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教学设计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尚淑兰

    【摘要】随着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效率、大容量的初中语文课堂已成为师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打造深受学生喜爱的高效课堂,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

    一、教学设计融合的意义

    鉴于语文学科自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元性、灵活性的特点,语文学科与信息化教学设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是由它的教学设计决定的,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实际上就是教师上课的思路。怎样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语文课堂教学之间找到一个融合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找到融合点

    (一)备课前的融合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很多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时不是玩电脑就是抱着手机不放。教师可以提前对课程内容进行视频制作,或者在网络中搜集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源,在丰富的影视作品、音乐作品以及电视文史中筛选出合适的教学资料,这样来实现课前融合。但是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实际的视频制作中,需要注重语言的幽默性、简洁性,并以互动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关注。

    (二)课堂活动中的融合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音乐、数字故事、视频、课前预习成果截图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在进行手、耳并用的视听阅读教学中,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隆中对》课堂教学为例,教师课前先布置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课堂一开始,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视频:黄昏下的古城背景前,大江滚滚东去,一渔夫撑一扁舟划过。同时,在庄严肃穆的古筝乐曲的烘托下,杨洪基洪亮的演唱缓缓响起。师生齐声诵读《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师:一位退隐江湖的高人,或闲情垂钓,惯看秋月春风;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开怀畅饮,笑谈古今往事。许多的人事已随滚滚江水飘然而逝,而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却如同璀璨的明星长留于人们的心中。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领略一下三国英雄的风采。

    此时,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注意力特别集中。接着屏显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揭题,接着播放“三顾茅庐”的图片,图片的背景制作成雪花漫天飞舞的动画效果。

    生:呀!下雪了!

    师:谁给大家讲一讲“三顾茅庐”的故事?

    师:由于刘备的诚心拜访,“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了当时的形势特点,对发展前景做出了天才的预见,这就是有著名的“隆中对策”。

    屏幕显相关文字简介。再次点击画面,出现三国时期的战略形势示意图,展示出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的势力范围。

    师:我想请同学们来指出我们魏、蜀、吴及其荆州、益州大致在什么位置?谁来指指?几个学生上来指点,但不是很准确。

    师:(指着地图上的“夏口”)汉朝末年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叫“夏口”,属于荆州管辖,刘表是荆州牧,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一般来说,文言文学起来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要想上好这一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设计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会花去教师大量的精力。

    2.注重过程,激活思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它较全面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比如,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集体探究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是否能有效地突破?时间上怎样详细地划分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喂——出来》前,我就让学生先搜集在生活中的污染现象。先组织学生到社会环境中去考察,然后让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制成图片配上解说词在班里交流。然后,再带着这样的实践经验去学习课文。一开始上课,先组织学生观看教师事先截取的韩国灾难片《汉江将怪物》的片段,视频中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怪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科幻电影以换面呈现给观众,而科幻小说则以文字呈现给读者,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所谓科幻并不是凭空编造,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联想和想象。接着明确了科幻小说的三大要素:科学、幻想、小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垃圾入洞,现实中人们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废渣的?精读小说内容后,教师则把收集的资料拍成了微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出示给学生,老师再问:这深不可測的洞最初给社会环境带来些什么?现实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完成文学作品和现实的对接。再启发深度思考: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此时授课教师即使用再多的语言描述也是苍白无力的,那么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帮助我解决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呢?播放一段灾难片《后天》的视频。观看后说出启示,并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这样直观有效地突破了预习前反馈出来的很多学生把握不住科幻小说主题的难点。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在环境保护这一点上的看法,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七嘴八舌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更好地保护环境,建立美好家园,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朗读欲望,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

    (三)课后整理的融合

    课后融合,主要是通过班级微信群来完成。因为初中科目比较繁多,语文课每周只有6节,学生课后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有一些是不能及时解决的。我让学生用一个小本子记录起来,回家时能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的自己查,解决不了的在班级微信群里提问,学生们能相互解决的由学生来解决,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课堂上老师再用时间统一解决。

    另外,班级定期指定课外阅读书目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班级微信群交流,学生读书的心得自己可以制作成美篇,在微信群里共享。

    教师还可以依据教材,引导学生课后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教师设计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抗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课下收集大量的图片资料、查找诗人戴望舒资料的基础上,或以诗人的身份,或以读者的身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走进文本,深刻体会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挚爱的复杂感情,并说出初步的感受。这一教学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如搜集、整理信息资料,运用资料,语言表达等。另外,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互补的“平台”,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

    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语文课堂的融合,在实施过程中尽管还有很多的缺陷,但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及时汲取新知识,日渐积累,日益丰富自己的头脑,以更好地适应语文课教学手段改革的要求。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谈高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存在

    陈霞摘 要:英语书面表达考查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但是多数高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极差。通过分析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中出现的

  • 初中语文作文评改方式之我见

    沈华新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写作水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