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性教育探究
李春意
摘 要:创新不仅是学生的创新更是对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创新。从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方面论述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思维训练;信息技术
曾观摩过两个对比鲜明的信息技术公开课,授课内容均为《数字化音频加工》。
一节课一环扣一环,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亦步亦趋,沿着教师设计好的轨道,最终钻进了教师“圈套”,教师不惜缩短学生思考的时间,或是打断学生的回答,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另一节课课堂气氛出奇的活跃:同学们或和老师商榷,或对教材质疑,或和同学辩论,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课堂里飞溅,他们思维的翅膀在课堂里自由飞翔……当然,因时间关系,最后的两个环节只能忍痛割爱了,教学目标失败了,可学生却成功了。
这两节课给我感触很深:课有时也如戏一样,一切都被预期了,恐怕多了一些成熟而少了一些神来之笔,缺少了一些有价值的戏剧冲突。某一堂课的预定任务,可以有下一堂课,甚至可以找时间补。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为了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应该肩负起培养创新民族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特殊的使命。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就创新谈了自己的看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列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内容,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基本素养所建立起来的,基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信息技术课,则需要我们设计真实的学习与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和思考问题,恰当运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最终创造性完成任务或形成创新性的数字化成果。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经历中,学生才能逐渐获得高于学科知识的、适应现实与未来数字化生活的思维品质和行为能力。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总结方法如下:
一、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操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例如《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
(1)教师设置陷阱:将VB编写的小程序取名“礼物大派送”发送到学生电脑桌面,诱导部分学生点击,出现蓝屏假死,模拟中病毒现象。
(2)观察:你们的电脑怎么了?
(3)启发思考:学习网页课件(计算机病毒ABC)。
(4)讨论揭示:病毒的特征、传播途径。
(5)验证:病毒样本(熊猫烧香病毒),我们亲身体验一下看看病毒发作的过程以及它的危害。
(6)实践提高: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措施,信息保护方法。
二、问题教学法
“问题”是需要研究解决的疑难和矛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学习内容分析而确定的,是教与学之间架设的桥梁,是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工具,创造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把问题当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彻学习过程的主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如《〈音频探秘〉——音频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中,可采用问题教学法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通过缺点列举法:比较加工与未加工的音频的对比,让学生聆听两段音频,一段为学生录制的“干声”,另一段为在干声的基础上经过处理后的“湿声”,让学生通过辨音,列举未加工音频的缺点,自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希望列举法:面对需要改进的目标,列出我们希望它具有的新特点、新属性、新优势。听两段音频,学生列举出未加工音频的缺点后,让学生谈谈希望在“干声”中“少”“变”“多”哪些因素,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三个教学重点:①少:噪音;②变:速度;③多:音乐音效。
(3)学生探讨方法,发挥想象力。何为录音中的噪音?让学生带着问题尝试利用Coodedit中降噪器,清除配音作品中的噪音。挑戰主持人华少仅用了10秒时间说了110多字的主持词,思考如何利用强大的音频编辑工具对录制的干声进行恰当的变速处理?通过向学生提出加速范围和减速范围的最佳经验值,保证学生对配音作品中的语音进行变速处理不失真。
(4)用组合法把不同音乐、音效,组成不同方案所形成的不同的听觉效果,制作出有个性、创新的作品。
三、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如在选区之美——《枸杞红了》宣传海报制作一课中:
(1)创设美感情境。伴随悠扬的旋律《枸杞之乡盛世隽永》教师栩栩如生地讲述了在新疆,因河得名的古“丝绸之路”, “沙漠英雄树”白梭梭区——甘家湖,新疆第二大咸水湖——艾比湖,棉海银浪载盛世,“红色玛瑙”海洋杞乡,一块块怪异石头引人慕名而来,它就是精河县……教师未讲,各种画面已经占据学生的头脑,印入脑海的鲜活的景、炫丽的画,激发学生认知欲,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师生角色的转换,成为学生学习宣传海报制作的不竭动力。
(2)通过播放“精河宣传片”“海报历史”视频,引起学生的冲动,进入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这样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
(3)教师创设“发现生活—参与生活—理解生活”的教学情境,切入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收集海报素材,标志插图,字体设计、文字排版,具有象征性色彩设置,版式的构图的亲身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其不经意间产生出的“奇思妙想”,迸发出创新火花,共同琢磨高明的“妙”,或琢磨差劲的“笨”在哪里,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这些创意是否达到“专业水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挥学生驰骋想象,不断磨砺创新思维。
四、讨论法
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探讨、辨明是非真伪获取知识的方法。例如,信息技术课中的网络的利与弊、多媒体作品恶搞与创作、创新与盗版等内容的教学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讨论法的运用能比较充分地体现诱思探究的理论思想;采用讨论法比较适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讨论法对初步培养学生思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讨论法由于参与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是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五、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大纲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此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内容的教学,在进行任务教学设计时,寻找趣味话题设计任务,教师应该按“从大到小、将任务逐步分解”的思路,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暗线,例如:在讲授《图层蒙版的应用》一课时,通过分析《赛里木湖的传说》海报合成实例,以提问的评价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出新知,提出任务;在学生实践第一个活动“画框中走出来的昭苏天马”这一环节后,通过剖析错误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老师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分析任务—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任务解决方案,为新旧知识进行了衔接;在学生实践第二个活动“创意作品”这一环节,通过任务驱动,发挥想象,創意作品。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逐步形成一个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能力的良性循环。
技术类的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技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原点,以具体课例为载体,结合课程课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具体学情,科学确定教学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提升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就一定会迎来创新教育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霍尔特,凯斯尔卡.教学样式: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M].沈书生,刘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1-01.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