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体系下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颜维海+谭有模
[摘 要]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为了达到核心素养的要求,社会学概论课程必须实行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改变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在课内课外实施实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打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社会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8-0114-03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從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到2015年3月30日我国正式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已被确立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这个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是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1]核心素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学生如何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学生如何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由此可见,传授知识并不仅仅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让学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因此,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已成为一种趋势。
对于各所高校里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社会学概论课程只是一门选修课,但却是哲学社会科学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各个方面,学习研究社会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理论和概念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社会学课程的学习对于认识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指导下,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改革中,这是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如何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了解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社会研究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二、社会学概论课程在非社会学专业中的定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社会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社会学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进行了界定:一是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二是激发学生对于社会学的兴趣,三是学会运用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并能解决社会问题,四是通过社会学的学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3]不管是对于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还是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具体的教学目标都是适用的,这也是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在高校中面向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形成一种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在面对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时候,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社会学方法体系是一套独特的研究范式,也是一套具有开创性的思考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透过实物的表面现象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社会并参与社会生活,米尔斯将其称为“社会学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可以通过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学习习得并成为个人一种工具的,学生能透过这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和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社会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地位。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把全部的社会科学分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哲学属于一般层次,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属于特殊层次,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属于个别层次。由此,属于特殊层次的社会学与属于个别层次的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也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因此,通过学习社会学概论的学习,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为高校一门独特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其既是哲学和单科性社会科学之间的中介,又是哲学和社会现实之间的中介。所以,社会学概论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其他单科性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在高校非社会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中的学科地位的定位应该是公共必修课,在第一学期开设。
三、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设计和实践效果
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概念与具体思维的结合,既是理论学习的继续、补充和深化,也是传授学习方法、技能与经验的重要方式。[3]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授,利用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课外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用理论知识解释实践问题,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和主动研究。由此可见,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核心素养体系的目标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面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大学生,本文主要讨论社会学课程的教师在核心素养体系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利用实践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向学生传授社会学知识、教会学生运用社会学知识并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
笔者自2011年开始承担本校应用心理学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的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该课程为选修课,所使用的教材是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学时只有32节,每周两个课时,学分为2分。在如此少的课时内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进行课外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必须与他们的专业相结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增减,充分发挥社会学的基础作用。由此,为了达到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对这两个专业的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分配比例至少要按5∶5的比例来划分,实践课时只多不少
一直以来社会学课程的授课模式都是一个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课桌下面做什么都可以,只要不影响教师上课就可以了。这样的授课模式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迪的教学现状必须要改变。提倡实践教学改革,必须要保证有足夠的实践课时。目前很多高校非社会学专业的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践课时很少,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通常是8∶2或者9∶1,达到7∶3的比例都很少。笔者以前也是以理论课时为主,但自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就进行了调整,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达到了5∶5的比例,真正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在课堂内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有事情做
任课教师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分组讨论、辩论,进行案例分析,就某个主题用PPT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主题发言等。任课教师在每堂课都安排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做不同的事情,给他们一种压迫感和紧张感,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这样的做法不仅解放了教师,让课堂不再沉闷,也让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并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在课外安排实践内容并进行指导和监督,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
任课教师在每周的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内容,就某个社会理论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就某个教学内容让学生准备发言稿,就某个社会问题让学生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做一次社会调查并撰写一篇调查报告,等等。任课教师布置完课外实践内容后要跟踪和监督,可以通过微信群、QQ等网络通信工具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或者和学生一起去做社会调查。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课外的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巩固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四)改革学生成绩评定方式,以学生的实践成绩作为主要打分依据
在当前的大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听课不学习,一到期末就等着任课教师划重点然后临时抱佛脚。虽然这样做考及格一般没有问题,但考过之后学生往往脑子一片空,什么都没有学到。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在期末不再采用出考卷进行考试的方式,打分可依据学生平时实践的表现和效果。如课堂的表现、学生每一次课堂回答问题、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展示的PPT,任课教师都要记录并打分,学生在课外的调查、设计的调查问卷、撰写的调查报告也是打分的重要来源。期末的时候,综合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可以直接给出该门课程的成绩。以实践作为打分依据,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实践表现和实践效果,让学生不再懈怠。
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改革后,教学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学生逐渐融入课堂当中,从开始的抱怨到后来的理解,从开始的拘谨放不开到后来的从容镇定,学生一步一步按任课教师的要求来完成每一项任务,有了成就感,也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四、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存在应付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的现象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面对任课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认真负责地去完成。有些学生不以为然,认为只要能拿到60分就可以;有些学生甚至不在乎分数,不及格也无所谓,大不了补考或重修。面对这样的学生,任课教师首先要和他们进行沟通,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同时在课堂上适当地鼓励他们,让他们回答问题,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不断地去影响他们,让他们获得自信。
(二)实践指导大大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
实践教学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自己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到下课然后走人了。为了指导学生的课内实践,任课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备课,阅读更多的时事资讯,查阅更多的资料,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为了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任课教师必须要花更多的课后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还要花时间来批改学生的实践作业。为了学生的成长,这些挑战相信任课教师都能想办法去克服。
(三)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存在安全隐患
与校园内相对安全的环境不同的是,社会上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学生到校外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其生命财产安全难以保障。但如果不到校外进行社会调查,有些教学内容无法开展,学生无法真正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这个问题对任课教师来说很难解决。如果必须要到校外做实践调查,为了确保学生在校外开展实践教学时的人身财产安全,一是需要校方给予支持,二是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三是做好出行的安全保障措施,尽量做到万无一失。
五、结语
核心素养体系下的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改革方向。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任课教师需要在努力钻研教材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适当参加课程培训也是必要的。教师通过在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时、改变课程的评价方式等,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教师要逼着学生去主动学习,让其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所提出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6-19.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社会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4] 席丹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社会学概论》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学科),2014(3):181-184.
[5] 龚长宇.关于非社会学专业开设《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8):24.
[责任编辑:刘凤华]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谈课外高中生英语学科核心素

    杨芬摘 要: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英语课程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探索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对高中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

  • 命题作文“爱你没商量”导写

    明朝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对某种事物有专注而持久的爱好是美的品质,你是否特别喜爱某种事物,爱到没商量呢?请以“爱你没商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