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视野下的文化软实力及其培育分析

摘 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文化软实力对推进“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有着无以比拟的时代意蕴。本文基于对约瑟夫·奈的著作《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的分析解读,结合当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从本体论的视角对文化软实力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软实力 硬实力 本体论
作者简介:邓珍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106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书记也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就连软实力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奈也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明智的战略”,“因为中国的军事和经济硬实力在增长,如果不强调发展软实力,一些邻国会因为担心中国崛起对他们构成威胁,进而结成平衡中国力量的联盟。如果中国在崛起的同时提高软实力,就能‘安抚这些国家,‘软化他们结盟的冲动。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的软实力外交通常被称为‘中国的魅力攻势。”
1990年,约瑟夫·奈在其论著《谁与争锋》中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从此“软实力”一词风靡全球,为各国政治领导人所采用,同时也很快受到学术界的热切关注。但“软实力”究竟所指为何?构成“软实力”的资源要素有哪些?如何运用“软实力”?如何实证“软实力”等理论问题并没有厘清。近些年,国内对“软实力”的研究,在概念界定、“软实力”运用、“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有所深化,但也存在用词杂乱、使用随意等不足。基于此,结合奈的著作,本文谈些自己的思考。
一、“软实力”的含义
奈在书中指出,“Power”系指对他人的行为施加影响以达到自己所期望结果的能力。“软实力”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它不仅仅等同于影响力,也不只是劝说或以理服人的能力,在行为术语中,它系能吸引人的力量。就资源而言,“软实力”的资源即是产生吸引力的资产。结合书中所指出的“软实力”的三大资源,我们可以总结奈所界定的“软实力”含义:国际行为体主要通过运用自身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等资源的影响,对他人产生吸引力,使得他人的行为自愿达到自己所期望结果的能力。奈认为施加影响手段的不同是区分“软”和“硬”的主要标准。如军事资源,它可以产生硬实力,也可以产生吸引他人的“软实力”。当然,衍生硬实力最可能使用的资源是武力、交易、制裁和贿赂等具体资源,衍生“软实力”最可能使用的资源是文化、价值观、机构体制和政策等抽象资源,也即中国学者认为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可见,“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获得的,具有非强迫性特征,而且由于“软实力”不像一般经济资源那样在匮乏时可以利用进口方式从海外获得,因此又具有非契约性交换关系特征。
“软实力”一词由于“Power”对应汉语释义的多义性,因此在中国主要有“软实力”、“软权力”、“软力量”等多种译法。虽然大体意思相近,但杂乱的译名无疑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化。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因此对不同的译法进行辨析还是有必要的。“Power”一词在汉语中主要对应“控制力”、“权力”、“实力”、“力量”等释义。在西方学者看来,“权力”是和“控制力”、“操纵力”、甚至“暴力”联系在一起的,而“软实力”的核心特征是“吸引力”,强调受动者的自愿接受性而非被迫性,因此用“软权力”译法不能很好地体现“Soft Power”的本意。“Soft Power”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力量,当这种力量影响到最终的政策结果时,才真正转化为权力。因此“软实力”和“软力量”的译法较为接近“Soft Power”本意。我们所观照的“Soft Power”,主要是其来源、运用等具体内容。“实力”一词意即“实在的力量”,比“力量”一词更具内涵性,在中文语境中更能体现其可具操作性,便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因此,我们认为,对“Soft Power”采用“软实力”译法最为贴切。
二、本体论视野下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从本体论视角来分析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明晰。从历史本体论来看,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从本质上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往往可以独立发挥重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均衡:其中经济运动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任何绝对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对的”。 “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这就表明,经济与政治、文化、宗教等其他因素处在一个因时、空、条件不同的具体结构中,经济并不直接决定一切,即使“决定”,也常常需要经过或依赖整个结构中的各种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等因素配合或作为中介。这种所谓的“决定”是非常曲折和复杂的,有时曲折复杂到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决定”。这个“经济决定论”仍然只是在“归根结底”即比较长久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政治体制、文化思想等可以有独立性,并不直接取决经济或经济的发展;同一经济水平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只是从长期来看,政治、文化要适应经济体制的发展。
三、文化软实力的培育与运用
奈在书中指出,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來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时)。但是,拥有这三种资源的国家不会自动获得相应的软实力,它需要国家有意识地培育和运用。目前国内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和讨论比较多,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出要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但在如何培育和运用文化软实力上有较多分歧。
奈认为,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都能够产生软实力,其规律就是当一个国家的文化涵括普世价值观时易于建立吸引关系,利于生成软实力,狭隘的价值观和民粹文化不易产生软实力。关于这一点,中国学者有不同看法。王京滨认为,文化往往在具有独特性时才会促使不处于该文化内的人对其产生“好奇→好感→共鸣”这一过程,它被他者所模仿的难度越大价值就越高,因此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国软实力的来源,流行文化因不具备此特征而不是。 我们认为,一种文化可以让他者产生好奇,继而产生好感。但若要产生共鸣,那就意味着此文化必定要涵括具有共同价值,而不管其是传统文化还是流行文化。美国流行文化之所以风靡全球,就在于其彰显的民主、自由、活力等基本内涵具有普遍性,易于讓人产生共鸣。奈认为,流行文化的吸引力帮助美国达到了重建欧洲民主及获取冷战胜利等重要外交政策目标。一国传统文化能否打动世界恰恰在于其是否涵括了真善美等共同价值。因此,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和运用应该挖掘一国文化中具有共同价值的部分,而非展示“另类”的一面。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我们应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提炼,然后大力发展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把这些价值植入文化产品中,向世界积极传播优秀文化产品。在历史上,中国就主要是通过先进文化的吸引而非武力的征服来“协和万邦”的。其次,我们应增强文化和学术交流,资助其他国家的学者和青年学生来华交流留学,并与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另外,我们要加大国际传播力度。当然,我们要避免传播带有宣传色彩的信息。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量多的悖论”使得可信度愈发成为重要的力量资源。
四、结语
本文从本体论视角分析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及文化软实力的培育运用问题,目的在于深化中国的软实力理论研究,助力新时代培育和运用中国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
[美]约瑟夫·奈.提升国家软实力是中国的明智战略.人民日报.2015-02-16.
王京滨.中日软实力比较//门洪华.中国软实力方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69,172.
《论语·子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6,506.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0-21.
相关文章!
  • 加强和创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

    [摘 要]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整个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大力推行党内巡视制度,在加强党内监督、惩治腐败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基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G20杭州峰会:全球经济治理转型

    陈凤英即将召开的G20峰会正处于全球经济治理转型的重要转折点,全球对杭州峰会寄予厚望。杭州峰会将继续发扬G20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