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的角色
王蕾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其报道经验的成熟,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昆明暴恐事件报道为例,统计了@人民日报发布的关于该事件的88条微博,从8个类目出发,分析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媒体官方微博;昆明暴恐事件;媒体角色
2014年3月1日晚9时20分,10余名统一着装的蒙面暴徒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10时30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发布的微博《1伙男子持械冲昆明火车站广场见人就砍》几分钟内被转发两万多次。由此,昆明暴恐事件的消息迅速在网上扩散,成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截至3月7日24点,新浪微博关于该事件的微博超过1千万条。无疑,媒体官方微博在暴恐事件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概述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自2012年7月22日开通以来,受到网民广泛关注,粉丝数过千万。尤其是其对几次热点事件,如“湖南永州上访妈妈”、“山西洪洞煤矿透水事故”等的关注和报道,树立了其公信力和权威性。《2011-
2012年媒体微博运维白皮书》显示,在所有媒体官方微博综合影响力排名中,@人民日报居于第五位[1]。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的一周里,@人民日报共发出88条关于该事件的微博,贯穿了事件的始终。新浪微博风云榜显示,在近一周中其影响力排第一位[2]。本文以@人民日报有关昆明暴恐事件的报道为例,对其报道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媒体官方微博在暴恐事件报道中扮演的角色。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统计了@人民日报关于昆明暴恐事件从发生到7日24点的88条微博,从每一条微博的内容类型、消息来源、媒介形式、发布日期、发布时间、距上一条微博发布时间、转发数、评论数8个类目出发,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研究@人民日报在昆明暴恐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类目分类
1、内容类型
把微博内容分为事实类、言论类、微评论、微倡议和微议录,统计每种内容类型的数量,以分析报道内容的多样性。
2、媒介形式
将微博分为文字、图片、视频、@用户名、网址链接、微话题和微博长文7类,统计每条微博不同媒介形式的数量。
3、发布日期
即从事件发生的1日到遇难者头七祭奠的7日按天划分,统计每天发布微博的数量。
4、距上一条微博发布时间
根据每条微博发布的时间点,把该类目分为4个标准:30分钟以内、30分钟到1小时、1小时到2小时、2小时到12小时、12小时及以上。统计每个标准下的微博数量,以分析微博发布的频率。
三、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一)事件报道者——全景式呈现事件
大众媒体作为守望和监视环境的雷达,最基本的功能是将所发生的事件准确、及时的向大众汇报[3]。由于暴恐事件是突发性的、不可预测的,传统媒体的特性决定了它不能迅速对这类事件做出反应,因此,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代替其扮演了“事件报道者”这一角色,及时、全天候、多层面地呈现事件。在昆明暴恐事件中,@人民日报的报道让大众迅速且多方位获知该事件发生的过程、原因等相关信息。
1、即时报道事件
3月1日晚9时20分10余名蒙面暴徒在昆明火车站砍杀群众,随后新浪微博用户@Berra是易玲发布了关于该事件的第一条微博。10时30分,@人民日报以《1伙男子持械冲昆明火车站广场见人就砍》为题首次报道该事件。紧接着在当晚,以平均不到10分钟的频率连续发布了6条微博,报道了伤亡人数、昆明火车站恢复情况等。在后续跟踪报道中,@人民日报4次更新伤亡人数、发布寻人信息、跟踪追捕嫌疑犯进程等,持续发布权威信息。@人民日报对昆明暴恐事件报道及时,满足了受众信息需求。
2、全天候直播事件
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在晚上9点多,但是@人民日报的报道并没有因为夜深而有所拖延。事件发生后,一直到次日早上7点,@人民日报共发布了22条微博对此事进行报道。2日零点到凌晨5点,以平均14分钟一条微博的频率更新消息,涉及伤亡人数、事件的调查、领导人的指示和慰问、寻人信息、辟谣等各个方面。3月1日到7日期间,@人民日报共发布88条微博,其中距上一条微博发布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微博数量43条,接近总数的一半;距上一条微博发布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83%;仅有1条微博距上一条微博发布时间超过12小时。只有如此全天候的发布消息,才能保证信息及时迅速的传达到受众,让受众了解事件最新的发展情况。
3、多层面呈现事件
传统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内容类型较单一,主要是消息、评论、深度报道等,媒介形式单一,报纸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传播信息,电视采用视频形式,而广播只能用声音传播内容。微博则可以结合多样的内容类型和丰富的媒介形式,多层面多角度的向受众传播信息。
在微博内容类型方面,@人民日报采用了5种类型对事件进行报道。微博内容以消息为主,前期侧重报道伤亡情况和救援过程;中期集中回顾事件细节和秩序恢复情况;后期则着重报道案情侦破进展和祭奠遇难者的活动。在对事件持续追踪报道中,还不断插入言论类、微评论、微倡议和微议录四种类型的内容,如微评论用简短的评论表达对恐怖事件的愤怒、对遇难者的同情、对平民英雄的感谢;微倡议倡议民众积极为伤者献血、倡议不传播谣言;微议录收集网友评论,通过网民之口表达意见。通过不同内容类型的微博报道事件,丰富了信息内容,多形式呈现了事件。
在媒介形式方面,综合运用了文字、图片、@用户名、视频、微话题、网址链接和微博长文7种媒介形式,其中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居多,超过了微博总数的一半,这种形式集中在事件发生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其次是“文字+图片+@用户名”的形式,主要用于说明消息来源。在中后期报道中,新消息较少,因此@人民日报运用多种形式报道,如用微博长文和网址链接让受众了解更深入的信息、用视频展现警察与歹徒搏斗的场景、发起微话题引发受众讨论等等。多种媒介形式报道事件,实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议程设置者——吸引受众注意力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4]。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冲击着传媒议程设置的地位。主流媒体争先报道的众多社会热点问题,最初都来源于微博。微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议程设置者,而传统媒体只是将微博影响扩大化[5]。近年来,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官方微博,利用官方微博设置公众议程。
在昆明暴恐事件中,@人民日报共发布了88条关于该事件的微博,平均转发量接近一万次。表1显示,在该事件发生的前三天,@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频繁报道,并且博文的转发数和评论数较高。其中,报道该事件的第一条微博转发超过两万次、《早安,昆明》更是得到了379200次的转发,这说明@人民日报对该事件的即时报道为受众设置了议程。在遇难者头七祭奠日,@人民日报对此的微博报道突增,转发数和评论数也随之高涨,可见,@人民日报再次把受众带入到议程之中,号召受众祭奠遇难者,一起为遇难同胞祈福。
(三)舆论引导者——营造正面舆论场
舆论引导是媒体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传播控制者通过对有关信息的组织、选择、解释、加工和制作来影响处于耗散状态的受众舆论,进而促使其向着传播者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一种社会过程[6]。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通过微博发布即时消息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媒体利用微博进行舆论引导势在必行。媒体微博舆论引导即媒体(包括报纸、电视、杂志、网站)运用微博的多种传播形态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7]。在昆明暴恐事件中,《人民日报》就利用其官方微博引导社会舆论,为打击恐怖分子和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了正面舆论场。具体表现为:
1、正面报道事件,传递正能量
暴恐事件的突发性、暴力性和恐惧性,极易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如果不加以正面引导,必然会引发民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人民日报在事件爆发后第一时间对此进行即时、正面报道,公开相关信息,安抚社会情绪。3月1日晚,@人民日报连发6条微博报道该事件,告知受众伤者已经得到救治、案件正加紧侦破。3月2日,发布微倡议《不传播血腥和谣言》,积极引导舆论,避免造成恐慌。在接下来的报道中,@人民日报以《倒在血泊中的两名保安》、《从早上到现在献血车都是满满的》等,引导受众关注平民英雄、爱心行为等,积极传递正能量;此外,多次报道习近平、李克强、潘基文等人对救援的指示和对恐怖分子的谴责言论,让受众看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对昆明遇难者的关切、对恐怖分子的憎恶,给予了民众赢得与恐怖分子斗争的胜利信心。
2、谴责恐怖分子,维护民族团结
昆明暴恐事件是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策划组织的,事发第二日,网络开始出现对新疆的不满舆论,民族仇恨情绪不断扩大,甚至有网友喊出“要杀光所有新疆人”的极端言论。面对舆论向不良方向发展的趋势,@人民日报立即采取行动,发布了新疆政协副主席黄昌元的言论:“昆明暴力恐怖袭击的猖狂、惨无人道、反人类,让人震惊。但这种反人类活动代表不了任何民族,其背后是政治势力。”,以此表明新疆当局的态度,告知受众恐怖事件是政治问题而不是民族问题。4日,则直接倡议:面对暴恐,我们需要团结与信任。随后,微博上发起了“#我是新疆人#”的热门话题,呼吁:“我是新疆人,也是无辜群众。请不要把我们盲目划为异己”。由此,网络上仇恨新疆民族的声音逐渐变弱,民众的愤怒情绪再次集中在挑起事端的恐怖分子身上。在昆明遇难者七日祭当天,@人民日报以《我是昆明人,我是新疆人,我们是一家人》等微博,再次号召民众不要把对恐怖分子的愤怒,扭曲成民族间的猜忌和排斥。在@人民日报的应对下,该事件不仅没有造成民族争端,反而促进了民族团结。
(四)谣言粉碎者——谣言即传即辟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谣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8]。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谣言的传播形式不断丰富,它们搭载微博、手机短信、社交网站等各种新媒介进行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混合式传播。根据传播学者克罗斯的谣言公式:R(谣言)=i(重要性)×a(模糊性)÷c(公众批判能力)[9],暴恐事件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重要性毋庸置疑,若不及时对谣言加以疏导,任凭其自由传播,消息的模糊性不断加大,再加上当前网民普遍素质不高,必然会妨碍事实的有效传播,甚至会造成舆论失控。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出现了各种谣言,对此,@人民日报在积极报道事件本身,也及时的发布辟谣信息,并倡议网民不传谣不信谣,成为了“谣言粉碎机”。
3月1日晚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立即出现了关于多地也发生了暴力事件的谣言。2日凌晨,@人民日报就指出“昆明市大树营今晚也发生了暴力事件”为谣言,其余多地的暴力事件信息也均为谣传。当天又出现了“恐怖袭击伤者必须提前缴纳五万元押金”的传言,晚8时39分@人民日报引用权威媒体新华社的消息破除谣言。之后,还出现了嫌疑人逃往贵阳等谣言,@人民日报对这些谣言逐一击破。3月5日,@人民日报澄清关于昆明暴恐事件的15个谣言。6日,发布微博称将依法处罚王某等45名造谣者,以此警告网民不要造谣。@人民日报在此次事件中辟谣速度惊人,达到了谣言即传即辟的效果。因此,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产生的谣言并未引发群众恐慌、危及社会稳定。
(五)心理抚慰者——安抚社会情绪
在暴恐事件报道过程中,媒体除了关注事件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切实履行其舆论引导职能的同时,对公众泛化的疑虑和不安全感以及恐慌情绪进行适当的心理抚慰也提上议事日程[10]。媒体微博在报道暴恐事件过程中,前期即时发布信息,第一时间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中期引导舆论,营造正面的社会氛围;第三阶段着力于安抚社会情绪,消除公众心理阴影。《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昆明暴恐事件的报道中,扮演了心理抚慰者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微博内容多次出现具有心理抚慰效果的词汇,如温暖、团结、有爱、一家人等。这些隐含安抚意义的词汇,抚慰了受众的恐慌情绪和悲愤心情。其次,用大量正面报道传达社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如报道奋不顾身与暴徒搏斗的警察和保安、保护避难旅客的饭店等新闻,让受众从这些报道中汲取正能量,抚慰心灵创伤。最后,塑造新疆人正面形象,消除受众对新疆人的恐惧感,如报道了新疆人阿里木为昆明受害者捐款4.5万元,以缓解本次事件造成维汉民族的紧张关系。
综上,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昆明暴恐事件的报道,媒体微博扮演了事件报道者、舆论引导者、议程设置者、谣言粉碎者和心理抚慰者五种角色,并且这五种角色类型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即时、全天候、多层次的呈现事件全景,成功的为公众设置议程,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安抚社会情绪的目的。
注释:
[1]2011-2012年媒体微博运维白皮书.http:// ndnews.oeeee.com/html/201212/04/6525.html,2012-12-04.
[2]新浪微博媒体风云榜.http://data.weibo.com/ top/influence/media?class=0002&type=week,2013-03-07.
[3][4][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唐菡.微博参与下的议程设置过程[J].宜宾学院学报,2011(8):107-109.
[6]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别无选择:一个传媒学人的理论告白[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1.
[7]郭立云.突发事件中媒体微博舆论引导研究[D].山西大学,2013.
[8]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7
[10]牛新权.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心理抚慰功能探析——以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为例[J].电视研究,2009(12):51-53.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其报道经验的成熟,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昆明暴恐事件报道为例,统计了@人民日报发布的关于该事件的88条微博,从8个类目出发,分析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媒体官方微博;昆明暴恐事件;媒体角色
2014年3月1日晚9时20分,10余名统一着装的蒙面暴徒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10时30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发布的微博《1伙男子持械冲昆明火车站广场见人就砍》几分钟内被转发两万多次。由此,昆明暴恐事件的消息迅速在网上扩散,成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截至3月7日24点,新浪微博关于该事件的微博超过1千万条。无疑,媒体官方微博在暴恐事件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概述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自2012年7月22日开通以来,受到网民广泛关注,粉丝数过千万。尤其是其对几次热点事件,如“湖南永州上访妈妈”、“山西洪洞煤矿透水事故”等的关注和报道,树立了其公信力和权威性。《2011-
2012年媒体微博运维白皮书》显示,在所有媒体官方微博综合影响力排名中,@人民日报居于第五位[1]。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的一周里,@人民日报共发出88条关于该事件的微博,贯穿了事件的始终。新浪微博风云榜显示,在近一周中其影响力排第一位[2]。本文以@人民日报有关昆明暴恐事件的报道为例,对其报道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媒体官方微博在暴恐事件报道中扮演的角色。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统计了@人民日报关于昆明暴恐事件从发生到7日24点的88条微博,从每一条微博的内容类型、消息来源、媒介形式、发布日期、发布时间、距上一条微博发布时间、转发数、评论数8个类目出发,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研究@人民日报在昆明暴恐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类目分类
1、内容类型
把微博内容分为事实类、言论类、微评论、微倡议和微议录,统计每种内容类型的数量,以分析报道内容的多样性。
2、媒介形式
将微博分为文字、图片、视频、@用户名、网址链接、微话题和微博长文7类,统计每条微博不同媒介形式的数量。
3、发布日期
即从事件发生的1日到遇难者头七祭奠的7日按天划分,统计每天发布微博的数量。
4、距上一条微博发布时间
根据每条微博发布的时间点,把该类目分为4个标准:30分钟以内、30分钟到1小时、1小时到2小时、2小时到12小时、12小时及以上。统计每个标准下的微博数量,以分析微博发布的频率。
三、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一)事件报道者——全景式呈现事件
大众媒体作为守望和监视环境的雷达,最基本的功能是将所发生的事件准确、及时的向大众汇报[3]。由于暴恐事件是突发性的、不可预测的,传统媒体的特性决定了它不能迅速对这类事件做出反应,因此,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代替其扮演了“事件报道者”这一角色,及时、全天候、多层面地呈现事件。在昆明暴恐事件中,@人民日报的报道让大众迅速且多方位获知该事件发生的过程、原因等相关信息。
1、即时报道事件
3月1日晚9时20分10余名蒙面暴徒在昆明火车站砍杀群众,随后新浪微博用户@Berra是易玲发布了关于该事件的第一条微博。10时30分,@人民日报以《1伙男子持械冲昆明火车站广场见人就砍》为题首次报道该事件。紧接着在当晚,以平均不到10分钟的频率连续发布了6条微博,报道了伤亡人数、昆明火车站恢复情况等。在后续跟踪报道中,@人民日报4次更新伤亡人数、发布寻人信息、跟踪追捕嫌疑犯进程等,持续发布权威信息。@人民日报对昆明暴恐事件报道及时,满足了受众信息需求。
2、全天候直播事件
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在晚上9点多,但是@人民日报的报道并没有因为夜深而有所拖延。事件发生后,一直到次日早上7点,@人民日报共发布了22条微博对此事进行报道。2日零点到凌晨5点,以平均14分钟一条微博的频率更新消息,涉及伤亡人数、事件的调查、领导人的指示和慰问、寻人信息、辟谣等各个方面。3月1日到7日期间,@人民日报共发布88条微博,其中距上一条微博发布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微博数量43条,接近总数的一半;距上一条微博发布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83%;仅有1条微博距上一条微博发布时间超过12小时。只有如此全天候的发布消息,才能保证信息及时迅速的传达到受众,让受众了解事件最新的发展情况。
3、多层面呈现事件
传统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内容类型较单一,主要是消息、评论、深度报道等,媒介形式单一,报纸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传播信息,电视采用视频形式,而广播只能用声音传播内容。微博则可以结合多样的内容类型和丰富的媒介形式,多层面多角度的向受众传播信息。
在微博内容类型方面,@人民日报采用了5种类型对事件进行报道。微博内容以消息为主,前期侧重报道伤亡情况和救援过程;中期集中回顾事件细节和秩序恢复情况;后期则着重报道案情侦破进展和祭奠遇难者的活动。在对事件持续追踪报道中,还不断插入言论类、微评论、微倡议和微议录四种类型的内容,如微评论用简短的评论表达对恐怖事件的愤怒、对遇难者的同情、对平民英雄的感谢;微倡议倡议民众积极为伤者献血、倡议不传播谣言;微议录收集网友评论,通过网民之口表达意见。通过不同内容类型的微博报道事件,丰富了信息内容,多形式呈现了事件。
在媒介形式方面,综合运用了文字、图片、@用户名、视频、微话题、网址链接和微博长文7种媒介形式,其中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居多,超过了微博总数的一半,这种形式集中在事件发生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其次是“文字+图片+@用户名”的形式,主要用于说明消息来源。在中后期报道中,新消息较少,因此@人民日报运用多种形式报道,如用微博长文和网址链接让受众了解更深入的信息、用视频展现警察与歹徒搏斗的场景、发起微话题引发受众讨论等等。多种媒介形式报道事件,实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议程设置者——吸引受众注意力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4]。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冲击着传媒议程设置的地位。主流媒体争先报道的众多社会热点问题,最初都来源于微博。微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议程设置者,而传统媒体只是将微博影响扩大化[5]。近年来,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官方微博,利用官方微博设置公众议程。
在昆明暴恐事件中,@人民日报共发布了88条关于该事件的微博,平均转发量接近一万次。表1显示,在该事件发生的前三天,@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频繁报道,并且博文的转发数和评论数较高。其中,报道该事件的第一条微博转发超过两万次、《早安,昆明》更是得到了379200次的转发,这说明@人民日报对该事件的即时报道为受众设置了议程。在遇难者头七祭奠日,@人民日报对此的微博报道突增,转发数和评论数也随之高涨,可见,@人民日报再次把受众带入到议程之中,号召受众祭奠遇难者,一起为遇难同胞祈福。
(三)舆论引导者——营造正面舆论场
舆论引导是媒体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传播控制者通过对有关信息的组织、选择、解释、加工和制作来影响处于耗散状态的受众舆论,进而促使其向着传播者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一种社会过程[6]。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通过微博发布即时消息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媒体利用微博进行舆论引导势在必行。媒体微博舆论引导即媒体(包括报纸、电视、杂志、网站)运用微博的多种传播形态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7]。在昆明暴恐事件中,《人民日报》就利用其官方微博引导社会舆论,为打击恐怖分子和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了正面舆论场。具体表现为:
1、正面报道事件,传递正能量
暴恐事件的突发性、暴力性和恐惧性,极易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如果不加以正面引导,必然会引发民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人民日报在事件爆发后第一时间对此进行即时、正面报道,公开相关信息,安抚社会情绪。3月1日晚,@人民日报连发6条微博报道该事件,告知受众伤者已经得到救治、案件正加紧侦破。3月2日,发布微倡议《不传播血腥和谣言》,积极引导舆论,避免造成恐慌。在接下来的报道中,@人民日报以《倒在血泊中的两名保安》、《从早上到现在献血车都是满满的》等,引导受众关注平民英雄、爱心行为等,积极传递正能量;此外,多次报道习近平、李克强、潘基文等人对救援的指示和对恐怖分子的谴责言论,让受众看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对昆明遇难者的关切、对恐怖分子的憎恶,给予了民众赢得与恐怖分子斗争的胜利信心。
2、谴责恐怖分子,维护民族团结
昆明暴恐事件是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策划组织的,事发第二日,网络开始出现对新疆的不满舆论,民族仇恨情绪不断扩大,甚至有网友喊出“要杀光所有新疆人”的极端言论。面对舆论向不良方向发展的趋势,@人民日报立即采取行动,发布了新疆政协副主席黄昌元的言论:“昆明暴力恐怖袭击的猖狂、惨无人道、反人类,让人震惊。但这种反人类活动代表不了任何民族,其背后是政治势力。”,以此表明新疆当局的态度,告知受众恐怖事件是政治问题而不是民族问题。4日,则直接倡议:面对暴恐,我们需要团结与信任。随后,微博上发起了“#我是新疆人#”的热门话题,呼吁:“我是新疆人,也是无辜群众。请不要把我们盲目划为异己”。由此,网络上仇恨新疆民族的声音逐渐变弱,民众的愤怒情绪再次集中在挑起事端的恐怖分子身上。在昆明遇难者七日祭当天,@人民日报以《我是昆明人,我是新疆人,我们是一家人》等微博,再次号召民众不要把对恐怖分子的愤怒,扭曲成民族间的猜忌和排斥。在@人民日报的应对下,该事件不仅没有造成民族争端,反而促进了民族团结。
(四)谣言粉碎者——谣言即传即辟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谣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8]。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谣言的传播形式不断丰富,它们搭载微博、手机短信、社交网站等各种新媒介进行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混合式传播。根据传播学者克罗斯的谣言公式:R(谣言)=i(重要性)×a(模糊性)÷c(公众批判能力)[9],暴恐事件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重要性毋庸置疑,若不及时对谣言加以疏导,任凭其自由传播,消息的模糊性不断加大,再加上当前网民普遍素质不高,必然会妨碍事实的有效传播,甚至会造成舆论失控。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出现了各种谣言,对此,@人民日报在积极报道事件本身,也及时的发布辟谣信息,并倡议网民不传谣不信谣,成为了“谣言粉碎机”。
3月1日晚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立即出现了关于多地也发生了暴力事件的谣言。2日凌晨,@人民日报就指出“昆明市大树营今晚也发生了暴力事件”为谣言,其余多地的暴力事件信息也均为谣传。当天又出现了“恐怖袭击伤者必须提前缴纳五万元押金”的传言,晚8时39分@人民日报引用权威媒体新华社的消息破除谣言。之后,还出现了嫌疑人逃往贵阳等谣言,@人民日报对这些谣言逐一击破。3月5日,@人民日报澄清关于昆明暴恐事件的15个谣言。6日,发布微博称将依法处罚王某等45名造谣者,以此警告网民不要造谣。@人民日报在此次事件中辟谣速度惊人,达到了谣言即传即辟的效果。因此,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产生的谣言并未引发群众恐慌、危及社会稳定。
(五)心理抚慰者——安抚社会情绪
在暴恐事件报道过程中,媒体除了关注事件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切实履行其舆论引导职能的同时,对公众泛化的疑虑和不安全感以及恐慌情绪进行适当的心理抚慰也提上议事日程[10]。媒体微博在报道暴恐事件过程中,前期即时发布信息,第一时间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中期引导舆论,营造正面的社会氛围;第三阶段着力于安抚社会情绪,消除公众心理阴影。《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昆明暴恐事件的报道中,扮演了心理抚慰者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微博内容多次出现具有心理抚慰效果的词汇,如温暖、团结、有爱、一家人等。这些隐含安抚意义的词汇,抚慰了受众的恐慌情绪和悲愤心情。其次,用大量正面报道传达社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如报道奋不顾身与暴徒搏斗的警察和保安、保护避难旅客的饭店等新闻,让受众从这些报道中汲取正能量,抚慰心灵创伤。最后,塑造新疆人正面形象,消除受众对新疆人的恐惧感,如报道了新疆人阿里木为昆明受害者捐款4.5万元,以缓解本次事件造成维汉民族的紧张关系。
综上,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昆明暴恐事件的报道,媒体微博扮演了事件报道者、舆论引导者、议程设置者、谣言粉碎者和心理抚慰者五种角色,并且这五种角色类型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即时、全天候、多层次的呈现事件全景,成功的为公众设置议程,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安抚社会情绪的目的。
注释:
[1]2011-2012年媒体微博运维白皮书.http:// ndnews.oeeee.com/html/201212/04/6525.html,2012-12-04.
[2]新浪微博媒体风云榜.http://data.weibo.com/ top/influence/media?class=0002&type=week,2013-03-07.
[3][4][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唐菡.微博参与下的议程设置过程[J].宜宾学院学报,2011(8):107-109.
[6]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别无选择:一个传媒学人的理论告白[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1.
[7]郭立云.突发事件中媒体微博舆论引导研究[D].山西大学,2013.
[8]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7
[10]牛新权.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心理抚慰功能探析——以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为例[J].电视研究,2009(1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