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院艺术的当代性探索
摘 要:本文的主旨是在遵循学院艺术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针对如何使作品更好地體现当代性,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本文首先对当代性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然后选取三个有学院背景的知名当代艺术家,即方力钧、刘小东、张晓刚,对他们的艺术发展方向和发展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他们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观念的形成、艺术表达的方式中,总结出一些基本的规律和方法,让学院艺术可以更好地体现当代性。
关键词:学院艺术;当代艺术
谈到对“当代性”的分析,就要对当代性进行理解与界定。比较主流的解释与界定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巫鸿在《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当代性”》[1]一文中,所提出的对当代性的探讨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即题材、媒体与风格、展览与艺术的社会空间。主要观点是“当代性”并不指所有于此时此刻创作的作品,创作的作品应该有特殊意图的艺术和理论的构建,并且这种理论建构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有关当下的、时间性的、历史性的指代。蒲鸿在《何为当代性?——谈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认识误区》[2]一文中,以巫鸿的观点为基础,又加入了所创作的作品是否具有实验性、先锋性,是否具有“前卫”精神。刘海平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性”》[3]一文中,对当代性的判断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艺术媒介的当代性、作品内容的当代性和展览形式的当代性。其中,在艺术媒介方面,当代性体现为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在作品内容方面,当代性体现为对传统经典题材和形式的反叛;在展览形式方面,当代性体现为展览形式的多元化、全球化,与艺术市场连接的更加紧密。而王拥军在《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4]一文中,所提出的有关波德莱尔①对“现代性”的定义,笔者认为对“当代性”的定义有很重要的启示。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定义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品要具有当下生活的气息与风貌;另一方面便是作品要具有永恒性或无时间性或者说作品要具有永恒的经典品质。而这第二条笔者认为对“当代性”的界定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之后如栗宪庭和王林等人也对“当代性”应如何界定,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大多都在之前所谈到的范围的大框架之内,比如栗宪庭的观点是“当代性”意味着艺术家应该首先以人的角度,对当代生存中最困惑人的感觉进行表达。而王林的观点也只是提出了新标准确立的必要性,并没有对“当代性”的判断与界定,给出更多有价值的建议与观点。
上述观点基本上都是从词的基本含义延伸到对人性、民族性、当下性、历史性、多元性、反叛、实验、先锋、前卫性等方面的探讨与研究。综合以上种种观点与看法,并结合自己日常的实践感悟,笔者对怎样界定“当代性”的观点是第一,所创作的作品应该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构架体系,并且这种体系应该是独特的,能够反映所在时代人与社会的精神面貌与所存在的问题;第二,所创作的作品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性;第三所创作的作品应该具有“前卫”精神,具体来说就是所创作的作品应该呈现出更新颖更独特的形式语言,且有可探讨的空间和更深的学术价值潜力,并且有对旧事物的批判性和反叛性;第四所创作的作品应该具有无时间性和永恒性,具有永恒经典的品质。但在这里,第四条的观点不作为界定“当代性”的必要条件,因为第四条在理论上毫无疑问是必要的限定和解释,但在实际运用上是有时间跨度的局限与障碍的,所以笔者认为第四条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条件,可以提出但无须坚持。以上就是笔者对“当代性”界定与解释的一些自我看法、观点以及由来与出处。
这一章节主要探究的三位艺术家分别是方力钧、刘小东、张晓刚。他们都具有很深的学院艺术背景,但同时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都体现了当代性,但同时又有很深的学院艺术的基础和影子。他们的艺术作品在保留了很多学院艺术的审美规律和绘画方法的前提下,为什么又能很好地体现当代性,他们都做了哪些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研究?下面笔者将详细地给出自己的答案。
方力钧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艺术家,而且是一位有很深学院背景的当代艺术家。方力钧作品代表性的特点是反复出现光头、哈欠与笑容等个人符号。方力钧所建立的艺术理论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是具有实验性与反叛性的,并且方力钧所创作的作品是具有民族特性和时代性的,他所创作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光头与打哈欠等符号化形象,真实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玩世、怀疑与迷茫的生活状态,冀少峰在《再识方力钧》[5]一文中,就深刻分析了方力钧创作作品所表现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多数人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所反映出的精神状态。方力钧在创作方法上是相对写实的绘画手法,能看出他有很深的学院艺术基础,并且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经常能够发现对经典学院作品构图与形式的学习与再利用,所以方力钧所创作的作品是学院艺术与当代艺术一种很好的结合,他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和扩展对具有学院艺术基础的艺术家们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笔者认为方力钧在作品中找到了一种独到且很准确的视角去表现当下的社会与人,并且结合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学院模式的绘画形式,但又很好地学习并继承了学院艺术中经典的艺术规律,使得方力钧所创作的作品是具有当代性的,而这种独到的观念与新颖的绘画语言形式的结合方式,应该是我们研究与学习的重点。
这一小节主要讨论的是艺术家刘小东是怎样在作品中体现当代性的。刘小东作品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如摄影般理性的视角、突出的社会属性与深厚的学院绘画功底。刘小东早期的绘画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新生一代的青年人对社会变革所表现出的迷茫、质疑与玩世的精神状态,在绘画方法上主要是在央美第三工作室具象表现的基础上,借鉴了弗洛伊德与费舍尔等多位艺术家的艺术处理手段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手法,刘小东近几年的绘画创作逐渐从画室创作转变成对景写生创作,绘画题材也从以身边朋友为主慢慢转变成以表现社会各个层面,社会与人的种种状态与问题为主。刘小东的艺术总体上有很深的学院艺术背景,但是刘小东并没有循规蹈矩地按传统学院油画所遵循的革命现实主义题材、人物形象和构图方式去创作,而是以一种摄影式的纪实手法将社会上的各种“小人物”以其本身的样貌表现在画面上,把一个个社会上的“小人物”活灵活现地放在了画面的主体位置上,他们不代表任何阶级,也没有任何隐喻,他们只代表他们自己在当时当下的一种生活状态。在唐萍所写的《论刘小东油画作品的纪实性特征》[6]一文中,对刘小东绘画中的纪实性做了很全面的阐述与解释。
因此,在学院绘画基础上,加入更具反叛性更具社会属性的观念和更具现代性的绘画手法,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与探究的方法与途径。
这一小节主要讨论的是艺术家张晓刚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对当代性做了哪些形式上的探索。张晓刚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描绘了有关“文革”时期自己家庭的感怀和追忆,并且将其以一种历史图像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主要的艺术形式语言是以老照片为基础,将人物形象和表情符号化、模式化,限制色彩的使用并保持画面的平整,给人一种庄严的历史图像感,以表现自己家庭为基点反映那个年代普遍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情感,在冀少峰所写的《一张中国人的脸—读张晓刚的画》[7]一文中,便多方面且深刻地阐述了张晓刚的艺术主要特点和艺术探索过程。笔者认为张晓刚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最能体现当代性的便是他作品中对表达个人情感的执着,以及通过一种更精简的形式语言,将对自己家庭的情感表现与那个时代普遍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情感完美转化与结合,而这一点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以上便是笔者对如何在学院艺术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当代性的一些自己的研究与探索,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注释:①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参考文献:
[1] 巫鸿.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当代性”[J].美术,2003.
[2] 蒲鸿.何为当代性?——谈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认识误区[J].雕塑,2010.
[3] 刘海平.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性”[J].艺术教育,2009.
[4]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
[5] 冀少峰.再识方力钧[J].当代美术家,2016.
[6] 唐萍.论刘小东油画作品的纪实性特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
[7] 冀少峰.一张中国人的脸——读张晓刚的画[J].美术研究,2019.
作者简介:于思远(1993—),男,黑龙江双鸭山人,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