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如何走出“套板反应”的误区
摘要:高中生作文目前存在严重的“套板反应”现象,作文写作缺少个性,缺少创新。究其原因,是由于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诉求,学生作文训练题材陈旧、立意肤浅、思想僵硬、结构固化。这些迫切要求语文教师要深刻反思作文教学方式,不断研究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将作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优化作文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高中生;作文;走出;套板反应
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讲到,我们在语言运用中存在一种不良的心理习惯,即“套板反应”。“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雪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这些其实是人们惰性的表现,我在作文教学中也常常被学生的套板作文搞得索然寡味。学生作文中的“套板反应”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选材、构思、立意上。写母亲总是端牛奶、送雨伞;写助人,总是帮小弟弟找妈妈,扶老奶奶过马路;写秋天,总是红通通的苹果,黄橙橙的梨;写家乡离不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写议论文,必须是三段论等等。作文教学存在的这种不良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根治。
一、探究“套板反应”根源
高中生作文持续存在“套板反应”,究其主观原因是学生心理懒惰,生活单调、语言贫乏、思想肤浅;其客观原因是教师引导的问题。据调查,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求学生按照要求来选材和构思,高中阶段一些教师急功近利,迎合高考,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写作诉求出发。有的教师从素材积累、结构安排、语言表达、中心立意、字数限定等方面都进行了“套板”训练,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模式的要求进行作文,内容上紧跟高考题,形式上要求四平八稳,主题上要求“放之四海皆准”,以致学生作文假话、套话连篇,陈年旧事不断。长此下去,文将不文,作文教学的出路何在?
二、走出“套板反应”误区
(一)审题立意多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的写作也是一样。如请以“石头与速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自己的见闻、感受、体会,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谈谈看法,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参考角度:
1.速度和方向改变一个人;
2.加速=成功;
3.目标为人指明了方向;
4.如果说石头是人生,那么机遇就是速度。
以上的立意分别从“改变”“成功”“方向”“机遇”等几个方面进行立意,像这种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角度立意的就叫多角度立意。教师引导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立意训练,既可以全面看问题,又能具体分析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发散性、创造性、思辨性,多方面多角度地驾驭题材,防止作文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使立意准、立意深、立意新,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立意训练呢?应该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和主要方面,又不忽视问题的次要方面,注重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向、横向,主要、次要,表象、本质,虚实、大小等进行多角度考虑分析。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有更大的写作空间。
(二)阅读写作常充电
俗话说:“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学生思想的贫乏,生活的单调,都是懒惰的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多读书、多摘抄、多背诵、多练笔,坚持写读书笔记、日记、随笔、新闻、书信、广告、贺卡等。写作时重在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热情。每周定期上一节阅读课,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进行阅读写作交流,每一小组推荐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上传班级QQ群分享,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语言积淀、素材积累,提升其语文素养。让阅读积累、交流共享成为写作的沃土,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文可作。其次,一月举行一次整本书阅读的专题讲座,借此推介好书,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和水平,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另外,一学期举办一次阅读写作竞赛,提高学生的读书写作水平。
(三)立足生活引活水
写作源于生活,可又高于生活,它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将他们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释放出来。首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世间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着,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可描写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其次,引领学生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积蓄能量。热爱自己可以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创造出更为美好的生活;热爱生活可以使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健康、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生活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素材库,只有勤于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四)故事新编创新篇
故事新编重在“新”,好比“旧瓶装新酒”,具体的做法是将中外文学名著、历史传说、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等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扣紧时代的脉搏,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跨越时空,古今对话,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进行创作。这种做法可以立足文本,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扩写、改编等,开辟语文教材在作文领域的多种使用途径。如《刘兰芝的新生活》《马蒂尔德的新项链》《八戒当官》《新龟兔赛跑》等习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占有了真实的材料后,进行艺术的夸张和虚构,可以通过情节变形、时间变形、空间变形、角色变形等途径使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个性凸现,达到深刻表现主题的目的。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要一味地拘泥于体裁和现成的“套路”。
(五)移花接木发新芽
“移花接木”是把一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花木的枝条上,优化老品种或产生新品种。将这种做法迁移到作文训练上,可以巧妙地借鉴他人的材料以及作品,进行压缩组合翻新等,使其融入新思想、新观念、新见解,有效达到作文的创新。
1.文题嫁接。例如《六国新论》《新皇帝新装》《谏父亲三思疏》 。
2.语言嫁接。如讽刺当今某些不正常的现象,学生的语言嫁接有: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凄惨的分数,敢于正视严厉的批评。
②血可流,頭可断。发型千万不能乱。
这些语句幽默睿智,个性鲜明,庄谐并存,于一丝“叛逆”中洋溢着校园生活的青春气息。
3.素材嫁接。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句话说明塑造新形象可以巧妙地将一个素材对接到另一个素材上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达到一材多用,增长写作智慧,积累写作经验。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以写母爱、乡情、恩情、回报等。作者在选用素材时,都含有作者的主观感情以及写作的需求。古人云:“蚕食桑,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精美的丝与甘甜的蜜是创造的结果,而桑与花则是创造的能量与原料。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不断地食桑采花,就能吐出精美的丝、酿出甘甜的蜜。
作文教学有规律但没有套路,创新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引导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独辟蹊径,“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发人所未发”,启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作文写作的新天地。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研究”的研究成果,:GS(2017)GHBO626】
作者简介:孟青兰(1966— ), ?女,甘肃省酒泉市实验中学讲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