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雁足灯

    陈璐

    

    

    摘要:汉代作为我国灯具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灯具以种类丰富、造型独特著称,雁足灯可视为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文章对雁足灯的发展背景和类型作了初步的梳理和归纳,以汉代方座雁足铜灯为例,从造型、功能、文化等方面对之进行设计分析。

    关键词:设计 汉代 雁足灯

    引言

    灯的出现时间大约在春秋时期,它是由食器中的豆转化而来的,发展到战国时,灯具便發展出许多式样了。尽管灯具式样繁多,但也可分为:豆形灯、器皿形灯、人物形灯、动物形灯和多支形灯。本文所要描述的是动物形灯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灯型——雁足灯。那么什么是雁足灯?孙机曾在书对其定义“豆形灯中一般只设一枚火主,只能燃一炷灯火。有时将这类灯的柱和座制成雁足形,则名雁足灯。”

    一、汉代雁足灯流行的历史背景

    中国最早的一座雁足灯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单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出土于汉代墓葬的雁足灯数量最多,且西汉晚期和东汉前期应是雁足灯最为流行的时期。

    雁足灯为何会在汉代流行开来,从手工业发展的角度看,汉朝是继秦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这四百多年里,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都蓬勃发展,造就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等盛况。在这样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汉朝的手工制造业发展迅速,铁器、漆器、陶瓷的制作有了空前的进步,青铜器的发展在汉代虽有些逊色与其他手工业,但其制造规模仍很大,青铜器皿的造型摆脱了商周时期的神秘、厚重的特点,开始追求轻便实用,这一特点使得器皿的样式增多,功能愈发齐全,且所造器皿的质量远超前期。又由于西汉晚期和东汉前期这段时间,汉代手工业发展到成熟的时期,给雁足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首先,汉朝盛行“视死如生、视亡如存”的丧葬观念,灯具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往往会成为随葬品,所以汉代出土雁足灯的数量多,同他们的丧葬习俗不无关系;其次,汉代雁足灯的出土的地点分布在现今的陕西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各地,出土地点均在汉代版图之内;汉代版图位于中国之南,为楚国故地,汉起与楚,汉文化保留了荆楚文化的特色,在造物过程中展现出其他时期所不具有的浪漫、灵动、充满幻想的艺术特征。再有,梁白泉的《雁足灯探源》—文,从雁、雁足、雁足灯三个方面,叙数古代典籍诗文,逐一探讨溯源,提出雁足灯的造型与使用,除具有汉人的对雁的传统观念外,还特别反映了汉人与匈奴关系的这一重大历史事实……雁足灯的流行,更像是受到一种“政治气候”影响的猜想。这一猜想虽不可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却为雁足灯的盛行原因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汉代雁足灯分类

    依据笔者所收集到的汉代雁足灯,其总量虽不多,但这一时期的灯具中出现了前期未出现过的新造型。对其进行分类时本文选择以雁足灯底座的变化为变量,可以将已收集到的汉代雁足灯分为四类,并以它们的底座造型命名,分别为方座、盘座、雁足座、鳖座(见表1)。

    三、汉代方座雁足铜灯

    (一)造型生动装饰简约

    造物即是指人工性的物态化的劳动产品。器具的出现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为目的,也是将审美与实用相结合产生的艺术品。灯具作为中国造物史中的一员,也蕴含了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状况、审美观点等。出土于汉代的众多青铜器具有明显的仿生设计特点,这一现象与汉代趋于平稳的社会环境有关,同时也与楚文化遗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992年山东临淄出土了一个雁足灯,命名为汉代方座雁足铜灯,为西汉晚期器皿,现藏于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通高35厘米,盘径21厘米,灯盘高2.4厘米;雁足作鸿雁足蹼状,站立在方形底座上,三趾之间由蹼连接。三个足趾上分别刻有三道凹弦纹,关节处雕刻细致,凹凸分明;雁爪后部与底座由一圆形环纽连接。雁足脚踝处至上渐粗,雁腿部关节突出。该雁足灯运用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对足蹼的关节部位刻画细致,活灵活现,整个雁足造型生动逼真,是将实用与审美结合完美的作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与楚文化追求浪漫情怀和生活情趣的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也反映了人们返璞归真的向往。

    这件汉代方座雁足铜灯,在造型上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灯具的纹饰除了表现雁足关节部位的线条,没有任何其他装饰纹饰;在灯具的造型上,在满足了实用功能的需求之外,也没有多余的装饰附件,影响造型的整体美感。这样的设计理念与汉代所提倡的黄老思想和“以俭为尚”的风气是分不开的。

    (二)雁足灯的美好寓意

    雁足灯常常出现在古人的诗文中,如陆游所写的诗中曾出现过“眼明尚见蝇头字,暑退初亲雁足灯。”嘲又有裴如晦给欧阳修的信中曾经也出现过“黄龙元年,所造雁足灯”等字眼;再有清代《六舟剔灯图》该画包含了六舟和尚亲自手拓的雁足灯以及自画的小像。以上种种例子,足可以证明雁足灯曾深受文人们的喜爱。

    雁的形体修长,常常高空引吭,作为季节性迁徙的鸟类,冬南夏北,古人常将之视为象征吉祥的瑞兽,且雁足独特的造型中也包含别样的寓意。人们对于雁的认识和利用,在汉以前就已经开始,春秋战国时期汇编的《仪礼.士昏礼》中明确记载了古人的婚事礼仪中的许多细节步骤,其中明确提到“纳吉用雁,如纳采礼。”一在古人的结婚仪式里,雁的使用贯穿始末。雁在其中,一方面代表着忠诚、无变故;另一方面有着知辈分,长幼有序,不僭越的意思。发展到汉代时,人们对雁的观念迎来了新的转变,此时人们对“雁”字有了明确的定义,东汉所著《说文解字》中记载“雁,雁鸟也…为鸿雁也。”为了区别鸿雁与鹅雁,在此书中对鹅雁作了专门的解释“,鹅也。”而关于“雁足传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虽然苏武传的故事带有些神话色彩,也可见在那时,人们已经有利用雁来传书的意识,而雁足也可以被当作是书信的象征,书信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人来说更代表着对亲人故乡的思念。在王僧儒的《咏捣衣诗》中也提到“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这句诗可以证明在古人心目中雁足与人的心意的联系。

    雁足灯取雁足为造型,—方面是在古人的生活中具有实用功能的器具,另—方面也是赋予雁足灯一种美好的意义,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让其拥有可以表达人内心情感的重要器皿。

    (三)科学的灯具设计

    在汉代,统治者推行儒家的思想成为民间的主流思想,其中强调“天、地、人”的统一的观念,使得人的地位有所提高,这一观念体现在汉代的灯具设计中就与现代设计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相重合。

    雁足灯在汉代为宫廷用物,灯上常会刻有“桂宫”、“中宫”、“中宫内者”、“山阳邸”、“中尚方造”等铭文字样,或直接注明是“为内者造”,而汉代的宫廷建筑宏伟,室内空间空旷,汉代的人们仍采用“席地而坐”的方式,这样的坐姿使得人们使用的家具,如几、案、塌也都是较低矮的,高度大约在30-40厘米之间,本案例雁足灯的高度为35厘米,若放置在低矮的几案上灯具所照明的高度约为65-75厘米之间,这个高度对于当时习惯席地而坐的人们来说,眼睛的视线范围处于灯具照明区间之内。同时,这件汉代方座雁足铜灯的灯盘为圆环形,在灯盘的圆环带中,有三个圆形尖凸,用作烛钎,照明时可以根据需要增减烛柱的数量来控制照明亮度。汉代铜灯是以动物油脂为燃料的油灯,而动物油脂不易获取,环状凹槽形的灯盘将油脂集中燃烧,可以避免浪费。汉代雁足灯作为实用的照明工具,在高度、亮度、节能三个方面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充分体现了灯具设计的科学性。

    结语

    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造物方面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但古人曾在文献中记录下他们的看法,在《周易》中出现一个词——“制器尚象”。“制器尚象”对“象”的理解最为关键,我认为,制器尚象的“象”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具象、象征。具象指的是在造物过程中通过对外物的具象的模仿创造器形,而雁足灯就是通过模仿雁足的造型所创造的器具。象征指的在造物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与之相关的概念或精神寄托。雁足在古人心目中象征着可以传达远方亲人思念的信使。综上,雁足灯的创造并不是对外物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其凝练和升华的产物,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靠着其简洁独特的造型,寓意丰富的内涵,力求将形式与功能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使其成为了流传百世的艺术品。

相关文章!
  • 基于光学性质的多组分液体混合

    张宁 胡鑫浩 王秋实摘 ?????要:为了对多组分液体混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窗片-待测液-窗片三层光学腔双光程光学常数反演模型。以乙

  • 船舶进离港行为捕获算法设计与

    王永明 饶全成 姚萍<br />
    <br />
    <br />
    <br />
    摘要:<br />
    针对在设计船舶进离港行为捕获算法时存在港口范围难定义、AIS数据的经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