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壁垒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 要:蓝色壁垒是以国际劳工标准为核心的新型国际贸易保护措施。随着现代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在对外贸易订单中普遍加入蓝色条款已成为今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山东省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大省,对外贸易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蓝色壁垒对山东省外贸出口的影响研究已迫在眉睫。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国内外对蓝色壁垒的研究成果,结合山东省对外贸易实际,深入分析蓝色壁垒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针对蓝色条款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应对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山东省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蓝色壁垒;山东省;出口贸易;劳工标准;贸易摩擦
蓝色贸易壁垒(Blue barriers),目前在国际社会化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理论定义,但从其发挥的作用已不难看出,它是以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生存权为借口采取的现代化的贸易保护措施。蓝色贸易壁垒正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一个问题。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面临二战以来最大挑战,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更是呈现出负增长的情况。为了改善本国经济所面临的窘境,在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之中,传统贸易壁垒已难以更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这些发达国家纷纷转向更为隐蔽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其中,蓝色保护措施是他们重点关注之一。
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带动下,山东省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危机不断深入的今天,一些发达国家动辄以贸易壁垒这样的手段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一旦动用诸如蓝色壁垒这样的贸易保护措施,山东省对外贸易出口将面临更为不利的局面。
首先,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直接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山东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劳动力价格普遍偏低,逐渐形成了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劳工标准的普遍采用并不违背我国法律规范,与企业和社会的利益也不冲突,但如果不考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简单地把蓝色条款规定在这些国家的劳工标准里面,那对这些国家来说国际劳工标准则成为一种贸易保护。
其次,短期内会增加对外贸易摩擦,影响山东省对外贸易关系。保持一个良好的对外贸易关系对协调贸易双方利益和减少贸易摩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摩擦不断,但整体上与贸易伙伴保持了一个良好的贸易关系,但同时也要看到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不会在短期内就能完成,今后仍将集中在加工贸易。而蓝色条款在当今对外贸易实际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必然会影响到山东省的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使山东省对外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关系。
而另一方面,蓝色壁垒的广泛实施对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社会环境等领域发展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有利于促进山东省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蓝色壁垒中的社会劳工标准条款将在客观上迫使对外贸易企业改善员工生产环境,寻求一条能够避开蓝色贸易壁垒的途径,从而使这些企业的出口产品以劳动优势转向以质量和技术取胜,这将推动企业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的企业产品,紧密结合国内外贸易政策,调整企业研发重点,经过长期的市场整合和调整,从而促进山东省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最后,短期内有利于扭转贸易不平衡局面,缩小贸易顺差。近十年数据显示,山东省出口贸易额远远大于对外贸易进口额,存在巨大贸易顺差,进出口长期处于不平衡的局面。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蓝色壁垒及其附加条款的使用,考虑到山东省对外贸易企业出口现状,有很多企业会因为出口的产品不符合国际劳工标准或其附加条款的规定,造成大量出口订单取消或通过附加条款使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必将导致山东省对外贸易出口额的减少,从而客观上缩小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山东省对外贸易长期的不平衡局面。
立足山东省出口贸易实际,考虑到国际劳工标准普及的不可避免的趋势,结合蓝色壁垒给山东省出口贸易带来的诸多影响,努力扩大有利影响,规避其不利影响,可以着重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做到有效应对。
政府层面来讲,针对蓝色条款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影响,政府要在企业注册认证、税收征缴、法律执行等方面加大对企业劳工标准的考察力度,督促出口企业认真学习国际劳工标准、履行维护劳工合法权益等义务,切实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秩序。同时,完善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形成一个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劳动法律体系,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坚决打击“血汗工厂”、工人工资拖欠和其他严重侵犯工人权利的违法行为。
企业方面应加快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迅速突破国际劳工标准对山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立足企业实际,加快开展国际劳工标准认证工作,把出口企业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另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良好的劳工关系体系,把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建立和完善企业员工帮扶和救助体系,让企业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中,努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最终建立良好的企业劳工关系体系。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要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充分调动新闻媒体、工会组织、环保组织、消费者协会等各种社会团体组织的力量,使这些力量能够最大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建立国际劳工标准执行评价体系,定期向社会发布各个企业执行国际劳工标准,使评价体系真正起到鞭策后进、鼓励先进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宪(1988.8- ),女,山东荣成,现就职于青岛滨海学院,助教,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双语教学、山东省贸易促进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