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与民生发展的政策选择

    冯晶 周玉梅

    摘 要: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民生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民生发展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当代中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民生建设制度创新,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从制度上保障民生发展并且推动和实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发展理论;民生发展;政策选择

    1 民生发展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人,是从人的现实状况与现实活动出发。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也随之出现了许多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问题,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社保缺位给人的生存发展带来诸多压力,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转向即民生发展。民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民生问题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民生的改善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衡量尺度。马克思关注人的解放,把实现人类解放置于现实基础之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就是人的现实生存过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在当代中国,民生发展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通过改善民生,使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推动和实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 实现民生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人的发展是关键。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与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基本条件。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发展能力和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也不难看出,长期"唯GDP"的发展模式,忽视了经济增长中的诸多深层问题,不利于人的发展。表现在一是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上升到大约0.45,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不平等加剧,过去30多年经济增长和改革成果没有为大多数人分享;二是发展机会不平等,由于法律和制度不健全,出现各种不公正和不平等,导致教育、就业等一系列机会不平等和权力不平等;三是人的幸福感下降,中国人的幸福感并未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呈现线性增长,对于购买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甚至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民生问题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国家在从中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人的转变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经济发展只具有工具性意义,满足人的需要才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包括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公平和合理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均等,文化产品的提供,也包括收入差距的缩小和城乡居民福利水平的提升。

    (二)推进民生建设制度创新

    民生的改善,不仅取决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也取决于合理的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马克思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与生产关系和完善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制度是保障民生的前提和基础,制度问题不解决,其他的问题是难以解决的。政府掌握最大资源,政府拥有最有效的调节手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公正分配,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国政府的最高政治目标和政治责任。温家宝总理说过: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因此,政府对改善民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加快推进制度创新,通过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制度的改革创新,合理解决人口流动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及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突出的民生问题和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三)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创新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需要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也需要社会管理的重大创新。和谐社会视域下实现民生诉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利益协调问题。因此,破解民生难题应以协调重大利益关系为重点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一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利益协调、社保、政府行政管理、弱势群体保护、流动人口管理、基层群众自治、社会服务和社会应急管理等各项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管理能力。二要将社区打造成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的资源投入力度,推进城乡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提高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便捷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三要建立户籍、居住证和居民身份证管理相互衔接的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体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全民的应急意识和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四要建立完善的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以利益协调为核心的社会协商对话机制,通过民生服务热线、信访、开启网络问政方式、公开听证、心理咨询等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改革体制内的利益表达渠道和表达方式,发挥人大、政协与群众定期沟通联系的制度,集中化解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推进民生诉求的社会管理创新,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

    (四)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

    保障民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在民生建设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政府并不是保障民生的唯一力量。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非政府组织已经成长为一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在民生建设中,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能够促进政府主导作用和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实现。非政府组织根植于公众,是承接政府职能,增强社会自治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组织平台。但,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如,法规制度建设落后,社会组织发展落后,组织发展缺乏专门人才,服务能力不足,等等。因此,必须进一步从各个方面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对民生建设的推动作用。应研究制定公民结社和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法,为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提供基本的法律框架,明确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市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改革非政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强化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提高人、才、物等资源的配置效率;还要对非政府组织进行适当、有效的外部监管,强化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同时,非政府组织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致力于服务民生的行为,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从事服务民生的非政府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加大社会公众和企业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力度,使非政府组织在服务民生、提供公益性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4.

    [3]梅爽.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注:本论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

  • 陕西圣丰乳业老总自缢身亡

    5月底,陕西多个财经类官方微博称:当地知情人士爆料,由于银行催贷催得紧,陕西圣丰乳业老总权天林不得不到外面借高利贷,同时银行承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