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王加波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作文内容贫乏
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学生做到语言通顺、叙述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前后呼应和具有一定文学性等。
文章来源于生活,如果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情,善于观察生活里丰富多彩的活动,作文自然会文采飞扬;反之,学生的生活平淡无奇、千篇一律,并且对生活不抱有希望,自然就写不出精彩的作文。
相对来说,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学生接触到的世界较为狭小,视野不够开阔,生活活动范围也大多局限在学校和家两个地方,缺乏丰富的业余活动。这些现状不利于农村学生增加生活经验,阻碍学生对世界的关照,导致其作文内容贫乏。
2.缺少写作兴趣
初中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水平,对于作文的格式、内容、书写应当已有经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农村地区的学生对待作文的態度普遍是抗拒的,这体现在写作文拖延时间,作文质量较低等。部分农村学生写作文困难,面对作文题目没有思路,文章容易写成枯燥的流水账,这逐渐形成写作的恶性循环。
其实,这不完全是学生自己的原因,教师需要承担部分责任。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时一味地向学生提目标和要求,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较为活跃,对于外界充满热情和好奇。但在古板严苛的课堂上,教师时常用大量的作业限制学生的活动,压抑学生的天性,导致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大减。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挖掘现实生活素材
相比城市,农村的风光更加优美,但是由于农村的学生对待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加注重农耕劳作,时常忽略自己身边的美景和写作素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上学和放学路上多注意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色,对于身边的人和事多加关注,让自己融入到农村生活之中。
其实,农村地区的一砖一瓦、一叶一花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只要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就可以将平常的事物运用于写作中,让作文内容焕然一新。此外,学生也可以深入体会农村地区的风俗人情,关注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氛围和人文情怀,以及农村地区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等。学生不仅能够以此为题材丰富作文内容,还能对当地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例如,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乡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自己对家乡产生过何种情感,并且可以带着作文题目再次感受家乡在自己心目中的样子。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学生能够根据在现实生活中选材,也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以阅读促写作
阅读能够为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水平的提升。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文笔更加优美,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更加独特。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积累,学生只有通过长期自主的阅读积累,才能在写作上有所成长。
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角设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带来,学生相互借阅,由此多读书、读好书,增强课外的积累。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要掌握方法,精读书本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好办法,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好途径。只有用心阅读,才能将书本中的知识内化,为己所用。
结语:初中生无论在性格特点还是学习态度和方法上都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当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鼓励学生开始写作做起,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写作,学习写作要求和技巧,逐渐对作文产生兴趣,并在写作中找到乐趣,从而提升农村初中作文的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