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突破“小众”惠及全体的大学公共美术教育
沈妍
摘 要:教育改革政策实施以来,国家以鼓励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项学科的教育为目标,启动我国大学生教育的新里程。大学公共美术教育既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美术艺术修养、了解丰富精彩的美术文化和美术知识、提高审美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的意义并指出大学公共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突破“小众”惠及大学生的公共美术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实现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突破“小众”惠及全体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突破“小众”;惠及全体;大学教育;公共美术
在我国的教学教育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艺术教育功利化、小众化的问题,在非专业的美术教育学习过程中,美术老师存在的价值几乎只是监督和要求学生自己画画,完成学校所提出的基本课堂要求。美术被当作一种“特长”来发展,而没有被当作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来发展。这种“小众化”的现象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公平性和规范性。要让大学生公共美术教育突破“小众化”发展,惠及全体学生,就要重新认识美术教育的教育本质,将大学生美术教育的地位建立起来,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发挥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的作用,从而拓展艺术教育新模式的发展。
一、大学公共美术教育概述
(一)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的意义
大学公共美术教育作为面向高校中以非艺术专业的全体大学生为对象开展的课程教育,在教育的内容、目的和形式上都与专业教育有所不同。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公共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广泛而不深刻;从目的上来说,公共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专业美术教育则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从形式上来说,大学公共美术教育是以非美术专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展开的普通美术课程教育。
大学生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是提高大学生美术艺术素养、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在对大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小项目和小活动,借助美术教育的手段提升大学生的技能,塑造大学生的情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1]例如,组织一些小组与小组、小班与小班之间的绘画比赛,分享自己对美术作品看法的演讲比赛,甚至举行一些业余的书画作品展览,等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实操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积极思考的能力。由此看来,重视和发展大学生公共美术课,能够在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同时全面培养其实践、参与、组织策划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营造一个健康活泼的校园环境氛围,全面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大学公共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大学公共美术教育长期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不仅教学过程枯燥单调,教学模式也呈现强制统一的现象。
从外向结构来看,我国的大学公共美术教育教学中,“小众化”艺术发展思想受限严重,教学模式陈旧,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根本。[2]传统艺术教育观念认为,艺术的学习和发展是少数人的事情,只有专业化的美术教育才值得老师认真去教、学生认真去学,既可以说是这种受到本身限制的想法再将美术教育推向“小众化”,也可以说是专业化的美术教育导致大学生公共美术的发展道路十分狭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难以激起大学生在业余研究美术文化的兴趣,在当代多元化发展的教育需求下,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营造出的只会是一个沉闷无趣的课堂,这种方式远远偏离了寓教于乐、兴趣教学的思想轨道。
从内部组织来看,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影响,大学公共美术课授课的老师缺乏创造性,教学手段也十分单一。传统的公共美术教育大抵不过老师照本宣科地将书本中的内容过一遍,需要学生动手的时候就按照课本上的要求描绘简单的图画,教师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学生也难以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和美术艺术的真谛。另一方面学校对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不重视,会导致老师的教学思想松懈,学校可用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也十分有限。相对于一些公共美术教学意识先进的学校,学校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了解层面进行充分的扩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美术文化供学生欣赏和体会。有的老师也会适当开展一些户外写真、采风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机会走出学堂,走进社会和自然,感受美术的多重魅力。有的大学可以自发性地组织一些画展、绘画比赛或是美术馆一日游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其实践和参与的机会。但从我国大学生美术公共教育的大多数情况来看,意识先进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数量渐少甚微,传统的教学观念、缺乏创造力的教育传播者、单一的教学模式、“小众化”思想的限制、简单匮乏的教学方式等缺陷,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突破“小众“惠及全体的大学公共美术教育
(一)重新认识美术教育的教育本质
大学生公共美术教育,是要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和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审美的方式来展现不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观念和丰富的感情观念。让大学生在感受不同美感的过程中学会鉴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公共美术教育与德、智、体教育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它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实现对大学生素质和修养的培养提高,其外在形式或许与传统教育的理念有些疏离,但其内在本质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综合素质、情感情操、实践能力以及身心健康都能够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重新认识美术教育的本质,从“小众”的思想中跳脱出来,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美术之美、美术之内涵,才是实现美术教育真正价值和意义的本质内容。
(二)重视美术教育的教育地位
大学生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作为艺术类课程中的精品内容,具有独特的文化性和鲜明的审美性,课程中所包含的绘画、雕塑、手工、设计等丰富内容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美术课程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艺术方式的表达以及审美修养的建立也是其他科目和课程不可比拟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中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定义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三点,第一点是“四有”教育,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二是德、智、体、美等的全方位发展;三是突出了对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实施素质教育要本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3]从这三点不难看出,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了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审美、身体、心理、能力、创新、艺术、实践等丰富多样的综合素质的集合。大学生公共美术教育在完善和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占据著重要的地位,现阶段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已经不是过去应试教育中把学科分为主修和辅修、正科和副科那么简单,而是无论在哪一方面的哪个学科,都需要引起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需要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重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四条有关规定: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作为即将步入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新鲜血液,更应该在教育实践中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摒弃原来美术教育“小众化”的错误思想和单纯的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公共美术教育发挥出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的教育作用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美术作品在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所展现的情感的表达和传播、生活的描绘和重现,既是历史思想的一种表达,也是历史生活的一种重现。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众多的美术作品,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创作时独特的思想情感,感受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包含了绘画、手工、工艺等多个方面,囊括了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所有美学的研究学科,十分有利于学校和老师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自己创造、安排和组织活动,也可以是老师指定任务活动,让大学生拥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的创造性。在参与的过程中将想象中的美以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通过课堂实践来实现对学生的美学教育。
(四)突破“小众”推动艺术教育
大学生公共美术教育本身就是站在一个非美术专业的基础上,面对一些需要领悟美、学习美、感知美的“大众”学生开展的教育课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说:“我觉得,艺术教育真正地普及,不是数量的标准,而是我们以艺术的名义,尊重人性,尊重成长,不让孩子厌倦,不给他们太多强制,让他们因为爱所以欢喜,这是我所期待的艺术教育最好的境界。”每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都有追求艺术和感受艺术的权利,艺术教育应该是属于全体大学生的,突破“小众”惠及大众的教育才更符合新时代特征下的教育思想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和推进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突破“小众”思想惠及更多的大学生,对培养和提高新一代的社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邢程.浅谈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改革[J].戏剧之家,2014,(15):204-204.
[2]李文娟,吴美琼.浅谈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J].广西教育,2013,(19):24-26.
[3]张旻,冯楠.浅谈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包装工业,2014,(16):102.
[4]何培华,黄璜.浅析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2,(09):271-272.
作者單位:
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