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课程教学研究

张莉丽+孔慧敏+李静+张耀文+谷洪彪
[摘 要]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水文地质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以防灾科技学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课程为依托,将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专业实习的内容进行融合,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三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通过实践发现,这样做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主动性,而且对专业领域的实践很有效果,它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充分学习理论的条件下,更好地应用与实践,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关键词]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教学研究;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9-0051-03
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讲述环境及其特征,包括大气环境、声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弃物与环境等,并且对建设项目可能引起的上述环境与地质灾害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学习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与环境和地质灾害有关的概念和法律法规,以及环境和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其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成果的不断应用,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越来越广泛,这导致环境和地质问题凸显,并且持续恶化。[1]这就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素养,紧跟时代步伐,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然后教给学生解决这种问题的能力。但是如何使学生有效掌握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这是目前本课程教学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才。国外大学教育的重点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他们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们国家的各个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采取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实践活动、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以便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培养,满足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总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
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课程共48学时,前30学时是以课堂授课为主,后18学时是以学生实践为主。本文就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将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专业实习的内容进行了融合,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以便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目前,大学生毕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足,高校应该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宗旨。而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应该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根本任务,从行业要求方面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在保证理论教学学时的条件下,尽量在实践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只有改变固有的陈旧思想,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针对本课程的特点,进行项目的案例分析,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3]
一、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一)与先导课程的衔接
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相关的前期课程包括:地震概论、普通化学、普通地质学、物理化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水化学、地下水动力学以及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等。
结合教学实践,建议在普通化学、物理化学、水文地球化学课程中对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应用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比如原生的水文地质问题、水质评价等,并在实践课上有所体现。
地震概论、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作为地质类的基础课程,为地下水课程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基础。例如,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构造裂隙的发育、三大岩类的形成及其特征等,都是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基础条件,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地质灾害评价奠定了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动力学和水环境监测与评价这几门课程中,前三门作为专业基础课,后一门作为专业选修课,与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的教学联系最为密切。比如对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包括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项分析三种。简分析要在野外进行,分析项目少,但要求快而及时,适用于初步了解大面积范围内各含水层中地下水的主要化学成分。专项分析的项目根据具体任务的需要而定,如进行水化学找矿时,用高精度光谱仪着重分析所寻找的某些金属离子,进行水的放射性测定时,则着重分析某些放射性元素等。这时授课教师们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中概念的统一。若要对一个地区的地下水环境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就是地下水动力学中学习的内容。比如,首先要判断是潜水含水层还是承压水含水层,其次要判断含水层性质,包括含水层是否均质、各向同性或者异性、厚度如何变化、分布面积多大、可否视为无限延伸等,还要查明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等,这些都需要前期的知识储备。
(二)与同期课程的有效结合
同期开設的课程有地下水污染原理及防治、专门水文地质学,主要讲授地下水污染的污染源、污染途径以及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这与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的教学有交叉的部分,比如地下水污染的污染源、污染途径等,这时授课教师之间应多交流沟通,注意概念的吻合等。同时,在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重复的知识点进行删减,以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为后续课程作铺垫
与该课程联系最紧密的后续专业课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因为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时就有关于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的内容,这需要学生自己去调查,并且撰写报告。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方面的内容。该课程作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和学生都要非常重视。
二、与专业实习的内容进行了融合
纵观整个地学教育,大量研究表明[4][5][6][7],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培养地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就是充分的实践教学。[8][9][10][11][12]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经历地学思维到专业思维再到专业综合能力的过程,因此大一的认识实习、大二的地质教学实习、大三的专业生产实习和大四的毕业论文实习所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实习的好坏,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本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可见,将实践课程的内容与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的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与大一认识实习和大二地质实习之间的关系
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课程是开设在大一的专业认识实习和大二的地质实习之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进行理论授课时,一定要结合野外实习的内容进行讲解。例如,在讲授滑坡、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时,要联系到地下水位的上升或者下降可能导致什么?让学生们进一步思考:如果地下水位上升,那么孔隙水的压力是如何变化的?学生们经过生产实习的环节就知道,这种情况下孔隙水压力是增加的,这样会导致岩体内的有效应力减小,从而导致岩体的变形和破坏。当地下水位上升到达临界值时,会导致建筑物的变形破坏;当地下水位上升到地表的时候,会造成土地的潜育化等,这就会对农业造成危害。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就会自行推导出当地下水位降低时,会导致水质污染、地下洞室突水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地质灾害问题、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空想上。
(二)在生产实习中加强应用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知识
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方面的知识应用。例如,在抽水试验的过程中分析地下水化学成分,阴阳离子的含量以及影响因素等;在秦皇岛柳江盆地的水文地质调查阶段分析不同岩性的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地表水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特性,并且分析造成这些特性的原因;根据调查数据和实测数据,分析该地区的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等。
三、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一)熟练掌握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方面软件的使用
由于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方面的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相关的技能及模拟软件的基本原理与操作,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软件的模拟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应加强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实验教学,尤其是对评价模拟软件的教学与使用。目前比较实用的模拟软件有GMS、GIS等,GMS软件可以进行地质建模及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熟练应用MODFLOW、MT3DMS等模块进行地下水量、水质的预测,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利用 GIS 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区划进行分析研究,这对学生进行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因此,在课时限制(即規定的学时)的基础上,可筛选软件的部分功能进行基本原理及实例的操作,课下让学生自主进行软件的实际操作与讨论应用。因为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实践时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依照课程要求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并进行成果汇报。
(二)增加课程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开放式教学
应以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的基础理论为基础,以能够结合实际的环境问题为根本任务,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热点为依据设计课程,例如:讨论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并且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比如图书馆、网络和现场调研等,最后要分组进行汇报。比如让学生做北京地铁X号线XX段环境影响报告书,这样学生就要开展现场踏勘和有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并进行沿线水文地质、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景观、城市社会环境以及沿线声环境、环境振动、电磁环境的现状调查与监测;对正在施工的地铁和已经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进行施工期、运营期环境影响调查和类比测试;同时对沿线可能受项目建设影响的民众和部分单位开展多形式的公众参与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并利用网络和报刊传媒发布项目信息,公开征集民众意见。学生依据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基于该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文件,编制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当然,鉴于条件限制,学生无法去现场踏勘,但是其余的工作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组自行完成。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其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为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将实践与理论结合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的课程设置,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13]
四、结论
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课程作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专业人才目标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改革,并将之与实践教学内容融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本门课程的实用性,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这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质量,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马传明,匡恒,张晶晶,等.论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评价问题[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5):100-104.
[2] 李清富,张铎.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探讨[J].大学教育,2016(4):42-44.
[3] 赖旭龙,唐小丽.英国高等地质教育情况简介[J].中国地质教育,2001(1):79-82.
[4] 戴塔根.德国高等地质教育现状及其与我国之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1999(4):16-23.
[5] 孟宪来.加拿大美国几所高等学校地质教育情况考察报告 [J].中国地质教育,1996(1):50-56.
[6] 王训练.日本的地质教育与地质研究 [J].中国地质教育,1995(3):63-66.
[7] Zaltsberg E.苏联水文地质人才的培养一瞥[J].世界地质,1989(1):149-154.
[8] 陈骏,胡文瑄,李成.地质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J].中国地质教育,2007(3):133-139.
[9] 杨伦.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与学生人格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1996(2):53-54.
[10] 马传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1(1):45-49.
[11] 谷洪彪,迟宝明,姜纪沂.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抽水试验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3(1):82-85.
[12] 李娜,贾方,杨瀚宇,等.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5(1):16-19.
[13] 程超,刘诗琼,刘红岐,等.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J].大学教育,2016(1):19-20.
[责任编辑:陈 明]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杨春荣摘 要: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当下信息社会,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成为了社会发展对大多数人的要求。关键词:初中教学;信息

  • 关于利用课外阅读方法提高小学

    韦立东作文不管是对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是比较难的,大多数学生对写作都有一种抗拒心理,丝毫提不起兴趣。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