实情。新闻评论要想吸引读者赢得读者,更具影响力,就必须关注民生热点,抓住社会焦点问题,及时准确的亮明主流媒体的舆论态度,以贴近性打造引导力,从而实现主流媒体与民意的对接,为和谐社会汇聚正能量。
“储轩平”和“储新平”新闻评论在服务大局的同时,也把眼光投向基层,让新闻评论的触角贴近百姓,密切关注老百姓的风雨冷暖、喜怒哀乐,力求做有温度的评论。
2015年6月2日,《滁州日报》在一版推出署名“储轩平”的评论文章——“给孩子一个清朗朗的网络空间”,文章刊登后赢来一片叫好声。该篇评论文章是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全国上下积极开展网络“护苗行动”时发出的。评论主题紧扣社会热点,语言亲和、观点明确。文章呼吁“要积极传播健康的、有创意的网络语言,挤压恶意的网言网语空间,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世界”,引起了广大读者、网友共鸣。
2015年7月16日,滁州天长市铜城镇安乐社区4名初中学生溺水而亡,针对这一不幸事件,“储轩平”及时发声:“精心编织未成年人防溺水‘安全网”。向社会呼吁:守护住孩子们鲜活的生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共同构筑起一张“防溺水安全网”。评论没有高高在上的冷漠说教,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未成年人溺亡悲剧中,常有连环事故的发生。一人落水,同伴前去施救,本想将落水者救起,可没想到的是,施救者也一同被拖下了水,最终导致落水者和施救者同时溺水身亡。还有因害怕家长责骂而偷偷溜走,错过最佳救援时间。对此,家长和老师应教会孩子对救人风险的判断,让孩子掌握救人与自救的基本常识,遇事莫慌,及时求援,学会变‘见义勇为为‘见义智为。但愿,已经早早凋谢的这些生命,能让所有人在痛定思痛之后,立即行动起来,别再让溺水成为暑期之痛。”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6月9日,遵义7层民房凌晨垮塌前,一对夫妇叫醒60多位邻居逃生,获赞无数。《滁州日报》以署名“储轩平”及时推出“防灾减灾需要全民参与”的评论,呼吁读者: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依靠全民参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紧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突出问题,做到“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正是一篇篇带有温度的评论,娓娓道来的观点,抓住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体现了民生情怀,在引导中体现服务,使评论既有深度也有温度,汇聚成股股暖流感动人心,温润读者,温暖社会,使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创新评论形态,构建多元化评论栏目,形成评论集群效应
《滁州日报》在精心打造评论品牌的同时,还不断创新评论形态,构建多元化评论栏目,强化舆论引导和主动参与意识,认真做好评论集群的相互支撑、相互呼应,扩大报纸自身公信力和影响力,着力营造奋发有为进取的舆论氛围。在一版强化评论,除了重磅推出“储轩平”和“储新平”两个署名评论文章,还在原有的“本报评论员文章”、“琅琊快语”等编辑、记者撰写的评论栏目上做足功课,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布局和重大事件,快速反应,杜绝空话、套话,表达力求简短鲜明。“琅琊快语”是《滁州日报》在一版保留的一个短评栏目。为使这个栏目紧随时代脉动,体现快、短、新、精的特点,《滁州日报》改变以往功能单一、空洞说教的评论固定模式,立足于重大新闻事件、本土风情、地域特色,注重“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力求鲜活有力、短而精悍。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备受滁州人民关注的一件大事,《滁州日报》及时抓住滁州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迎来终极大考这一具有时效性和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在“琅琊快语”推出“塑造有个性的滁州城市”短评,文章没有繁华背后的盲从,而是对城市建设多了一份理性思考,并警示:“一座城市,如果没有鲜明的城市个性来支撑,只是追求目标趋同,标准趋同,这座城市也会失去灵魂和色彩。”短评旨在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呼吁和传达出如何力避“千城一面”的现实思考。此文刊出后受到社会各方好评,认为该短评恰当其时,在短小、清晰、严谨的行文中表现出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观点性、引导性。
滁州是农业大市。《滁州日报》还针对农村读者这个庞大的群体,在二版开设“街谈巷议”、“呼声与建议”言论栏目,以基层通讯员撰写为主,利用他们的所见所闻,切身感受,围绕农村现状、村官形象、农村环境治理等主题,一事一议,达到以小见大,言之有物。
此外,各专版积极补位,围绕专版定位量身定制评论栏目发声发力。比如,在周二推出七版言论版,开设“墨客闲聊”、“他山之石”、“市民茶座”、“议论风生”、“各抒己见”等,在周四民生版开设“民声”,在周二五版法治滁州版开设“清流杂谈”等。由此形成了具有地方党报风范正能量的立体化、多形式的评论集群,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评论阵容,使评论建设形成组合效应,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地方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总之,以评论引领舆论导向,以服务大局体现担当,主动作为,改革创新,不夸大不虚张声势,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是纸媒突围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地方报提升自身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 “微传播”时代独立学院危机管理

    张利君<br />
    摘 要 以“微传播”时代独立学院危机管理的呈现的新特点为切入点,着力探讨独立学院危机管理呈现的新问题,力图找到提高独

  • 论“限童令”背景下儿童网络综艺

    成洁萍【摘要】受“限童令”的影响,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儿童综艺节目,连同一些原创的儿童网络综艺节目转战网络,形成2016年儿童网络综

  • 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

    张磊<br />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类电视节目具有及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