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沈九翠
【摘 要】 阅读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广泛而日新月异的知识不断涌现,阅读更是现代人所必需的一种重要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析。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2095-3089(2017)17-0-01
阅读不仅是一种精神的生活,还是一种智慧的生活。人们可以在自由愉悦的阅读中享受精神生活。因此,阅读教学不能仅仅靠机械的灌输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阅读不仅是因文得义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在初中阅读课中,教师和学生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进行对话,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正是这种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使语言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1.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法
在阅读教学中,所谓整体感知法是从文章整体入手进行教学的阅读方法,这是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精读细研的必要准备。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初步与文本进行对话,理清文章脉络及主要内容,同时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逻辑框架,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法的掌握能够对学习不同类型的文章起到学习迁移的作用。
如,在教学《出师表》一课前,可以先跟学生讲一讲写出师表的原因:诸葛亮面对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为了实现刘备统一的壮举,提出出师北伐,为了消除民众对北伐的后顾之忧,于是上“表”,表明他希望国内政治清明的决心和实现北伐中原的愿望。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与文本对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导入新课后,我们常常让学生初读课文,其目的是将文中的生字、生词等“拦路虎”扫除,同时让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主要讲了“我”在悬崖上,因为恐惧怎么也不敢下去,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才敢下来的事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进行分析,从而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能够浅显地得出“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拥有自信,我们才能够克服前行道路上的困难”的道理。此外,还可以在初读课文中,提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不断思考,做好批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阅读教学中的情境体验法
如,在《背影》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情感人的教学语言、深情的朗读来展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感人场景,通过结合自身体验来叙述“我”与父亲的点点滴滴,使学生体会父亲对我那博大、无私、朴实的爱。这样以情传情的课堂,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
通过对课堂氛围的精心营造,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和发散的状态,在获得独特感受的同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春》这一课的讲授中,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发现春天,体会春风拂面、细雨如丝、小草软绵绵的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种体验中,才真正将静态的文字转变为了动态的感受。
3.强化课外阅读、提高素养
新课标还对课外阅读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对课外阅读的这一重要的规定,把课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较好语文指明了方向。我认为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重视培养“感悟”
所谓“感悟”是指阅读主体在面对阅读文本的时候,经过自己的思维而领悟出道理、悟出情感、会意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过程。而课外阅读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如:对石缝间的野草的关注,发出了生命顽强地赞美,对归帆的驻足欣赏引出了船是家的遐想。
3.2.注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读遍天下书,尽知天下事”,语文教学应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的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作品,既要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又要放开视野,去了解一些中外名著。让学生懂得,阅读应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而读,为爱好而读,这才是一种真实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心无杂念,读出个子丑寅某;读出个“心领神会”;读出个“忘乎所以”。
3.3.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关注和体会作品中所弘扬的正义感和良知感,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对作品中所表现出一些负面社会现象,需要教师对学生辨证地指出这些现象并不是社会的主流。从而使课外阅读得以健康顺利发展,而不至于把学生引入歧途。
4.建立教师也是平等的对话者的观点
初中语文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而言,教师扮演着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中介的角色,教师的认识水平或人生经验等都要高于学生,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起到了向导作用,但是,教师不可因此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做居高临下的专职权威者,初中教师与初中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新课程对教师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是非常正确的。这一理念说明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主宰,但教师同时又是“首席”。既然是“首席”,就负有引导对话方向、把握对话重点的责任,并应该随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总之,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互补互助,相得益彰。课文阅读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