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风琴交响化合奏形式的创新应用与探索

    摘 要:随着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成熟以及电子技术的进步,电子管風琴因其强大的模仿能力、独特的演奏方法、全面的表现力,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重视和广大听众的认可。电子管风琴的演奏形式多样,除了独奏形式外,目前使用多台琴合奏来完整呈现交响作品的形式在专业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电子管风琴合奏交响化的角度切入,探讨电子管风琴合奏的可行性;阐述如何培养合奏的思维,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电子管风琴合奏的练习。随着科技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具有多样性综合音乐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是电子管风琴专业教学不断发展变化的依据。这种表演形式为电子管风琴的教学与演奏、为学生的实践都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电子管风琴;合奏;声部分配;演奏练习;实践

    电子管风琴又被称作双排键电子琴,是从管风琴演变而来。20世纪90年代被引进国内,目前国内110多所音乐学院都已经开设了电子管风琴专业。电子管风琴的音乐功能是全方位和多层面的,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和风格的作品中,如以独奏的方式演奏管弦乐,也可以应用到戏剧、舞剧、音乐剧的表演中,还可以参与到声乐、作曲、指挥的教学中。电子管风琴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将多种音乐功能集于一身,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在表演的形式方面还有极大的发挥空间。

    1 电子管风琴交响化合奏的可行性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从模拟采样到数字采样,电子管风琴的功能日益强大,其音色、节奏从简单模仿到惟妙惟肖,极大满足了演奏不同音乐风格的需求。目前,除了西洋乐器音源的广泛使用外,越来越多民族乐器的音源被制作出来,比如古筝、竹笛、唢呐。演奏者同时演奏多个声部,对各种乐器进行模仿,通过控制踏板、键盘的力度以及各种音色、节奏的实时切换,表现出作品相应的效果。

    电子管风琴交响化合奏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现场演绎效果,越来越多的电子管风琴专业人士在许多重要学术研究及舞台实践中涉及该演奏形式,很多国际电子管风琴学术交流活动也将电子管风琴交响化合奏形式作为重点讨论研究对象。因此可以说,电子管风琴交响化合奏形式是电子管风琴专业领域内研究的必然选择。

    目前在各专业院校中,师生们在进行交响作品研究和演奏时,多数仍采用原有的、简单的独奏形式或重奏形式,这种常用的简化演奏形式在实践中已经显露出一些明显的弊端。因此,多台电子管风琴通过合奏完整展现作品的形式应运而生。

    2 从独奏到合奏的思维转变

    电子管风琴通常都是以独奏形式出现在舞台上的。作为独奏乐器,在对大型作品的编配上,就要进行声部的缩减。目前,在电子管风琴改编方法中常见思路是把管弦乐作品中的各声部预先分配到上、下键盘以及脚键盘,还可以预先存储不同的打击乐声部。这些方法虽然可以较为完整地表现作品,但这对演奏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第一,由于作曲家对作曲理论和不同乐器的特性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演奏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演奏水平,还需熟知多种乐器的特色及其演奏技巧,同时具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及综合能力。

    第二,各种乐器发声方式不同,这就要求演奏者掌握各种乐器不同的触键方法,在力量的控制及肢体语言上进行协调。

    第三,由于作品音乐情绪往往复杂多变,充满戏剧性,各声部之间的音乐语言有时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演奏者准确控制各声部情绪表达中的反差。

    在独奏形式中,要做到以上几点要求是极难的,大大增加了练习的时间和强度。而在合奏形式中,各声部在演奏初期进行了合理分配,因此每位演奏者能更准确地控制该声部的音色、音乐情绪,达到以上要求。从独奏到合奏的思维转变,就是将独奏中对各类技巧准确控制的难度转变为合奏中各声部之间完美衔接、准确配合的难度。

    合奏能力是电子管风琴演奏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少有机会参与乐团排练,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合奏经验和训练,通常都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理解乐团演奏。这就好比实际作战和模拟作战,在指挥和配合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乐团的一员,运用全局性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调整各个声部的主次之分,才能真正地理解作品,更好地表达作品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色彩。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想演奏出来的声音、真正演奏出来的声音、其他演奏者演奏的声音、乐团集体合奏的声音、观众听到的声音,这些都是不一样的。如何将这些声音和谐统一,需要在合奏训练中不断地磨合。在合奏中,要熟练使用合奏思维,将自己定位成乐团成员,不仅要听自己的声音,还要关注别人的声音。在演奏过程中,不断调整演奏状态,从而达到默契无间的配合,比如各声部进入乐句时,气息是否统一;在传统管弦乐作品中,不同声部此起彼伏,如何控制主、次声部之间的相互转换;各声部作为主奏或伴奏时,应当如何控制强、弱对比;触键方式是否统一,是否符合真实乐器的发声方式;各声部之间对位、衔接是否准确;对尾音的处理是否正确;演奏各声部时对作品音乐情绪的把控是否一致。这些细节都需要用合奏思维去演奏和练习。

    3 合奏的学习和训练

    3.1 对合奏作品的分析研究

    由于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教学进度不一,大部分学生通常只关注电子管风琴独奏乐曲的乐谱,对交响乐队总谱研究甚少。学生不熟悉总谱读法,不能对谱号的变化、移调乐器的实际音高、乐器奏法标注等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就无法准确理解作曲家的意图,演奏时也无法准确表现出作品的内涵,演奏出的音乐缺乏感染力。

    在教学中,首先应要求学生结合总谱及相关多媒体资料,对作品进行初步的了解。例如对作品和声、曲式结构的分析;对作品乐队编制的了解;对乐谱中不同演奏术语的查阅;对不同乐器的特定演奏方式进行标记;对旋律、伴奏声部的分析;对作品配器法进行初步研究。

    3.2 对声部进行合理分配

    在分配和制作各声部音色时,我们可以按照旋律与伴奏声部的不同织体表现形式,運用突出旋律与复调声部,合并同类声部,简化复杂节奏等手段来设置音色组合,从而使音响表现效果更具有立体感。独奏乐曲在编配时,声部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取其重要声部,去其次要声部。而合奏乐曲在编配时,由于每位演奏者只需负责1~2种乐器类型的编配,对声部的保留就会更加完整,使作品最终呈现的声音效果更加立体、丰富,取得更加贴近真实交响乐队的效果。

    合奏电子管风琴时,每一位演奏者的分工各有不同,根据乐器的使用数量,合理地将作品各声部分配给不同演奏者,对声部进行选择尤为重要。以交响乐作品在三台电子管风琴上的编配为例,一般根据木管、铜管、打击乐、弦乐四部分进行分配。通常为声部一:木管组;声部二:铜管组与打击乐组;声部三:弦乐组。

    但在作品的编配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在《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中,弦乐的演奏者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演奏内容,为了使所有演奏者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会将其中一部分弦乐的声部分配给铜管的演奏者,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作品的演奏。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由于打击乐的种类繁多,这时在铜管声部的编配中已经不能展现全部的打击乐器,因此,往往会根据其他两个声部所演奏的节奏来分配一些打击乐声部。再如,在部分段落中只是单一地出现了低音声部,通常会选择使用左手来代替脚,完成低音声部的演奏。这样的设计在使演奏技巧难度降低的同时,还保证了音色演奏的准确性。同样地,在一些音色快速切换的段落,可以充分使用电子管风琴U.K(上键盘)/L.K(下键盘)、L.H.(左手)/R.H.(右手)的交替、变换演奏,来降低切换音色的频率。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会出现大量的主题动机或乐句对称或交替出现的情况,这是我们在分配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这时不能按照简单的乐队组别来区分,而要根据作品主题的发展、音乐的走向,相互结合来完成,在各声部之间形成衔接、对句,体现合奏的意义。

    3.3 合奏的演奏练习

    合奏的前提条件包含:各声部的准确演奏、音乐的基本处理、音色或节奏的制作。这是合奏的基本要求,也是最关键的部分。

    首先,要摆脱作为独奏者的思维和习惯,运用合奏的思维去思考、去演奏。演奏者不能过多地展现个人的情绪和想法,如自由的节奏、夸张的音乐;应当克制自我的想法,有效地融合。如果演奏者不能准确完成个人负责的声部,就会导致合奏无法顺利进行。在交响化作品练习中,可以从个人单一声部入手,从简单的、基本的乐谱演奏开始,逐渐递增至双人乃至多人的练习。在满足了乐谱中速度、节奏、音准等基本要求后,再针对音乐的处理进行相同的递增式的练习。通过这样的训练,多位演奏者的演奏从各方面实现统一。

    其次,要对演奏者进行听觉的练习。这一点似乎很简单,在漫长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听觉的训练是贯穿始终的。但这里的听,不仅仅是听演奏者本身的声音,而是去聆听同伴的声音。如何训练演奏者可以准确感受演奏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音高、节奏、音色、音乐情绪?这就要求演奏者要培养自己的立体和声感及和声的敏感度。在训练中可以从和声变化比较明显的段落入手,分声部逐步进入,从单一线条到多声部复杂和声对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形成固定的和声立体感,从而达到演奏的和谐统一。

    在合奏的过程中,如何使多名演奏者有效地融合是合奏训练的核心问题。各声部乐句进入时,气息要整齐、统一。通常我们将弦乐声部定义为“领导者”,由它来控制、掌握作品的节拍感,起到引领的作用。其他声部的演奏者通过聆听与观察,保持与“领导者”的一致。做到一致只是最基本的,作品中主、次声部往往相互交替、此起彼伏。演奏主要声部时,音乐情绪的表现和把握应当作为演奏的要点,重点突出旋律线条,起到引领音乐发展的作用。演奏次要声部时,作为旋律的支撑,如何准确地配合、推进音乐的走向和发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演奏者准确把控速度,突出和声变化,稳定节奏。在交响作品当中,经常使用各乐器在不同音高上按一定间隔依次进入,交替演奏同一动机,形成导句与答句。在合奏中,要把这种特定段落的声部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各声部的演奏形成“对话”。

    除了演奏技法的统一外,还要注意音乐情绪的一致。作品音乐表现的整体性也是评判演奏的重要标准,作品的音乐风格不能只靠单一声部来支撑,应是所有声部彼此配合共同完成。

    4 电子管风琴交响化合奏的实践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多种演奏形式,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以交响化合奏模式完成交响作品,或为其他独奏乐器担任协奏,也可为声乐专业担任伴奏,为舞台剧、音乐剧担任现场配乐工作,还可以为指挥专业的教学担任艺术指导。

    在舞台表演的实践中,3~4台的电子管风琴合奏时,可以通过演奏者独立的练习和配合来完成。当演奏者达到甚至超过5人时,建议同指挥进行合作。也就是说,当作品演奏的人数较多的时候,演奏技术的难度降低了,可演奏者间的配合及整体的音乐处理的难度就相对提升了。这时,有专业的指挥配合不仅能保证演奏的准确性,还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宏观处理,从而更真实地还原作曲家的意图。

    在专业教学中针对电子管风琴交响化合奏这一模式也同样被越来越多的同行认知、认可,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了针对电子管风琴的合奏课程。同时,这样的演奏模式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艺术实践及表演中。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如何培养具有多样性综合音乐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是社会的需要,具有实际意义的同时也是电子管风琴专业教学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所在。而实践证明,充分运用(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电子管风琴的独特优势,使用多台电子管风琴,能为作品提供更完善、更接近原作的演绎;力求在简化演奏者的压力同时,还能切实保障作品各声部的完整性,对音乐效果和作品艺术魅力进行充分展示。多台电子管风琴的合奏形式,能更完整地还原作品。由于多台电子管风琴合奏形式可以忠于原作品,完整保留作品各个声部,更准确地将作品还原,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舞台实践也将电子管风琴的合奏作为重点讨论及发展对象。这种表演形式,为电子管风琴的教学与演奏、为学生的实践都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 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 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4] 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5] 宋国华.电子管风琴的“重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7(2).

    [6] 陈秋月.电子管风琴合奏训练的难点研究[J].音乐生活,2018(3).

    [7] 黄娴瑾.作为合奏乐器的双排键电子琴——技术要求与训练方式[D].上海音乐学院,2009.

    作者简介:王茜(1979—),女,四川音乐学院手风琴电子键盘系副教授。

相关文章!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影片内容分

    刘开南++张步城从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击败围棋大师,到无人机、无人车、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们发现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日

  • 《拯救乳房》对创伤性体验与创伤

    【摘 要】毕淑敏的长篇小说《拯救乳房》主要描述了一个由八位乳腺癌病人组成的小组在心理学博士程远青的帮助下走出创伤、实现创伤后成长的

  • 刘丕华、王蔓莉作品

    作者简介:刘丕华,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研究生。获“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研究方向:陶瓷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