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碧霞

    【摘 要】 高校环境教育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为出发点,培养大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自觉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 高校;环境教育;现状;对策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leges takes human harmony with na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cultivate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completely abandon the "anthropocentrism" values, establish the correct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green consumption concept, consciously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Key Words】 Colleg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资源日益恶化,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且重金属、辐射、电子垃圾等新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部门共同发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的:“环境教育是各级环保、宣传、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环境教育工作中,教育部门要起主导作用,环保部门要积极配合。”环境保护以教育为本,高校是培养青年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学生将在不同行业中担任不同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他们是否具有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否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观念,其教育内容将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未来。在当前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性变革时期,开展高校环境教育既传授环保知识,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从而促进我国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取得的成就

    我国于1996年12月10日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1]。高校环境教育,即专业环境教育,以环境问题的理论研究为主,受教育对象分别为环境专业和非环境专业的学生,通常以后者为主。我国高校环境保护专业的设置起步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会议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草案)》中要求“设置环境保护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2]。这一环境保护教育的设想标志着中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开端。此后,清华、北大等高校办起了环保专业。1991年,经国家教委研究决定成立了国家高等学校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1997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正式成立了,这是我国第一个专职进行环境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同年,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也成立了环境教育中心。经过30年的发展,全国范围内约有3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多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为我国培养了具有环境专业素质的硕士研究生114人,大学生1724人,中专生610人,已形成了各种学位层次的环境保护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当前国内学者对环境教育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1997年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学校环境教育研讨会”的有关著作主要有《中国高等学校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3]。同时,《环境教育简明教程》[4]和《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施案例研究》[5]具体阐述了生态平衡和资源利用、人类生存与环境演化之间的关系,深入论述了环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环境教育学》(第2版)定位学校环境教育的三个取向,即环境文化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取向,环境管理和实践价值取向[6]。部分高校的环境专业还把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在日常学习中,并开展一些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活动。环境教育还成为了一些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创建环保型社会的助推力。

    二、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不足

    1.非环境专业对教学重视不够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我国环境教育的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在总体上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1]。由于当时在高校设置环境专业时认为,环境保护工作只要有环境专业的学生就足够,因而忽视了对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导致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整体滞后。国家环保局、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于1995年联合制定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其中指出:“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1]。此后,高校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并成为高校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一部分。

    然而,有资料显示,目前仅约10%的高校在非环境专业开设了环保类课程,且所开的课程总体上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随意性较大,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没有保障。部分高校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为培养人才的一项基础工程来重视,没有把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没有把基础的环境教育课程列为所有学生必修的公共课。观念上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当前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普遍薄弱,对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低,环境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差。

    2.环境教育教材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大力推行环境保护教育,而与之相关的教材建设发展较慢。一些教材质量不同,其中以大量陈旧的知识为主,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在环境教育领域的新思维和新理论。目前,从各高校环境教育教材来看,符合时代要求且可选择的环境教育教材较少,与之配套的教材更少,高校环境教育的教材还缺乏规范化。

    环境教育的大多数教学内容属于自然科学,既要课堂讲授,还要实践教学。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环境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才能被学生的认知结构所接纳,才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对环境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整个环境教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都起头重要作用。而我国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的绝大多数院校长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而灵活生动、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调查法、参观法、实践法等应用较少。讲授法对学生来说又是被动的学习方法,实践性和参与性严重不足,单一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环境教育的教学效果,使环境教育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学生不能树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知识水平和行为模式的较大落差。研究表明,给学生更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将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环保行为,这将是现在高校环境教育所缺乏并有待改进的地方。

    3.环境教育师资匮乏

    具备专业环境知识的教师是搞好环境教育的关键。环境教育的内容涉及到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人口学、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众多领域,由于该学科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对环境教育课的师资要求也较高,要求其具有相当宽泛的知识功底。具有较好环境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对提高环境教育水平起头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环境教育,教师整体水平有限,缺乏适当的环境保护知识职前和在职培训,教师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科学知识不能到位,欠缺对环境保护知识的驾驭能力,也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环保人才。因此,加强环境教育专业师资的培训是提高环境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巨大。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盲目发展生产,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且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低,环境道德意识相对淡薄。如何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促进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根据我国现有的环境教育现状,我国的环境教育还只限于对环境问题的个别探讨,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在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环境教育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意识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自觉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当前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要适应并服务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的现代化人才。

    其次,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如果他们能够正确、全面地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就会认识到人不仅能够改变环境,环境同样也可以改变人的生活,人和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整体。而环境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率非常低,学生缺乏系统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高校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环境道德意识与责任,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大学生是环境教育的传播者、实践者和设计者。因此,高校环境教育将影响大学生未来的生产模式选择和价值观的取向,只有做好了大学生在环境问题中的教育和培养,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对策分析

    1.开展网络环境教育平台

    与传统的密集型授课方式相比,网络环境教育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解决环境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地位较低、课时过少的矛盾,为环境教育的组织实施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网络环境教育平台运用高科技优势,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灵活学习环保知识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还采取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式,拓展环境知识领域,激发学习兴趣。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就是通过网络这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网络文化说话”,即大学生在网络潜移转化地受到环境教育熏陶。因此,要发挥学校环境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前提下,利用网络教学的实时性、灵活性、交互性和高效性的优势,开展网上环境教育,弥补师资不足、课时不足、教育水平不足等矛盾,真正让环境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开展场所教育

    目前根据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环境专业和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在环境教育方面大多只注重理论研究,大多是传统的说教,缺乏实践研究,针对环境教育對策研究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实例,缺乏现场研究。针对此种教育现状,可在高校设置不同的经营方式和内容特色的环境知识场所供大学生进行参观和学习。例如,某些高校具有小型污染处理厂和纯净水处理设备,可在每周固定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开放,并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等向大学生展示了保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让大学生了解污染现状以及污水处理成本。这些环境教育场所并不是提供传统说教的地方,而是以寓教于乐以及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环境知识。

    3.开展多渠道环境教育投入

    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投入存在诸多偏差,环境投资总量严重不足。环境教育投入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发达国家用于环境教育的投资占GNP比率达2—3%,而我国近几年用于环境保护教育的投资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左右。改革开放以后,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环境保护教育投入不仅偏低而且投资结构不合理。在制度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浮于表面,环境效益评价体系也流于形式,没有完善。因此,高校环境教育需要配置专人和专款,加大该方面的投入,确保高校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宣传教育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张连辉,赵凌云.1953-2003年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J].中国经济史究.2007,(4):63-72.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 浅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

    徐志刚高中物理教育不只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物理核心素养,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以后的社会需要考虑。而物理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黄颡鱼

    谢恺涛在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鱼的多样性仅次于鸟,有鲤鱼、鲫鱼、草鱼、黑鱼、小丑鱼、跳跳鱼等等,1200多种。若要我一种一种娓娓道来,恐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