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孙丽华

    摘要: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发展

    自1995年以来,黑龙江省小城镇现代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村镇建设累计投资近千亿元,小城镇GDP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到2007年小城镇数量已达530多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2%,高出全国城市化水平近10个百分点,建成了一批生态特色鲜明的林都型小城镇群、农垦型小城镇群、山水园林型小城镇群、人文生态型小城镇群和自然风光型小城镇群。小城镇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推进了农村产业化进程。但同时也暴露出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明显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制约我省小城镇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存在问题

    1.1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着短期行为。某些领导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使小城镇建设出现盲目建设,资金使用不合理,规划缺乏全局和长远性。

    1.2.小城镇建设中,存在单一性。为了建设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环保、文化等缺乏协调统一,绿地面积和文化娱乐场所很小。不少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过于看重房屋的整治与修建,而给排水、供电、道路等设施建设则明显滞后。同时,众多小城镇普遍缺乏环境绿化意识,城镇绿化覆盖率偏低。个别镇区由于开发无序,缺乏垃圾、粪便及污水处理设施,致使周边生活环境恶化,一些湖泊、河流遭受严重污染。环境治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1.3.资金短缺、人才和技术匮乏。小城镇建设资金缺口大,不少乡镇财政困难,筹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发展。由于小城镇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滞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影响和损害了小城镇财源的培植。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小城镇人才及技术力量缺乏,客观造成了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水平不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极不完善,从而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主要成因分析

    2.1 历史原因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长期历史形成的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人们过于关注加速城市经济发展,将大量财力、物力投入大中城市,而忽略小城镇发展对于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作用,从而造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严重割裂,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2.2 领导认识不到位。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小城镇发展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个别地区的领导对小城镇发展重视不够,现有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差,无法抓住发展小城镇的有利时机。也有的地方建设思路不宽,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2.3 管理体制不顺畅。小城镇政府管理职能不健全,条块分割严重。由于县直部门和系统外派驻在小城镇的机构众多,镇政府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往往受到各派出机构的制约,从而丧失了必要的权威性及灵活性,降低了小城镇政府的行政效率。

    3 发展对策

    3.1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我省是农业大省,"三农"问题非常突出,更应把发展小城镇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各区县应加强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省有关的文件精神,尽早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各级相关部门都应积极协调配合,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共同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2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确保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和人文效益达到有机的统一。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全面的长远的规划,必须要有前瞻性,不能顾此失彼,朝令夕改。要研究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产业特点和各种优势,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长期发展目标中考虑。

    小城镇规划应与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衔接,避免镇区规模过大,浪费土地资源;也避免规划起点太低,从而制约城镇未来的长远发展空间。规划还要努力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民情以及城镇功能定位,设计出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镇容风貌。

    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小城镇规划实施的监管力度,对违背规划擅自建设者,要进行严肃及时的纠正和处理。

    3.3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城镇。由于我省小城镇分布较广,规模小,基础薄,各地的小城镇发展也有较大差异,同时发展小城镇的资金财力毕竟有限,必须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把经济效益、对劳动力的吸纳以及市场前景作为产业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衡量标准。应积极接受城市工业的辐射,加深同城市产业的密切联系,将小城镇工业纳入城市产业的体系中。同时,立足于本地的资源条件,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及产品结构。随着小城镇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小城镇要把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以此带动农村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广泛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3.4 简政放权,健全小城镇管理职能。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镇级政府。允许小城镇政府在机构编制限额内,根据小城镇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以加强其协调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县直部门应把一部分机构和人员下放给小城镇管理,充分发挥小城镇政权组织的积极性,提高小城镇政府的统筹管理、综合协调能力。

    3.5 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于要素流动性和竞争性原则。改革的方向应是,凡在小城镇有固定合法的住所,有稳定的生活来源的人员,均允许其申请在小城镇落户。实行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管理,对县和县级以下地区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和其他类型的户口,应统一登记为居住地常住户口。逐步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使户籍登记能如实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身份状况。

    充分发挥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新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统一的社会保障机构,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经批准在小城镇落户的人员,与当地原有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对在小城镇落户的人员,各地方、各部门均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者类似增容费的费用。继续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广城镇社区服务,以减少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3.6 建立与完善小城镇文化教育体系。小城镇是接受城市信息和向农村传播信息的交换中心,不同等级的小城镇都应建有相应的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设施。在不同大小的区域范围内形成文化、科技、信息中心。有少数建制镇可设立大专院校或大专班,加大科学技术、信息在小城镇的含量。可通过影视、书刊,文化活动、培训、学校教育等方式,将信息传播到农村,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相关文章!
  • 双目标控制选择Rayleigh阻尼系

    王淮峰 楼梦麟 张如林摘要: 合理选择确定Rayleigh阻尼矩阵比例阻尼系数的振型频率对于准确计算场地地震响应有重要影响。提出以土层表

  • 准双曲线角齿轮加工参数的三维

    王慧文 王恩泽 孙晓娟摘 要:本文提出利用三维坐标测量仪测量准双曲线角齿轮切削加工参数的方法。首先建立准双曲线角齿轮齿面的数学表

  • 浅谈高桩码头桩基设计及施工特

    杨宏赋摘要:本文对高桩码头桩基设计和施工进行分析,根据高桩码头特点优化桩基设计参数,结合施工技术优化桩基布置方案,提高单桩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