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死:在华外媒笔下的晚清权力之争

    关键词?光绪驾崩,字林西报,在华外报,庆亲王奕劻,袁世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3-0065-08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廿一日酉刻,即公元1908年11月14日傍晚6时左右,①光绪皇帝去世,时年38岁。是日,《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的新闻版块及其副刊《北华捷报》(The North-China Herald)皆刊登了同一则新闻:《中国皇帝的死亡报道》。②报道中称,本报于“昨晚”收得私密渠道报来的可靠消息,光绪皇帝已驾崩。报道还称,虽然未得到官方认证(Peking, remains quiet),但依然强调(full confidence)信息来源的准确和可靠。随后一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德臣报》(The China Mail)、《士蔑西报》(The Hong Kong Telegraph)等其他外媒,在不同栏目或以不同的通讯员供稿方式,持续报道京中及各地情况、各国在华动作及官方态度等。在这段晚清中国帝权交接最重要的时期里,《字林西报》等外媒以文字形式为读者呈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权力变动的情况。但他们的报道与中文尤其官方记载之内容有所出入,甚至足以构成另一个版本的两宫驾崩后晚清中国政局变动事件。本文试图以《字林西报》等亲英外报为主要例证,集中梳理其在11月14日(十月廿一日)至11月21日(十月廿八日)期间,对光绪皇帝驾崩及其后京中政局的报道,还原外媒笔下的晚清中国最高权力交接及重要政治人物、形势变动情况。

    如上所述,《字林西报》先于清廷报道了光绪帝死讯。光绪皇帝的驾崩对清廷政局及外交无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外媒此时多关注自身利益相关的变动。《字林西报》主要面向的读者群是在华的外国侨商,特别是英方政商。各国动态属于其日常新闻报道,中国动态也被当作各国新闻之一。从光绪帝驾崩一事被报道的篇幅和持续时间及所占内容比例看,《字林西报》反而没有像对戊戌政变那样给此事特别待遇。在它所报道的各国动态中,表面上都“风平浪静”。其在16日的一则报道称,日本于11月14日就收到光绪帝驾崩的报告,而这份报告还没被确认为事实,但消息一出,日本股市已受到影响。③11月21日,一篇写于14日的关于光绪帝死亡的报道称,当光绪皇帝被官方宣告死亡时,英、日等国军队从“华北”撤兵,这样的谣言引起当地恐慌,导致一些胆小的有钱人将家眷送离华北,防止暴乱发生所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同一天的另一则报道称,英美承诺尽一切可能帮助中国重组海军。①《字林西报》对于光绪帝之死及其后的报道总体所占篇幅并不多,《纽约时报》对光绪帝驾崩进行了专稿报道,他们指出,加之近几日清宫所给出的先后矛盾的消息,让外交圈不仅感到焦虑,而且猜疑光绪皇帝并非自然死亡。甚至有外交官怀疑北京可能政变。②

    外国熟知,光绪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慈禧才是掌握清帝国大权的人。有外媒认为,“如果光绪帝由于自然原因而死亡,他的死一般说来对清国政局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慈禧太后也跟着死去的话,随之而来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尤其假如新摄政的位置被反动势力占据了的话”。③尽管慈禧早已生病,但病重到死亡的消息直到最后一刻才公开,以至于外国人看来,慈禧属于暴崩。关于慈禧的死因,外媒都有兴趣挖出所谓真相。《德臣报》在1908年11月21日报道称,慈禧患有严重的感冒,暗示她被庆亲王带来的医生害死,④也称两名伺候她的大太监因毒害慈禧被抓,这是因为新权力试图在各种谣言中寻找可以除去这些太监的理由。⑤而对于慈禧驾崩一事,《字林西报》以持续翻译诏书的方式呈现,并没有做过多的猜测,试图表现出自己中立客观的态度,只有11月16日和21日两天稍微提到了她生病但非死亡的信息。⑥直到12月15日,《字林西报》才通过通讯员供稿而提到谣传慈禧是被外國人杀死。⑦由此不难看出,关于慈禧死因的谣言比光绪帝丰富。赵尔巽也曾因此事要求辟谣。⑧两宫驾崩的谣言传播与外国人对政局的焦虑不安程度成正比。《纽约时报》在15日的专稿中就提到“外国使馆的官员们就是指望着庆亲王能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⑨同时也提到光绪皇帝驾崩前几日,“京城军队已进入警戒状态,准备镇压由于皇帝驾崩可能引起的骚乱,以及由于慈禧太后去世而引发的任何武装起义”。⑩与《字林西报》报道的“撤军”不同,《纽约时报》称,有“20支宪兵分队被派往各个外国使馆以阻止人们接近,他们已经接到命令,万一皇帝陛下驾崩,他们可接受这些使馆的支配”。{11}就此看来,清廷外务部似乎已为外国在华使馆准备好应对两宫驾崩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外媒还是表现出对大清国政府的不信任,甚至以庆亲王薨逝作为新闻炒作,尽情表达他们对清国新的政府班底的焦虑。

    庆亲王在光绪帝驾崩前后的动态,《字林西报》集中在11月16日(十月廿三日)进行汇总报道,不外乎是13日收到消息,庆亲王赴普陀峪东陵中途被召还。但到了11月21日(十月廿八日),却说庆亲王薨逝,庆亲王府发电报给载搏(Duke Tsai Fu),要求他立刻回庆亲王府。{12}同一天《德臣报》也刊登了载搏因庆亲王奕劻薨逝而被催回府的新闻。而这则新闻来源于《华字日报》(Wah Tsz Yat Po)。{13}有意思的是,《华字日报》由陈霭亭在伍廷芳和何启的帮助下于1864年在香港创办。《华字日报》主要译载西报及转载《京报》稿件,借印于英商所办《德臣报》(The China Mail)。{14}因而也可以认为,载搏的这则新闻是从《字林西报》等西报译载而来,符合英人之意。《德臣报》在同版面还刊登另一则关于庆亲王薨逝的详细报道,文中称官方已确认庆亲王于星期三(11月18日即阴历十月廿五日)下午薨逝,载搏被要求立刻返回庆王府;下文随之为庆亲王做了回顾性专题以示悼念。文中称,在近期风言风语中,最不能相信的是庆亲王因病薨逝的谣言。但他已72岁高龄,又受到慈禧突然逝世的打击,病逝并不奇怪。文末还提到了庆亲王的薨逝将会强化张之洞、袁世凯和那桐的地位。①

    尽管已知庆亲王薨逝纯属两宫驾崩事实后一大谣言,但外媒费力报道此事值得注意。

    不管是《字林西报》《德臣报》,还是《士蔑西报》,均属英媒,这些报纸报道的内容实际表明英方关注的问题。从光绪帝驾崩前后到外国使馆赴清宫出席两宫丧礼期间,这三份报纸都弱化了慈禧驾崩对清国政局的影响,反而对光绪帝其人及其驾崩之事进行重点报道,还连续渲染庆亲王薨逝事件,以此强调光绪皇帝驾崩后,接连庆亲王薨逝对清局形势及中外关系的影响力。

    光绪亲政后,以英方为代表的帝国曾对光绪皇帝执政持积极的态度并加以支持,甚至在慈禧罢黜光绪时,叫嚣要以集体武力的行动来要求与清廷谈判。②实际上,外国企图通过支持光绪对抗慈禧,以此获取更大的利益。③然而慈禧紧紧把控朝政,权力远在光绪帝之上,而光绪帝身体向来羸弱,特别是经过戊戌政变后,外国人也对光绪帝失去了耐心与信心。反观庆亲王身居军机首位,又与慈禧关系密切,且负责清国外交事务,必是外国人寻求与清廷利益谈判的优选。在确定光绪帝继任人之前,外媒曾做过候选人评估,即醇亲王载沣,庆亲王奕劻与袁世凯三人。外媒称,在帝国(英国)看来,尽管载沣代表着光绪新政的延续,但胆小谨慎的他,明显执政经验不足。袁世凯似乎占尽优势,且他作为李鸿章继承者,有足够推动清国现代化的实力,但也会让清国回到一个倒退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袁世凯曾向外媒公开表达其亲美的态度。④这必然遭到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反感。而庆亲王熟悉外国事务,又是清廷重要部门的首领,外媒认为,若新执政班底以他为首,必定能很好地实现外国在华利益。因此英人更倾向于支持庆亲王。但事实是,慈禧已在光绪帝驾崩前做好足够准备,立载沣之子溥仪为新帝,载沣为摄政王,延续皇室(道光)血统及稳固其权力与地位。這并非是西方诸多帝国满意的结果,他们甚至认为慈禧对这一切的安排很草率。因此由外媒代笔,夸大外国人对华的骚动与焦虑,以此来试探自身在华利益是否因新帝继位而发生变动。外国使者曾找过庆亲王“寻求保护”,但庆亲王在两宫驾崩前后形势不明,当时载沣已控制了官方舆论,外国人无法从官方渠道发布的宫廷信息获得对他们有效的消息。在外国使者于18日(十月廿五日)收到外务部通知,11月21日(十月廿八日)出席两宫丧礼时,他们甚至觉得这种邀请或许是危险的,北京可能政变,此时各国使馆都陷入混乱状态。⑤《时报》11月19日(十月廿六日)刊登一条来自廿五日亥刻的北京专电,称“庆亲王忽患咯血症,甚剧,今日(即廿五日)未刻薨逝”。⑥这是早于外媒的最初刊登庆亲王薨逝的报道。当时京中关于两宫的谣言已逐渐平息,因此庆亲王的咯血薨逝新闻显得特别突然和突出。但庆亲王似乎在两宫驾崩后一直保持沉默,甚至对外界有所回避。故庆亲王府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外媒用来推测清廷权力更替的线索。⑦外媒企图从张之洞口中获得更多消息,然而却只有“京中一切安静”的回复。①就此而言,在外国使者们前往紫禁城出席两宫丧礼当天,外媒报道庆亲王之死,无疑是对庆亲王与中国新皇帝的权力格局做的一番试探。11月21日(十月廿八日)庆亲王出现在两宫丧礼上,才打破薨逝谣言。②庆亲王薨逝的消息并非首先来自外媒《时报》(上文提及的廿五日亥刻的北京专电)。但从外媒的描述看,他们获得此则消息并非翻译《时报》,而是来自庆亲王府给载搏的电报。但《时报》并没有提及载搏收到电报一事。更有意思的是,对于庆亲王薨逝一事,《时报》有另一则译电:“庆邸有病,直督杨士骧奉召入都,各省督抚不久将有更动,日来袁军机似将失势,另有大员乘机运动所致。”③然外媒中似乎只有《士蔑西报》掌握到这则消息。不仅如此,自光绪帝驾崩后的京中形势,尤其庆亲王的态度及其薨逝原因,《士蔑西报》都在11月21日(十月廿八日)进行了汇总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月13日(十月二十日),光绪帝没有权力,根据其他渠道得知,慈禧已病重。

    14日(廿一日),京中有些不寻常的事情发生,军机大臣已有些时日没被召见,庆亲王被中途召还。

    15日(廿二日),陈秉钧④被匆忙召入宫中为光绪帝诊治;紫禁城已于昨日禁止出入;张之洞对于(载沣)被授予摄政一事并不满意;徐世昌在牛庄受到日本人热情欢迎。

    16日(廿三日),参加秋训的部队集中在北京,光绪帝已于15日驾崩,婴帝(the infant emperor)继位,北京(外国)居民都感到焦虑不安,宫门布满军队防止谣言导致的混乱发生。

    17日(廿四日),慈禧安排光绪帝的遗诏由袁世凯与世续起草,庆亲王已回到京中却没有参与遗诏的起草;京中重要事情由袁世凯处理;庆亲王尽管已在宫中,但已没有话语权,他因此而暴怒,并不掩饰他的失望并且意在两宫丧礼结束后辞去军机处职务;紫禁城加强了卫兵,这表示宫中政治氛围反常,而杨士骧乘坐特快火车到京商议重大事项;庆亲王病重无法尽其职责。

    21日(廿八日),据19日报道,庆亲王于18日(廿五日)薨逝,庆亲王的薨逝让袁世凯占尽优势,占据京中所有权力。有意思的是,《士蔑西报》认为庆亲王一死,袁世凯掌握了权力,使北京陷入崩溃的局面(Peking Debacle)。⑤

    其中,庆亲王薨逝消息与《时报》报道时间同步。但关于杨士骧进京时间,《士蔑西报》则早《时报》两天,且《士蔑西报》报道杨士骧进京只是参与重大事件,而非因为庆亲王生病。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声称庆亲王死亡的直接后果是袁世凯掌握京中大权,因而得势,这与《时报》所报道的“日来袁军机似将失势”截然相反。《士蔑西报》21日关于中国的新闻电报几乎全部由《商报》(Sheung Po)转译而来,包括19日当天的报纸中,对庆亲王薨逝的报道(21日重登19日报道)。当时的《商报》有三家,一家为1904年清末改良派在香港创办,一家为1908年徐皆平等集资创办的北京报纸,一家为1909年创刊于贵阳报纸。⑥《商报》原材料暂无寻得,无法将其与《士蔑西报》进行原文对比。根据地理位置的优势,《士蔑西报》应更多采用的是香港创办的《商报》。而且,《士蔑西报》转载的《商报》内容与当时《时报》的报道一致,当时报纸之间在新闻筛选与采集上,多相互采用共同价值观的内容,显然《士蔑西报》支持《商报》和《时报》的观点。这就更能断定新闻皆来自改良派的《商报》。《时报》和《商报》在当时支持改良派的观点。远在香港的外媒对此报道一再关注,他们是否认真去验证过内容真假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强调庆亲王在清国政局的重要位置及他对清国外交的影响程度,是他们报道的动机。而这一动机最终要表达的态度则是,晚清帝国的最高权力,不应该落在醇亲王及袁世凯手上。醇亲王的忠厚老实并不能获得英方更多信任,袁世凯亲美的外交观念显然已被外国得知且反感。作为军机处及外务部首领又贿赂成性的庆亲王,仍是各国在华利益最理想的交易者。那么在外媒眼中,醇亲王、庆亲王与袁世凯成了两宫驾崩之后清廷三支独立又相互制衡的力量,又因这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庆亲王更似这关系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他既是载沣的叔伯,又与袁世凯是上下属关系,若失去庆亲王这支力量,清廷政局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甚至更直接的后果是,亲美的袁世凯这股非皇族血统的汉人势力(“反动势力”)更明显。因此,亲英外媒借庆亲王辞职不遂并因为大权旁落而咯血薨逝的传闻,来制造袁世凯掌握最多权力的舆论,并指出袁世凯的得势会导致北京政府“崩溃”。这说明英媒一边报道庆亲王薨逝谣言,一边以此强调袁世凯因此得势,天朝崩溃,实有挑拨袁世凯和以载沣为首的新政府之间关系的嫌疑。

    外媒对于两宫驾崩后中国政局的变动情况的报道基本集中在11月16日与11月21日两天,尤其21日集中在报道庆亲王薨逝与袁世凯权力大增两件事上。面对外媒的报道,清廷不可能没有反应。最直接地表现在身为外务部尚书的袁世凯所发的电报。首先,11月14日(十月廿一日)外务部极力否认光绪帝死亡消息。袁世凯确实曾在当天向各省督抚将军都统发电,提到“皇上圣躬欠安,虽较前增剧,现经秉承慈圣训示,筹备周密,宫府朝野均极安帖翕服,毫无惊虑”。①其甚至还强调严拏惩办造谣生事的不逞之徒。11月15日(十月廿二日)外务部接连发出电报,宣布两宫驾崩及溥仪继位,载沣任摄政王监国,当天可谓“诏书雨下,日不暇给。举国惊疑”。②尽管官方消息已公布,但各国收到官方信息可能严重延迟,③正如上文所述,外媒并不相信,甚至评论称清宫的报告前后矛盾。有意思的是,11月16日(十月廿三日)赵尔巽致电军机处,称“前查有邮寄逆报多本”,并查出是康有为所发,其中:“语极狂悖。内言并电各国公使、教堂,似系通电。”重要的是,“电尾有详函字样,自必另有函件随处散布”。④虽无法确认电文中所提是哪几家“逆报”与康有为有关。在外媒眼中,戊戌变法当事人之一的康有为,曾是光绪帝亲信,而他所道之消息,必定是清廷极力掩饰的秘密。且各国公使、教堂中的传教士,均是外媒报纸信息提供者,显然,康有为深谙外媒新闻采集与传播之道。而庆亲王薨逝等详细报道,都在与康有联系的《商报》,经由《士蔑西报》转载,那么外媒所获之两宫及清廷政局消息,不排除出自维新派。更有意思的是,外务部称京中尚未见过这些逆报。⑤11月19日这天,袁世凯依然以庆亲王奕劻、那桐及袁世凯之名致电各省,称“现在宫府均安,京师地面亦极静谧”。⑥随后,各省巡抚纷纷回电也称“人心甚静”,因而外媒收到的所谓京官(张之洞)电报称京中一切安静,也是响应清廷的对外统一口径。但巡抚们也指责各处报纸不安分,外媒尤为突出。江苏巡抚陈启泰电称“上海西报有谰言”,⑦广西巡抚张鸣岐电称“各处报纸议论浮嚣,深恐不法匪徒造谣煽惑”。⑧驻德大使孙宝琦也回电称“默察各国,惟恐我有不靖,牵动全局”。⑨电文均称严惩造谣之徒,彻查造谣报纸,而实际上他们更为关注的是昌言革命的外报。外媒在两宫驾崩后一再渲染袁世凯权势如日中天,无视中文报纸所报道的袁军似将失势一说,现实是,两宫驾崩之后政局变动的结局,似乎定在1909年初,此时的袁世凯突然被清廷开缺回籍。

    1909年1月袁世凯突然被开缺回籍一事备受关注。比起国内对此事的关注,反应最为强烈的是外国人。从外媒的态度看,他们并不支持清廷对袁世凯进行这样的处置。①从《申报》选择性转引的外文报纸内容看,外媒制造一致偏向袁世凯的舆论,确实显示了袁与各国交好的外交能力。美国媒体《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甚至就此认为“袁世凯的命运关系到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美关系的发展”,②罗斯福就此事表示对北京政府感到失望。英方也曾对载沣如何处理袁世凯给过建议。③另外,日籍报人佐藤铁治郎还为袁世凯写了一部传记。此书计划于同年5月出版,但在出版前一天遭袁门禁印及销毁。当时在津总领事小幡酉吉则表示没必要必须将之销毁,④也对袁克定等人此举表示不解,而实际上从内容看,佐藤大肆称赞袁世凯,可以看作是日本对袁世凯的“示好”,通过制造熟悉袁世凯及其幕府的舆论,影响袁世凯与美国的关系,以及搅乱袁世凯权力之下的人际网络。无人能预计到此书在市面上引起多大的反响,也没法预计对袁的影响,但正如1908年4月米拉德对袁的评价,袁世凯十分清楚自己在京中政局的形势,清楚哪些危险及对其的影响。⑤在京政局或许并非是袁世凯所忌惮的,一直以来他深知国际形势,对于中外关系的考量都十分谨慎。书中所写内容带来的外交后果,必定也是袁世凯决定销毁此书的原因之一。

    在《字林西报》看来,袁世凯与光绪帝最紧密、最直接的联系,莫过于戊戌政变告密一事。1909年1月16日(十二月廿五日),《字林西报》还因袁世凯被开缺回籍而毫无删改地重登了一则在1898年10月5日(戊戌年八月二十日)时刊登的这件事的报道。⑥毫无疑问,《字林西报》将1909年袁世凯被开缺与戊戌政变直接联系在一起。在后来关于清廷为光绪帝写史的报道中,直接指出光绪帝在位时发生的戊戌政变罪在袁世凯,而义和拳事件则罪在端亲王载漪。⑦重登1898年戊戌政变关于袁世凯的报道,实则借文暗指袁世凯被开缺一事,对于袁世凯而言同样是形势突然逆转。此文称,袁深受光绪帝喜爱及信任,也是改良派成员及北洋军首领,拥有的实权高于荣禄。而此时康有为和谭嗣同怂恿光绪用三件事夺取大清国实权:第一,杀荣禄(砍头);第二,派袁军进京围宫;第三,监禁慈禧使其不能干政。光緒帝同意并密旨袁,该密旨由谭交给袁。⑧但袁却把改革派欲围宫一事告知荣禄,让荣禄以电报形式及时告知慈禧太后,使得光绪帝维新运动失败及改良派一众人等死亡。因为荣禄看过袁所提供的密旨内容,因此杀谭也有荣禄公报私仇的成分(监督谭嗣同被砍头)。文章认为,这个夺权计划尤其杀荣禄一事仓促也极危险,每一步都需要强大的勇气,显然这样可靠的人还没出现。而袁并不情愿参与此事,因此安排袁派军杀荣禄且进京围宫是一个致命错误。⑨无论如何,袁世凯都是使光绪帝及改良派计划失败的罪魁祸首。换言之,戊戌政变成了外媒眼中,两宫驾崩后的清廷容不下袁世凯最根本的原因。而在同日同份《字林西报》的最新电报新闻中,还报道了一则严修决定辞职的新闻,编辑还特别对严修进行了介绍,提到他最近上疏反对袁世凯被开缺,但遭到拒绝。此外,另有一则新闻报道的内容是,载沣电报唐绍仪,催促其从美回国。①1907年以来,袁世凯极力推动中美德同盟一事,最让人熟知的便是袁世凯派唐绍仪前往美国,表面与之谈判庚子赔款一事,实则商议同盟事项。奈何当唐绍仪到达美国后,日本与美国已签订《罗脱—高平协议》,日本顺利获得美国承认其在华利益,而中美德同盟计划就此流产。据说,中美德同盟一事的失败,导致日本成功逼退得势的袁世凯。②然而这些背景在上述的新闻里,编辑并没有加以说明。《字林西报》报道载沣促唐绍仪回国的新闻已在袁世凯被开缺回籍之后。新的清廷并不认可此次出使美国以及商议中德美同盟之行,把责任推给袁世凯,指出使美国及签订盟约均是袁世凯一人之意。外媒隐藏了自己对于袁亲美的态度,而故意透露以载沣为首的清廷有试图否定袁世凯的外交及瓦解袁世凯势力之意。

    事实上,载沣开缺袁世凯有各方原因,官方中文史料已多有解释,包括光绪帝逝前可能下达的对袁世凯的处置等。但是当时的外媒并没有对此有具体报道。反而纷纷将中国政治进步的功劳全归于袁,这一方面更进一步表现出他们意图激化清廷载沣一众与袁的矛盾,另一方面也透露了外人对负责外交的要人离去后中外政局的焦虑。《申报》一则时评中提到“外人或且疑政府以袁氏结好外人之故,故有此举动(袁去),于是论议纷纷,百端推测”,但也指出外人借助对袁的个人信任,以此事干涉清国朝廷内政。③概言之,以英媒为代表的外文报纸,在两宫驾崩初时,从关注光绪帝驾崩到慈禧暴崩,到醇亲王摄政,其儿子继位,再到关注庆亲王薨逝的谣言,以及袁世凯的权力膨胀,来描述正处于权力交接之时的晚清中国政府。但是,他们在表述中国事务时,包括自己的意见,都会尽量免去或者弱化自己国家对中国的行为,打扮成客观的旁观者。实则企图做煽风点火,唯恐京城不乱的看客,激发清廷帮派矛盾,干涉朝廷内政。

    光绪皇帝与慈禧两宫驾崩之事,此前已多有研究。但专注于当时外文报纸对政局尤其重要人物报道的整理和研究尚少。从所报道内容来看,外媒对光绪皇帝驾崩新闻的关注热度保持在传出光绪帝驾崩的11月12日(十月十九日)至外国公使出席两宫丧礼的11月21日(十月廿八日)这10天,其中11月16日汇总了光绪皇帝驾崩之初清廷对权力交接的安排,载沣任摄政王,其3岁儿子溥仪任新帝,赴东陵的庆亲王在13日被突然召回,已然与大权错过;而11月21日汇总了更多详细报道,如光绪帝死因,谣传慈禧死因,庆亲王权力失势后薨逝及袁世凯权力膨胀等消息。外报消息部分来源于京中内官,也有部分属于造谣言词,外媒用电报文字接连亦真亦假地报道,描画了光绪帝驾崩后晚清的政局图景。在他们的笔下,光绪帝实质于11月13日(十月二十日)驾崩,慈禧继而暴崩,外媒皆认为光绪皇帝因病而逝。但两宫接连驾崩,谣言四起,外人又怀疑光绪皇帝可能是被害死,甚而怀疑慈禧被庆亲王所带之人下毒害死。两宫驾崩之后,醇亲王、庆亲王奕劻与袁世凯做了一番权力角逐。醇亲王载沣被慈禧临终受命,以摄政王名义获得清国最高权力,在外媒看来,这决定极为倉促;有着多年外交经验的庆亲王,本身也在清廷权力高位,因而被排除在清宫最高权力之外;袁世凯以其多年积累的北洋势力,在朝廷稳扎根基,凭他与庆亲王的关系,在庆亲王薨逝后使他获得更大的权力。实际上,外媒没想到他们鼓噪两宫驾崩带来的政局变动应是袁世凯权倾朝野,真正“结局”却定在1909年初袁世凯被突然开缺回籍这件事上。这确实让外媒感到意外,否则不会用“形势突然逆转”来形容袁世凯的处境。美媒认为袁世凯失势是由于袁世凯的中美外交计划失败导致的;英媒则认为其根源在1898年戊戌政变,袁世凯出卖光绪皇帝与改良派,使变法失败及一众人等失去性命;日籍在华报人反而认为袁世凯败在自己的权力网络。①值得注意的是,外媒在报道和评论中国政局时,笔墨有意多落在宫中势力相互争斗的矛盾以及别国与中国的外交矛盾,尽量免去或者弱化自己国家对中国的行为,强调自己客观的旁观者身份,以从中获得更大的在华利益。

    另一方面,外媒在华拥有众多不同身份的通讯员(访员),如外国公使、中外商人、朝廷官员及传教士等,尤以传教士为多。比起国内报纸媒体,外媒占尽新闻采集等各种优势。只是并非上述群体都能获得深宫中第一手材料,可能也有人冒着危险在两宫驾崩前后,趁禁门守卫懈弛而混入宫中打探消息。②但一般是熟悉宫廷事务的宫中之人提供信息。因为当时不宜公开新闻提供者的身份,当时通讯员都是秘密为报馆提供消息,通讯稿皆不署名,因此很难找到当时提供新闻的通讯员具体信息。此外,朝廷官员也关注外报。徐世昌曾就《字林西报》报道失实而致电外务部,由外务部与路透社本部交涉,将官方声明译成英文发布。尽管两宫驾崩及朝政要人变动等事,清宫一再发布诏书,澄清谣言。但外媒一边发布翻译成英文的诏书,一边质疑这些诏书的内容,并借谣言制造舆论,持续不断意图干涉中国政治。虽然西报被指“谰言浮嚣”,内容却值得再深入考究。

    【作者简介】李欣蕾,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实习编辑:杨博】

相关文章!
  • 理解诉求 直面问题 有的放矢

    关键词 新课程,新教材,教学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3-0038-072019年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民族交融谋发展 推陈出新创伟

    关键词 部编教材,辽夏金元,民族交融,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3-0027-06“辽夏金元的统治”是部

  • 探索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教学的新

    关键词 统编教材,教学立意,问题解决,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3-0025-032019年9月,统编高中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