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应对:转型时期的上海小学教师
摘 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处在转型的关键期,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现代化成为上海发展主题。上海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阶层的生活和职业观念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海小学教师为代表,上海小学教师的角色与价值是在培育现代化新人与自身现代化的双重使命中实现。教师自身的现代化,受制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一系列条件,使得教师的现代化在这一阶段有所发展,但还远远不够。他们在城市中生存、努力、奋斗,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危机与应对 上海小学教员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1风云变化的社会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化运动蓬勃发展,社会处于急遽转型期,无论是行政区划的变革还是社会结构的重组,都表明上海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上海从一个通商口岸成为现代化的城市,从一个渔滨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城镇,而后由城镇发展为县,这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过程。上海在1927年设立特别市,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直辖市。特别市的设立,标志上海不再受省、縣的管辖,成为与省平级的行政单位,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发展空间,为上海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契机。
从开埠到建国的上海史是一部上海现代化发展史,也是一部社会转型的历史。1927-1937年这十年间,上海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几十年的资金、物质、人才积累,在政治、经济、文化、娱乐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1927-1937年,上海社会教育事业兴旺发达,据统计1934年各类公私正规学校数为1076所,学校培育城市社会所需的大量现代人才。然而,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毕竟占少数,上海人的现代人格也必然参差不齐。20年代末爆发的经济大萧条,当西方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当中,远在亚洲的上海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对于培养现代化的公民无疑也是一种考验。特别是在1930-1934年,上海既有内部因素的转型,又受到欧洲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阶层受到了更大的考验和诱惑。
2教育的发展需要
适龄儿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上海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儿童的增长速度也逐渐提高。根据上海市教育局编《上海县教育三年概况》,1928年至1933年中上海男女学生总数分别为6449、6544、6366、7086、7872。五年内学生数量相对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适龄儿童的增涨意味着需要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员。
随着上海小学教育的发展,学校不断增多。以1929-1936年为例,上海初等、中等、高等学校占学校总数的比例幅度分别为80.07%—85.09%,12.27%—15.94%。2.63%—3.98%。其中幼稚园占初等学校比例为4.25%—16.5%,学校的不断增多,小学教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必然带来了教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问题。
对小学教员进行严格的检定是为了让教师队伍更加完善,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但是教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小学教员的薪酬问题。三十年代的上海,处于不同社会层次的上海人收入水平差距很大。
随着上海市生活费用的不断增高,中间收入水平也仅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1926年至1932年上海市生活总指数从100.0上升到165.2,上升幅度为65.2%,小学教员拿着微薄的薪水是无法过着体面的生活,基本上也只能够保持基本生活而已,多过着清贫的生活。
3危机与应对
小学教员的薪水微薄,但是却负有国民教育的责任,尽管如此劳苦,而薪水却很微薄。随着上海物价的上涨,三十年代前期小学教员一月仅得数十元,养生送死,一切费用都仰仗这些微薄的薪金。一般的优秀教师,为了生活,早已经放弃了教师工作,战争更是给原本困苦的生活雪上加霜。到处充斥着“小学教师值几钱?五元钱一天,教一天,算一天,请假一天扣工钱;不管你喊哑喉咙,不管你绞尽脑汁;不管你坐弯背腰,不管你饿扁肚皮,预支不可以,小学教师值几钱?要求提高待遇,还没有这种福气。” 、“在这个百物昂贵的时代,最不值钱的就是人类,而人类中最不值钱的就是小学教师,教师的待遇菲薄可以说是到了使人不敢相信的程度。
当教师所得薪水与付出劳动不成正比例,与其他的社会群体收入存在差距,必然会影响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当时中小学教师收入与普通工人差距不大,而高学历低工资势必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更导致了教师的流失。
正是因为如此,政府的资金投入在教育中所占比例开始出现上升趋势。特别是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但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开支却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上海教育的快速发展,很明显与这种完善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有很大关系。
上海市政府对于教育的投资是一直增长的,使得这一时期的上海市小学教育呈现以下几点特点:
(1)上海市小学教育相较以往,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上学的儿童数、教员数量都是可观的,为培养现代化的人提供了便利之处。
(2)新式的教育要求小学教员要具备现代化的素质。从民国延续的教师资格审查、检定变得规范起来,市政府、社会局定期举行教员的培训课程,同时提供各类机会提高教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比如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听演讲等。而教员自身也自觉地进行培训。
在新的时代环境和教育机制的保障之下,小学教员的历史角色在培养现代化的人和完成自身现代化中转化完成。无论是自我式的主动追求还是社会机制中师资检定保障,小学教员都积极配合社会需要,进一步完善自我,成为推动上海城市现代化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简介:梁忆湄(1988.09-)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教务处,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社会生活史。
参考文献
[1]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7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11.
[2]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18.
[3] 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政报告(1932-1934年)[M].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1936:82.
[4]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00.
[5] 张梓生,孙怀仁,章倬汉.申报年鉴[M].申报馆特种发行部,1933: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