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曾舒影

    摘要:地理概念是最基本的地理思维形式,是地理学习的核心与基础,做好地理概念的理解将为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概念变式教学的目的是改变地理概念原有的刻板印象,以形象、直观、层次化的变式,深入浅出地阐述地理概念的本质,挖掘其内涵,拓展其外延,由此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概念变式教学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一、研究背景

    地理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对地理概念的学习,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较好地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然而,人们往往弱化了地理概念教学这一环节,一味地强调形成原理、现象描述等,这其实是不对的。通过解决大量的练习题,学生也许能快速说出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它可能导致的后果,甚至能推导出它的整个形成过程,可完全忽略了本源的东西……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解释?地理概念就是地理事物的本质,追根溯源了解事物本质,能让学生把一些相近却不完全相同的地理事物快速地区分开来,真正全面地了解该地理事物,不被一些表面的地理现象所迷惑,这样他们在解答问题时思路才能够清晰、准确。

    二、概念变式教学的内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地理概念就是对地理事物、自然现象的本质概括,可以说地理概念是直指地理问题本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并熟练运用地理概念?概念變式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或角度对概念进行变式阐释,以更为清晰、易懂的方式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尤其是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考,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变式教学就是通过这种非传统的方式进而实现教与学目标的教学。如何科学地进行变式?我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三、概念变式教学的应用探讨

    (一)基于概念特征分层设疑,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首先,在地理概念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以往的授课经验,明确学生的问题症结所在,抓住学生易忽略的本质问题,围绕概念加以分解、设问、阐述,帮助学生明确地理概念本质,引导学生思考探寻。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课的教学,书中对于河漫滩的描述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这段描述一出现就很容易让学生形成河漫滩只出现在河流中下游的错误认知,所以教师在此就必须导入河漫滩的确切概念,并对其加以分解剖析。“河漫滩是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把这个定义和书本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发现可以通过几个问题变式质疑:河漫滩只在中下游形成吗?该河道是否是弯曲河道?河漫滩形成在哪一岸?河漫滩附近的水位变化有何特点?解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容易发育,但山区也有河漫滩。该河道是弯曲河道,形成在凸岸也就是堆积岸。综上,河漫滩形成在平坦开阔的弯曲河道凸岸附近。河漫滩附近水位有高低变化,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露出。通过设置并回答几个变式问题就把河漫滩概念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唤醒了学生追根溯源的学习动力。

    地理概念是笼统的、抽象的,基于概念特征,通过分层设疑既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层层设问,加深对整个地理概念的剖析理解,可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二)利用文字对比分析,使易混淆的概念清晰化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循环》中介绍了五种河流补给,其中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冰川融水补给这两种形式,学生特别容易混淆,不能准确地进行区分。所以这两个地理概念的剖析理解就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进行变式教学。冰川:存在于极寒之地,南极和北极以及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为多年积雪,经过压实等成冰作用形成。季节性积雪:多发生在季节性气候寒冷的地区,往往能在融雪之后形成补给河流。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出两个概念最大的本质区别是发生地点不同:一个是极寒之地,一般指最热月均温小于0摄氏度的地方,多年积雪;另一个是季节性气候寒冷地区,也就是最冷月均温小于0摄氏度,但最热月均温大于0摄氏度的地方。如果加上学生的区域认知,就可以对该地理概念进行拓展外延,如我国东北地区,一些地形平坦的温带亚寒带气候区都是季节性气候寒冷地区,也就是说河流存在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通过对比把河流两种补给形式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加深了学生的区位感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大部分相似概念的易混淆点都需要教师的重视,在这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关键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明确区分地理概念的不同之处,这也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阅读能力。

    (三)进行数理逻辑构建,使抽象概念公式化

    这种单纯的文字对比分析并不是万能的。如《区域地理》专题四《河流》中介绍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具体分析了含沙量,但在题型设问中又常出现输沙量这个地理概念。学生不能准确地辨别,常混淆。河流输沙量是指某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总沙量。河流含沙量一般是指单位体积的浑水中所含的干沙的质量,即横截面上的单位泥沙量。单纯用文字进行对比分析很难说明本质问题,这里就可以给概念进行一个变式,通过数理逻辑构建进行区分:一般情况下,输沙量(kg)=含沙量(kg/m3)×径流量(m3)。这种公式的确立,能明确界定两者之间的区别。

    通过学生自小培养的数学理解能力,建立经验认知和抽象概念之间的关联性,用数理公式揭示地理概念的本质,用学生已经学会的学科技能来辅助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学科知识技能并不是分散的,融合是必然趋势。这种数理逻辑构建不仅能用在自然地理教学当中,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如处理农业单产、复种指数与农业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时,如人均GDP、人口数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这些都可以通过数理逻辑构建进行明确的分析。

    (四)通过图形变式,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有些地理概念语言过于冗长或专业术语过多,不够形象直观,学生看完概念后还非常懵懂,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含意,更不要说通过描述了解事物本质,这时就可以通过图形绘制对地理概念进行简单的变式阐述。在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对风化作用的描述是“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描述完全无法让学生领会风化作用的本质,不能理解为什么温度、水以及生物能使岩石崩解。如果用图形描绘整个地理过程,学生就能快速直观地掌握。

    图形比文字更为直观。概念图形变式并不是简单的绘图,而是有顺序、有目的、有核心文字的。通过图形变式对地理概念进行阐述,厘清地理过程、揭示地理概念本质,建立直观图形和抽象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可促进学生可视化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长时记忆。

    通过地理教学实践发现,概念变式教学利用对地理知识的变形、重组、构建,缩短了学生从理解、掌握到融汇、迁移的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也转度了学生的认知:概念的学习并不是刻板的,也可以是多样的、灵活的、有趣的。但要注意,概念变式教学不能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这样才能发挥其积极的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澄,陈昌文,夏志芳.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J].地理教学,2004(9).

    [2]陈丽真.“概念变式教学”提升核心素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9(12):74-76.

相关文章!
  • 运用合作探究 实现分层教学

    唐龙山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在稳步推进,小班化教学的出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在农村初中化学小班化教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柏彤“啪——别吵了!整天就是比来比去的,小主人吃什么,你们说了算吗?”案板猛地一拍,所有菜都吓了一跳。“怎么不算?”猪肉抖抖一身肥膘,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