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张斟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许多高校为了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会计人才做出了许多努力,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国际化会计人才 高校 人才培养
引 言
會计作为一种通用的“语言”,在当今资本市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国际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逐渐凸显。现阶段我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为了响应一带一路政策以及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目标,各高校也逐渐开始重视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然而现有的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改善。本文基于我国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和现状,认为我国在国际化背景下当前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同时对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外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评介、解读,借鉴其成功经验为完善我国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本文认为正确认识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有助于我国高校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利于我国高校培养一批高质量、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
一、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还不完善,财会专业的设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了满足计划经济体制的需求,大部分高校设立了以行业为内容进行划分的"农业会计"、"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转业课程。这一阶段会计准则的国际交流与协同基本没有。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有了新思路、新气象,部分高校逐渐引进了西方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并纳入教学范围中,同时也开设了一些类似"西方财务会计"、"西方管理会计"等课程,开始按照科学的会计学科知识体系与架构开设专业课程,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一时期是我国会计教育尝试与国际接轨的萌芽时期。当今,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企业的实际需求,急需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知国内外会计准则的人才,于是一些高校因此设置了"国际会计专业",教育部也相应的将其纳入到了会计学专业。随着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渐渐明确,大多数高校都在培养方案中增大了西方财务会计等知识的比重,也有些高校已经尝试与国际上著名的会计组织进行合作,意在将高校会计教育与从业资格的专业教育相结合,不仅引进了相关认证资格考试的课程,教材也同步使用外文原版的专业教材,ACCA,CIMA等会计专业特色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随之兴起。这一阶段,会计国际化与会计教育国际化相关特征及优越性得以显现,也逐渐成为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向。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
在《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中对一名合格的国际会计师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由清晰的界定,除了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需要具备高端会计人才相关要求外,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其语言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能力等也十分重要。语言能力不仅仅限定于英语这一门语言,应当切合其专业服务的国家、国际事务的通用语言体系,正因如此学习能力更为关键,与此同时,提供的专业服务作为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沟通交流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相较而言,我国高校的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则更为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总体而言主要服务于就业的目的,培养目标也大都为了满足特定领域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包括事业单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加重了知识和能力的比重,忽略了其他分析、表达、学习等能力,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现有知识的更新发展速度很快,如果失去基本的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难胜任某些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遵循由浅到深的原则,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会计专业的课程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一直到高级财务会计这一条主干,再配以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其他方向的课程。从知识覆盖面上来看可以算得上面面俱到、全面发展,然而在综合这些课程的具体学习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很多课程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复,这些相同知识的反复学习不仅是一种资源的配置不当,而且在不同的知识框架体系中,容易造成一些概念混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汲取。更有一些学校偏好参照ACCA、CGA、CIMA的考试设置课程体系。这些国际认可的会计组织开设的课程有其合理、专业的一面,其先进的培养理念和完善的课程体系的确有助于国际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但是这些课程也存在一些缺陷,在引进国内的过程中,基于国内的特殊环境以及高校教学理念的不匹配、教学资源的限制等因素,其实施效果并不好,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难以付诸于实践。以CGA的课程为例,其课程设置重视案例教学,并囊括了许多商业案例实践的课程,但高校的课堂中仍然较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缺乏互动性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并不利于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评介
(一)美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一直随着世界经济和会计学的发展而发生转变。除了会计专业能力的学习,同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视,美国高校通常认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使他们在学习会计课程时能够更快更透彻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状态。讲授会计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会计的作用和目标,以及会计信息的传递方式。有些大学可能还会涉及财务管理和审计学的内容,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除课程之外,美国大学还有其他的培养方式,包括举办会计案例大赛、会计社会实习、讨论交流会等,这一系列课外培养方式,旨在加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这些也是一名“专业”会计师不可或缺的能力。
(二)加拿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加拿大的会计培养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形式一直采用课程实践和实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除了课上的学习外,课下还要做老师布置的案例分析,将学习从课上延续到课下。做案例分析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过程,而小组讨论案例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习他人分析问题的思路,锻炼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实地训练是指由政府出资让学校与教育机构合作,给学生提供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会计合作教育课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务经验,为正式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我国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正确认识培养的目标
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更加国际化、专业化,力图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复合应用型人才。借鉴国外一些国际对于会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绝不可以仅仅限制在知识层面上,在专业的实践方面也十分重要。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会计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更高,应当更加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学习,语言、逻辑、投资、金融等课程的学习对于实现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除此之外,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也应该纳入培养目标中。在知识结构上,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基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还需要熟悉中外会计准则以及会计业务处理的差异;不单单要对会计学科知识的充分掌握,也要了解相关边缘学科的知识进行专业判断。因此,各高校应该正确认识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并且进一步明确其具体的培养目标。
(二)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现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更多的是分门别类,将会计学科分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不同的分支,并分别针对其设置不同的培养课程。然在在实际的学习中不难发现这些分支学科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交叉,不仅仅体现在课程内容方面,在知识学习逻辑上也非常相似。不少学生都反映存在“重复学习”以及“知识混淆”的现象发生,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针对于国际化会计人才的特殊需求,显然传统的课程结构体系难以适应其培养目标。因此,可以寻求一条会计学习的逻辑主线,在其体系下能够包含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又能避免知识混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对于高校会计国际化人才培養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晓亮,史江波,杨瑞平,吴秋生.通识教育视域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OL].财会通讯:1-5[2019-06-21].https://doi.org/10.16144/j.cnki.issn1002-8072.20190610.001.
[2] 王妍,闫禹彤,白蕊.“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前景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5):115-118.
[3] 罗焰,赵银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当代经济,2017(36):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