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
王晨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应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避免只关注“考点”;应摒弃题海战术,提倡使用“开放式材料”;应从陈述生物学史实发展到创新科学史实验,提升科学素养;应注重渗透“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学教学;考点;开放式材料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2-0081-02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中阶段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中学生物学课程作为国家教育体系课程,应该在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中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要求教师深刻认识生物学课程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的价值,关注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当前,生物学教学的现状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导向尚有一定距离。本文就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高中生物学教学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供参考。
一、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避免只关注“考点”
目前,很多高中生物学教学都特别关注所谓的“考点”。教师根据以往的试题将生物学知识分解成若干“考点”,教学过程以“考点突破”为核心,反映出应试教育的基本思路——强化“考点”训练。一方面,平時的周练、月考、联考等各种考试挤占正常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新的试题会形成新的“考点”,造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普遍进行“零散”记忆,导致学习时间延长却不能有效形成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应该用生物学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来统领高中生物学教学,帮助学生从繁杂而散乱的“考点”中突围,同时站在更高的层次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学习应该从记忆事实和结论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深入总结生物学主干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教师可带领学生去理解本模块的主干知识:从无生命的分子到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再从具体的细胞结构到细胞代谢活动,从细胞的生长到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生命历程,整体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体会“从分子到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这一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具体到“细胞呼吸”的教学,可设计如下的学习主线: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结构→酵母细胞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人体无氧呼吸、有氧呼吸→酿酒业的发展、创可贴的应用等。在教学中,突出生物学科的科学应用和严密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系统化理解,增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现象上,而是要关注通过生物学现象提出的核心概念。有的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平时上课盲目追求进度,追求让学生短期掌握“考点”,没有真正帮助学生去挖掘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学生对结论性的“考点”不可能维持长久的记忆。这样,反而失去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机会,得不偿失。
二、摒弃题海战术,提倡使用“开放式材料”
当前,很多高中生物学教师习惯于“课前发试卷,课堂讲试卷”,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一旦生物学课堂被各类现成的“试题”占据,生物学教学就被会“题海战术”所淹没,这和当前的核心素养导向是背道而驰的。因此,高中生物学教学应少用现成试题,摒弃题海战术,多使用“开放式材料”,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思考、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这里所说的“开放式材料”是指教师在课前教学准备中收集的背景材料,包括生物学知识的应用、生产流程、实验结论、生物学新闻等材料。例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等课题的教学中,引入袁隆平的耐盐碱水稻的新闻材料,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般水稻不耐盐碱?耐盐碱与渗透压的关系是什么?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有哪些?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样的背景材料能让生物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实时对接,显示出生物学与改造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物学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类生物学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这就给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对“开放式材料”的使用并不要求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答案,旨在摆脱机械化、模式化的阶梯训练。比如“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2019年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研制开发的甘蔗工程化杂交育种的新技术具有哪些优势?”这类问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学术讨论性,而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学术讨论的意识,一旦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带给教师惊喜,如他们能给出这样的答案:新技术可用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抗虫作物、诱变育种……这样的“开放式材料”既能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生物学视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从陈述生物学史实发展到创新科学史实验,提升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生物学科学史教学不能只局限于陈述原来的科学事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科学家所处的时代出发,大胆去设计实验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过程,如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做好实验记录、交流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师生在设计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教师应对学生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做出合理判断,然后指导学生完成创新设计,逐步开展自主探究。
例如,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达尔文等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进行适当的创新设计,如换用其他材料、换用不同强度的光照、换用不同颜色的光照、换用根尖等不同的部位等。针对斯帕兰扎尼的“鹰吞食金属笼,消化笼中肉块”实验,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用鸡、家鸽等代替鹰,用其他材料代替金属笼,或者让学生尝试设计新的消化实验。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重温科学发现的实验过程,还可以通过创造性学习提升科学素养。
四、注重渗透“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生物科技的发展体现出技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特点。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社会责任感。但是已有研究表明,当前的高中生随着年纪的增长,社会责任的表现水平却逐渐降低。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减轻高中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让高中生从繁重的课业和高考复习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利用自己所思、所学积极地参与公益宣传等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高中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看见学生的考试成绩,应注重渗透“大爱精神”,让学生树立“全球共同发展”的理念,学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绿水青山,不仅要熟读生物学课本,还要认识校园的花草树木,学会基本的生活常识,提倡绿色出行、节约能源,主动参与植树节植树、垃圾合理分类等环境保护实践,积极宣传结核病预防、艾滋病预防、义务献血等知识。高中生所学习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伴性遗传”“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免疫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都在日常生活中有具体的应用,有的甚至是社会热点话题,教师的教学绝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目标上,要站在“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的高度去处理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并关注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实践,能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参考文献]
谭永平.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何及如何建立生命观念[J].生物学教学,2017(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