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
刘颖卓 闫国柱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结构有待改善,因此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构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平台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
前言。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从产业结构上看,种植业比重略有下降,畜牧业比重持续上升,水产业比重基本持平,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从组织形式上看,龙头企业稳步发展,中介组织和专业市场比重增加,带动农户优化生产结构、加快技术推广、密切产销关系等作用明显;从区域发展上看,中西部地区产业化发展提速,东中西部地区分布差距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合作空前活跃;从运行机制上看,通过改造传统模式、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和规范“订单农业”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益联结紧密度不断提高。
龙头企业竞争力、带动力显著增强。一是规模扩大。二是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东部沿海以出口外向型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积极发展附加值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汇农业;中部以粮棉油深加工为重点,着力推动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西部地区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精心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三是开拓国际市场。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有295家企业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38亿美元。四是带动农户数量增加。第二次监测合格的龙头企业平均带动农户11.45万户,共带动农户4008.73万户,占全国农村总户数的16.93%。
多种形式、多样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是跨区域经营。一些龙头企业由本地向外省市发展,有的企业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建基地、办工厂、拓市场、搞经营。二是跨行业经营。三是跨部门经营。突破了就农业抓农业的局限,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其领域向工业、商业甚至是服务业拓展,逐步把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四是跨所有制经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竞相发展。
推进产业化发展的合力已经形成。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将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把农业产业化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谋划部署,提出了“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发展思路。二是部门协同一致。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措施。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三是企业空前活跃。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创新技术、科学管理、安全生产、创办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四是农民广泛参与。五是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巨大效应,吸引了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积极投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发挥龙头企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
总体来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很大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而言,地区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东中西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各地克服资源禀赋不足的约束,充分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跨区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跨区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而现实的战略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已从适应本地经济发展和周边市场的需求,向适应国际国内经济一体化大市场的要求转变,逐步突破了资源配置在区域内封闭循环的格局,生产区域和市场的有形边缘将随着与外部经济的交换、渗透和融合而弱化。要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站在全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工、优化配置整体资源的高度,善于从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中,寻找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寻找具有相对稳定原料来源和市场空间的农产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不足。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破区域界限,在更广阔的范围寻求发展空间和所需资源是跨区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结构不合理、自然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也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一大批龙头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资金、品牌、信息、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以现代工商的理念和方式通过外建基地、外办工厂、外购原料、外拓市场,积极发展跨区域产业化经营。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稳定的原料来源,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而且有效化解了生产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推动传统农业由粗放经营加快向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迈进,实现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
支持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粮食、畜牧、棉花的主要产区,也是重要的能源和矿产基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受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市场环境等约束,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发展跨区域产业化经营,支持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既是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要求,更是推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国家支持开发的政策优势,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西部集聚,呈现东中西部经济共同促进、协调发展的美好前景。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从长远来看,要根本解决农村就业问题,重要的是做足农业、农村这篇大文章,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潜力,提高容纳能量。跨区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途径。龙头企业充分立足自身优势,运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市场等多种手段,到异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吸纳当地农民到自己的基地、工厂和批发市场开展生产、加工和销售,不仅增加了异地农民的就业岗位,而且带动了本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3 加强组织和引导,发展跨区域经营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央提出了“两个趋向”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不断加大工作指导力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农业部角度来讲,在完善有关扶持政策的同时,今后将把举办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西部行活动,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形式坚持下去,积极组织东部地区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到西部投资发展,加强东西合作、优势互补,加快西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程度不高、数量不足、紧密度不够,不少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关系相对松散,有些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户数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即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好的省份,也还有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参与进来。这说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各地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把跨区域经营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龙头企业不仅在省内还要在省外开展跨区域经营,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