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用名篇促进名著阅读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史诗巨作,语文教材中的节选文本难以体现它的博大精深,加之教师对于节选文本的教学产生的教学误区,导致选文《林黛玉进贾府》没有充分起到促进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的作用。教师执教《林黛玉进贾府》应发挥其“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全面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小说的叙事手法,为写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以点带面;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共120回,中学教材中通常只展现重要章回中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片段,因此,如何通过节选文本来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是名著节选文本教学面临的难题。拟结合节选文本的教学现状,对名著名篇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的现状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黛玉的视角将贾府的建筑结构、主要人物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全书展开故事的精妙之笔,有助于学生对小说的文化和艺术魅力形成初步的感知。但在实际教学中,节选文本的使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并没有起到促进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作用,甚至被大多数教师当做单篇文章进行剖析。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针对《红楼梦》的教学,语文教材节选的文本内容有限,教與学限制于比较狭窄的认知范围和较肤浅的情感体验中,忽略了名著本身的价值。长此以往,学生认为阅读《红楼梦》就是读教材上的文章,就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阅读经验,这难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不仅如此,《红楼梦》的真实面貌也无法在教材选文中得以全面展现。郑贤在《〈红楼梦〉选篇:就是要折磨人》中写道:“《红楼梦》里那么多鲜活的场景、那么多性格各异、活跃于曹雪芹笔下血肉丰满、形象鲜明、有着青年人的悲欢哀乐的人物就这样被课本的编选者驱逐出中学生的视野之外,不知道林黛玉有那么凄美的葬花词,也不知道有那么优美胜过任何都市园林的大观园,而这本该成为他们学写记叙文、学写景物、学刻画人物的最好范文! ”

    2.陈旧的讲解,过度追求标准答案。正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大部分教师忽视了篇幅体裁的差异性,仍然用常规的小说教法来解读文本。《林黛玉进贾府》被选入语文必修3的第一单元,在单元要求中明确指出“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教师一年又一年的重复着同样的分析方法:分析王熙凤必有“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对她的总结就是泼辣、圆滑、面面俱到;说到林黛玉,就是敏感多疑,“不肯多行一步路,不肯多说一句话”;说到贾宝玉,就必被看成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具有反抗精神。这样的教学模式着重分析了人物形象,却忽视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文本单一、刻板的解读无疑让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过度追求标准答案,缺乏个性的情感体验。

    郑贤在《审视中学语文教育》第二辑“中学语文坑死人”中写道:“《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和《林黛玉进贾府》这两个选篇并没有起到准确地介绍这部伟大小说的良好作用,甚至也不能给中学生以良好的语言训练,得到的文学修养几乎没有,只有令人费解的练习题在折磨他们。” 课文注释及预习提示中对《红楼梦》所做出的整体评价“只是在复述五六十年代在不正常历史氛围下对《红楼梦》作出的审判,唯恐漏掉一个字 。”将其内容确定为“‘揭露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黑暗与腐败且‘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灭亡的历史趋势,这是‘对《红楼梦》的阉割。”

    忽略《红楼梦》的伟大价值,这是对节选文本所肩负的使命没有清楚认识的一种体现,把教与学囿于狭小的课文教材中,运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对节选文本进行单一、刻板的解读,导致节选文本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无法起到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兴趣的作用,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去深刻认识《红楼梦》的文化性和思想性。

    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策略

    名著节选课文的讲解应该有一定的使命感和方向性,应该让“这一篇”激发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致。教师应以“点”带“面”,在学习和鉴赏《林黛玉进贾府》的基础上不断调动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在广度与深度上适度延伸,运用教学中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解惑,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追求完整性阅读的习惯。

    1.激发兴趣:“于不疑处有疑”。如何通过节选文本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通过联系前因后果,“于不疑处有疑”,以此来激发学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宝玉衔玉而生,‘玉从何来,为什么不可摔‘玉,‘玉与贾宝玉的命运有何联系”;“‘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在哪里见过”等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探寻前因后果。教师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上思考、从作者用意上探索、从最终人物的悲剧命运上反思。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能马上回答,学生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薄弱之处,就有了阅读整本书的内在动力,于是整本书的阅读就开始了。

    2.全局意识:打破刻板印象。初探《红楼梦》这部小说,了解书中的人物关系、描写手法、世情百态,最好的窗口就是《林黛玉进贾府》。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不能只局限于选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从整体上把握人物性格。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进府小心谨慎,“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事事留心,时时在意。正如贾母所说,是“客”,也就难免如此。然而在整本书中,林黛玉一直是这般小心谨慎吗?并不是。在第32回中,宝玉和黛玉互诉衷肠,黛玉在宝玉面前性情毕现,真情流露。至于黛玉才情之佳,文中亦多有表现。如第18回,元妃省亲时,众姊妹并宝玉作诗助兴,林黛玉本想“大展奇才,压倒众人,无奈元妃只命一匾一咏”,浑身才艺,无处可施,“只胡乱做一首无言律应景罢了”,却也终是才冠群芳。后因宝玉大费神思,又兼自己未展抱负,遂又替宝玉作一首《杏帘在望》,宝玉也因此被元妃夸赞“果然进益了”。由此可见,黛玉才情出众,又兼心思过人,且心气甚高。又如,书中第27回,林黛玉葬花引出一首《葬花吟》,把黛玉内心的孤单无依、寄人篱下、品性孤傲描绘得淋漓尽致。《林黛玉进贾府》中另一形象鲜明之人——王熙凤,冷子兴说其“模样又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深,竟是一万个男人也不及的”,以及“协理宁国府”“逼死尤二姐”“弄权铁槛寺”等事例表现了王熙凤狠毒、贪婪但又能干的性格特点,而不是只会阿谀奉承,左右逢源。

    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全局意识,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事物,而不是妄下定论,形成刻板印象。教师可从整本书的多个章回中选择能够多面展现人物性格的情节来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物形象,打破从节选文章中形成的刻板印象,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习惯。

    3.点拨写作方法,促进学生阅读。《红楼梦》中埋下的“草蛇灰线”不计其数,有的甚至“绵延千里”,只有在阅读了整本书之后,才能领会其精髓,赞叹其精妙。如《红楼梦》第1回中交代,神瑛侍者携带宝玉、绛珠仙草,“下凡造历幻缘”,因此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初见黛玉时才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倘若对前因不甚了解,只能感叹宝玉“疯言疯语”,又怎能体会第1回中所说的“木石前盟”的伏笔之妙。此外,《红楼梦》处处有象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介绍的贾母的嫡孙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实际上象征了“原应叹息”四字,暗含了她们四人命运的多舛,此四人名字的象征之意也暗含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命运。

    这些高超的写作技巧,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体现得非常有限,学生只有阅读《红楼梦》整本书方能体会其精妙。因此,教师可从《林黛玉进贾府》中运用“草蛇灰线”及“象征”手法的写作之处来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前世及今生命运的发展,以此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林黛玉进贾府》开启了学生了解和学习《红楼梦》的一扇门,教师在讲解这篇节选文本时,切勿“单刀直入”、片面剖析,应在学习单篇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提出与节选文本相关联的细节问题,引导学生到《红楼梦》中去探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解决问题,读出感悟,使经典名著焕发出长盛不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冯其庸,李广柏.红楼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3]许峰.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之友,2019,(2).

    作者简介:李倩宋宇(1993—),女,陕西省陕西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

    赵鹤成摘 要:语文学科在高中教学中属于基础性学科,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工具性,高中生本身就已经具备

  •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姜建华作文能全面展示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最能代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无论是中考还是平日的考试,作文都占据了整个考卷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