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偷税漏税行为的认识
江建杨
摘要:税款征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各项居民福利都依赖税收收入作为保障,税收对我们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企业缴纳税款的角度分析了对偷税漏税行为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偷税漏税 企业 纳税作用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税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离不开古今中外无数的学者对税收及相关文章的研究和探索。作为古典经济范畴的税收,回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知,税收与国家两者相辅相成。倘若没有国家的产生,税收也就不会存在。由社会产成品被国家政权和法律手段进行强制、无偿的分配,税收是一些社会产品在经济活动中强制分配和获得财政收入而不受补偿的一种形式。税收的意义重大,大到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小到关乎个人税收筹划,所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树立一个良好的纳税意识是纳税人应该做的。但如今的不少企业,其纳税意识还有待提高。
1 企业纳税现存的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税收应运而生。可以说,税收的产生与国家的产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税收是国家扩充国库的手段,倘若没有国家,人民也无需被强迫纳税。国家主要通过税收来增加财政收入,因此,每个纳税人都需要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大力鼓励并扶持人们创业,而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便有了以下的不良行为:
1.1偷税行为
部分企业为了盈利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选择偷税,其特点是有心为之、有意为之,通过欺骗、隐瞒等各种表现形式来掩盖事实。第一,一般是通过编制、伪造、篡改虚假的票据和凭证来进行偷税。通过该行为,企业可以少缴纳或者不缴纳企业的所得税,从而减少纳税的支出使更多的资金能够自由支配。但是,由于依法纳税的强制性原则,通过偷税的方式少缴纳税费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对国家来讲,通过企业的纳税行为,国家会得到一系列的经济信息,而国家会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一系列决策,来达到对市场的调控作用,这样的行为会干扰到国家对市场进行正确合理的调节和控制,影响政府决策的效果。第二,对企业来讲,纳税行为是企业的基本义务,假如存在其他企业不依法纳税,势必将会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不公平,会使那些依法纳税的企业因依法纳税而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会影响企业竞争的积极性,导致企业盲目跟从故意不纳税的偷税行为,对国家的财政收入稳定造成极坏的影响。
1.2漏税行为
漏税一般是由于财务人员的粗心大意,或对财务规则制度和税法法规的不熟悉,而无意间造成的少缴税的行为。其特点是无心为之、无意而为,常见的漏税行为是在做账计算时用错了税率,无意间少算了应纳税的项目,算错了应纳税的金额等。与偷税相似,漏税也少缴了税,但本质上,偷税和漏税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由于漏税是无意的,因而偷税与漏税的惩罚力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后来由于我国对企业是否故意少纳税的判断不明确,让许多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在经营期间,故意少算几个项目或算错税率减少纳税。如果没被纳税机关查出来,就收于囊中,若是被查出来了,就称自己是无意的,按漏税行为处理。这样的有意行为,实际上也应该归于偷税,因为其违背了纳税的强制性原则。
2 企业选择偷税漏税的原因
2.1过度追求利益
在我国,诸多市场都是混合型经济体制,既受到市场对反馈的价格信息进行调整自身的作用,又受到政府政策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而税收政策就是政府调节和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的竞争力度不断加大,对于能否盈利,以及盈利了多少的问题成了人们越来越感兴趣的话题。在强调企业个人利益的背景下,各个企业所做的选择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但是存在某些企业过度追求利益。在如此背景下,不少违法犯罪行为正萌发出“活力”,偷税漏税便是其一。
企业偷税漏税的主要原因是在强调企业个人利益的背景下,为了减少企业内部的经济开支,降低必要的资金支出行为,以加大企业的资本和利润,为进行企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等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为企业资金的流通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工会与罢工》中,邓宁格清晰明确地对利润和人的行为进行了描述:“利润会推动资本,假如有合适恰当的利润可以盈利,那么利润会使人壮起胆来,如果能盈利10%,利润会使大多数人改变决策;当盈利能达到20%时,利润会使人活泼起来;有50%的利润时,利润会引起人积极冒险;有100%利润时,利润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利润可图时,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畏惧死刑的风险。”因为偷税漏税的行为可以带来利润,具体有多大的利润得由具体的经营额来确定,总之,越是大的经营额就需要缴越多的税,减少的利润也就越多,企业也越不愿意缴纳。这也是为什么一部分企业收入越大就越不愿意依法纳税的原因。
2.2纳税意识的欠缺
企业缴纳税款,除了利益所迫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只知道纳税是强制的,却不知道纳税为什么强制,以及缴税有什么作用。这都是企业缺乏纳税意识所造成的。不少企业因为缺乏纳税意识甚至认为,纳税这一行为纯粹是减少了自己的收入水平,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条件,反而没有一点好处,因此,不愿无谓地减少自己的收入。这些都是因为欠缺对纳税意义的了解造成的。
2.2.1对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调节
如果市场上某些投资和消费的数量太过庞大,势必会造成市场的混乱而不利于生产和消费的活动,为了避免造成这样混乱的局面,政府就会通过对该投资和消费进行征税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这种对市场不利的行為;相反,如果某些投资和消费的数量太过渺小了,也会对市场产生不利的行为,政府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鼓励人们对其的投资和消费。这一行为通过对市场供给的鼓励和压制,能调节和发展生产力,对市场运营的平稳性和合理性有着重要的帮助。但是,在政府征税的调节和控制下,如果纳税人偷税漏税,政府得不到正确的纳税信息反馈,就不能准确地对这种市场不利行为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甚至可能会带来“雪上加霜”的效果,最终达不到理想的结果。
2.2.2调节经济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分配和稳定对社会的稳定有着极大的作用。就以工业和农业为例,我国早期主要以农业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兴起。假如大力发展工业而减少农业的发展,将会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并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民健康的生活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这对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是一种危机。然而大力发展农业减少对工业的投入,对国家而言,其经济实力会下降,并且过多的粮食得不到其价值的实现又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分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实现国家年平均生产总量的平稳,良好的经济效益就能得到实现。
假如在人们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的时候,政府通过征税行为进行控制,而由于偷税漏税的行为,政府的政策并未减弱人们对当产业结构不协调,工业的发展倾向仍得不到控制,政府想征税控制这一趋势却得不到纳税人的响应时,将会因为粮食的短缺使粮食价格不合理地疯涨。相反,大力发展农业的时候,政府通过征税行为进行控制,却得不到纳税人的积极响应,最终将造成粮食过剩演变成经济危机。
2.2.3纠正收入分配不公
收入的分配不公势必会造成矛盾,但是每个人收入的来源和方式并不相同,这也就导致了收入量的参差不齐,也就造成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加大如若得不到及时地控制,将必定会挑起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纠纷,造成社会的动乱与不安。因此,政府的征税可以通过纠正收入分配不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差距,降低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使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倘若纳税人不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可能会带来马太效应,加剧了贫富差距。
综上可知,我们看待纳税行为,更应当视之为责任和义务。午餐不会免费,劳动也不会白费,享受的代价是付出,享受政府提供的待遇,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就要将履行依法纳税的责任和义务视为己任。2.2.4经济监督
税收的稽征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中都能看见它的影子,比如在财务管理和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中,对税收加强监管,可以了解和监督各经济活动的状况,如若出现问题,也能通过税收反馈给国家,因此依法纳税有利于国家及时了解和掌握确切的经济信息,为国家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而偷税漏税的行为将会造成反馈信息的不准确,影响国家了解准确的国民经济动态,干扰国家做出正确合理、符合实际的决策。
3 减少企业偷税漏税的措施
3.1政府方面
3.1.1加大惩处力度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畏者。如果政府加大了对偷税漏税行为的惩处力度,无论是偷税还是漏税都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当企业通过计算后发现偷税漏税的代价昂贵,远大于偷税漏税所带来的利益时,没必要再偷税漏税。企业为了确保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的得到实现,就得降低不必要的损失,老老实实依法纳税,因此,在政府加大对企业偷税漏税的惩罚力度后,一定程度上能使企业偷税漏税的现象得到减缓。
3.1.2 加大税收监察力度
但是仍会存在一些企业认为风险越大利益越大。因此,政府还需要加大监察力度,联合地税、国税、工商局,增强信息的反馈力度,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以确保纳税行为的强制性、合理性,确保个别企业不抱着侥幸的心理偷税漏税。此外,税务人员本身的工作素养也需要得到监察,一个有良好工作素养的税务人员会本着以督查纳税行为为己任,有良好的工作热情,以身作则,不偷税不漏税。在督查过程中,廉洁公正,不贪污不受贿,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
3.1.3加大纳税宣传力度
偷税漏税的不良行为,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纳税人纳税意识的缺乏造成的。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和公益广告加大对纳税意识的宣传力度,号召企业积极响应纳税。也可以将依法纳税的意识加入义务教育中。此外,对于许多即将步入社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可以组织纳税知识竞赛,选出优秀者给与一定的奖励。以上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以此来号召全民依法纳税。
3.2企业方面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對纳税意识的培养。良好的纳税意识对依法纳税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财务人员如果工作不细心、不认真,往往会容易造成漏税的影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要想企业减少这些不必要的损失,就需要对财务人员的工作素养进行监督。此外,由于国家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导致会计岗位无需持证上岗,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会计人员是否真的能胜任会计岗位这一问题受到怀疑。因此,在企业招收新的财务人员时,可以适当延长考察时期,避免因财务人员不能胜任给企业带来无谓的额外支出。同时,企业的高层也应当以身作则,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强对自身纳税意识的培养,提高整个企业的纳税意识。
参考文献:
[1] 宋瑞敏.财政与税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饶凌乔.偷税漏税概念的产生及入法源流考[J].税务研究,2015(6):121- 125.
[3] 杨松.企业偷税漏税弊病的综合治理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2):62- 63.
[4] 陈伟鸿.从税收关系论全民纳税意识的提高[J].税收与企业.2002(4):4- 5.
[5] 赵明凤.浅析偷税漏税的成因与防范[J].时代经贸.2006,4(2):97- 98.
摘要:税款征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各项居民福利都依赖税收收入作为保障,税收对我们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企业缴纳税款的角度分析了对偷税漏税行为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偷税漏税 企业 纳税作用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税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离不开古今中外无数的学者对税收及相关文章的研究和探索。作为古典经济范畴的税收,回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知,税收与国家两者相辅相成。倘若没有国家的产生,税收也就不会存在。由社会产成品被国家政权和法律手段进行强制、无偿的分配,税收是一些社会产品在经济活动中强制分配和获得财政收入而不受补偿的一种形式。税收的意义重大,大到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小到关乎个人税收筹划,所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树立一个良好的纳税意识是纳税人应该做的。但如今的不少企业,其纳税意识还有待提高。
1 企业纳税现存的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税收应运而生。可以说,税收的产生与国家的产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税收是国家扩充国库的手段,倘若没有国家,人民也无需被强迫纳税。国家主要通过税收来增加财政收入,因此,每个纳税人都需要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大力鼓励并扶持人们创业,而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便有了以下的不良行为:
1.1偷税行为
部分企业为了盈利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选择偷税,其特点是有心为之、有意为之,通过欺骗、隐瞒等各种表现形式来掩盖事实。第一,一般是通过编制、伪造、篡改虚假的票据和凭证来进行偷税。通过该行为,企业可以少缴纳或者不缴纳企业的所得税,从而减少纳税的支出使更多的资金能够自由支配。但是,由于依法纳税的强制性原则,通过偷税的方式少缴纳税费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对国家来讲,通过企业的纳税行为,国家会得到一系列的经济信息,而国家会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一系列决策,来达到对市场的调控作用,这样的行为会干扰到国家对市场进行正确合理的调节和控制,影响政府决策的效果。第二,对企业来讲,纳税行为是企业的基本义务,假如存在其他企业不依法纳税,势必将会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不公平,会使那些依法纳税的企业因依法纳税而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会影响企业竞争的积极性,导致企业盲目跟从故意不纳税的偷税行为,对国家的财政收入稳定造成极坏的影响。
1.2漏税行为
漏税一般是由于财务人员的粗心大意,或对财务规则制度和税法法规的不熟悉,而无意间造成的少缴税的行为。其特点是无心为之、无意而为,常见的漏税行为是在做账计算时用错了税率,无意间少算了应纳税的项目,算错了应纳税的金额等。与偷税相似,漏税也少缴了税,但本质上,偷税和漏税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由于漏税是无意的,因而偷税与漏税的惩罚力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后来由于我国对企业是否故意少纳税的判断不明确,让许多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在经营期间,故意少算几个项目或算错税率减少纳税。如果没被纳税机关查出来,就收于囊中,若是被查出来了,就称自己是无意的,按漏税行为处理。这样的有意行为,实际上也应该归于偷税,因为其违背了纳税的强制性原则。
2 企业选择偷税漏税的原因
2.1过度追求利益
在我国,诸多市场都是混合型经济体制,既受到市场对反馈的价格信息进行调整自身的作用,又受到政府政策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而税收政策就是政府调节和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的竞争力度不断加大,对于能否盈利,以及盈利了多少的问题成了人们越来越感兴趣的话题。在强调企业个人利益的背景下,各个企业所做的选择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但是存在某些企业过度追求利益。在如此背景下,不少违法犯罪行为正萌发出“活力”,偷税漏税便是其一。
企业偷税漏税的主要原因是在强调企业个人利益的背景下,为了减少企业内部的经济开支,降低必要的资金支出行为,以加大企业的资本和利润,为进行企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等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为企业资金的流通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工会与罢工》中,邓宁格清晰明确地对利润和人的行为进行了描述:“利润会推动资本,假如有合适恰当的利润可以盈利,那么利润会使人壮起胆来,如果能盈利10%,利润会使大多数人改变决策;当盈利能达到20%时,利润会使人活泼起来;有50%的利润时,利润会引起人积极冒险;有100%利润时,利润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利润可图时,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畏惧死刑的风险。”因为偷税漏税的行为可以带来利润,具体有多大的利润得由具体的经营额来确定,总之,越是大的经营额就需要缴越多的税,减少的利润也就越多,企业也越不愿意缴纳。这也是为什么一部分企业收入越大就越不愿意依法纳税的原因。
2.2纳税意识的欠缺
企业缴纳税款,除了利益所迫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只知道纳税是强制的,却不知道纳税为什么强制,以及缴税有什么作用。这都是企业缺乏纳税意识所造成的。不少企业因为缺乏纳税意识甚至认为,纳税这一行为纯粹是减少了自己的收入水平,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条件,反而没有一点好处,因此,不愿无谓地减少自己的收入。这些都是因为欠缺对纳税意义的了解造成的。
2.2.1对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调节
如果市场上某些投资和消费的数量太过庞大,势必会造成市场的混乱而不利于生产和消费的活动,为了避免造成这样混乱的局面,政府就会通过对该投资和消费进行征税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这种对市场不利的行為;相反,如果某些投资和消费的数量太过渺小了,也会对市场产生不利的行为,政府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鼓励人们对其的投资和消费。这一行为通过对市场供给的鼓励和压制,能调节和发展生产力,对市场运营的平稳性和合理性有着重要的帮助。但是,在政府征税的调节和控制下,如果纳税人偷税漏税,政府得不到正确的纳税信息反馈,就不能准确地对这种市场不利行为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甚至可能会带来“雪上加霜”的效果,最终达不到理想的结果。
2.2.2调节经济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分配和稳定对社会的稳定有着极大的作用。就以工业和农业为例,我国早期主要以农业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兴起。假如大力发展工业而减少农业的发展,将会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并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民健康的生活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这对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是一种危机。然而大力发展农业减少对工业的投入,对国家而言,其经济实力会下降,并且过多的粮食得不到其价值的实现又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分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实现国家年平均生产总量的平稳,良好的经济效益就能得到实现。
假如在人们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的时候,政府通过征税行为进行控制,而由于偷税漏税的行为,政府的政策并未减弱人们对当产业结构不协调,工业的发展倾向仍得不到控制,政府想征税控制这一趋势却得不到纳税人的响应时,将会因为粮食的短缺使粮食价格不合理地疯涨。相反,大力发展农业的时候,政府通过征税行为进行控制,却得不到纳税人的积极响应,最终将造成粮食过剩演变成经济危机。
2.2.3纠正收入分配不公
收入的分配不公势必会造成矛盾,但是每个人收入的来源和方式并不相同,这也就导致了收入量的参差不齐,也就造成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加大如若得不到及时地控制,将必定会挑起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纠纷,造成社会的动乱与不安。因此,政府的征税可以通过纠正收入分配不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差距,降低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使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倘若纳税人不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可能会带来马太效应,加剧了贫富差距。
综上可知,我们看待纳税行为,更应当视之为责任和义务。午餐不会免费,劳动也不会白费,享受的代价是付出,享受政府提供的待遇,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就要将履行依法纳税的责任和义务视为己任。2.2.4经济监督
税收的稽征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中都能看见它的影子,比如在财务管理和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中,对税收加强监管,可以了解和监督各经济活动的状况,如若出现问题,也能通过税收反馈给国家,因此依法纳税有利于国家及时了解和掌握确切的经济信息,为国家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而偷税漏税的行为将会造成反馈信息的不准确,影响国家了解准确的国民经济动态,干扰国家做出正确合理、符合实际的决策。
3 减少企业偷税漏税的措施
3.1政府方面
3.1.1加大惩处力度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畏者。如果政府加大了对偷税漏税行为的惩处力度,无论是偷税还是漏税都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当企业通过计算后发现偷税漏税的代价昂贵,远大于偷税漏税所带来的利益时,没必要再偷税漏税。企业为了确保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的得到实现,就得降低不必要的损失,老老实实依法纳税,因此,在政府加大对企业偷税漏税的惩罚力度后,一定程度上能使企业偷税漏税的现象得到减缓。
3.1.2 加大税收监察力度
但是仍会存在一些企业认为风险越大利益越大。因此,政府还需要加大监察力度,联合地税、国税、工商局,增强信息的反馈力度,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以确保纳税行为的强制性、合理性,确保个别企业不抱着侥幸的心理偷税漏税。此外,税务人员本身的工作素养也需要得到监察,一个有良好工作素养的税务人员会本着以督查纳税行为为己任,有良好的工作热情,以身作则,不偷税不漏税。在督查过程中,廉洁公正,不贪污不受贿,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
3.1.3加大纳税宣传力度
偷税漏税的不良行为,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纳税人纳税意识的缺乏造成的。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和公益广告加大对纳税意识的宣传力度,号召企业积极响应纳税。也可以将依法纳税的意识加入义务教育中。此外,对于许多即将步入社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可以组织纳税知识竞赛,选出优秀者给与一定的奖励。以上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以此来号召全民依法纳税。
3.2企业方面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對纳税意识的培养。良好的纳税意识对依法纳税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财务人员如果工作不细心、不认真,往往会容易造成漏税的影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要想企业减少这些不必要的损失,就需要对财务人员的工作素养进行监督。此外,由于国家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导致会计岗位无需持证上岗,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会计人员是否真的能胜任会计岗位这一问题受到怀疑。因此,在企业招收新的财务人员时,可以适当延长考察时期,避免因财务人员不能胜任给企业带来无谓的额外支出。同时,企业的高层也应当以身作则,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强对自身纳税意识的培养,提高整个企业的纳税意识。
参考文献:
[1] 宋瑞敏.财政与税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饶凌乔.偷税漏税概念的产生及入法源流考[J].税务研究,2015(6):121- 125.
[3] 杨松.企业偷税漏税弊病的综合治理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2):62- 63.
[4] 陈伟鸿.从税收关系论全民纳税意识的提高[J].税收与企业.2002(4):4- 5.
[5] 赵明凤.浅析偷税漏税的成因与防范[J].时代经贸.2006,4(2):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