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绿色融合
叶红玲
6月5日,2017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集合“会、展、赛”等多元素的大会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嘉宾参加。此次大会以“创新引领 绿色融合”为主题,交通运输领域专家学者分别聚焦“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高铁技术、未来交通、世界长大桥梁发展、智能交通、共享经济与绿色出行等交通运输领域热点问题和前沿技术趋势等焦点话题展开研讨。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大会执行委员会主任、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表示,在世界上,中国交通很出彩,尤其在公路、高铁、航海等领域,长大桥隧技术也居领先地位,组织召开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为全行业的人才搭建了一个平台。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召开表明我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融合共赢的时代已经到来。
1 互联互通 交通先行
21世纪,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几年来,这一倡议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参与,相关建设已涵盖占世界人口60%和全球经济总量30%的国家。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2016年7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达511亿美元,与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1.25万份,中国企业为相关国家创造了9亿美元税收和近7万个就业岗位。
据了解,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期间,同期举办了“一带一路”系列活动:“一带一路”国际交通合作圆桌会议、“一带一路”代表及国际嘉宾招待酒会、“一带一路”交通发展论坛暨交通部门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和“一带一路”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论坛等。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以“创新引领、绿色融合”为主题,与中国的“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的“互联互通”,共商、共享、共建的构想高度一致。他希望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管理者与各国同行一起,瞄准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携手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发展的新成果。
当前,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以及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交通运输已经进入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副主席、阿拉伯科技与海运研究院教授希沙姆·希拉勒表示,“中国建造”的交通正走向世界,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因素。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作为此次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开幕式发出了《关于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的倡议》。该倡议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代表。据悉,交通联盟的成立将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内外交通运输(特别是公路)技术创新、融合与发展;促进国内外交通科技成果的传播、转化与推广;发挥引领作用,增强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就国际而言,交通联盟将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强化各方合作基础和共识,逐步成为各国交通政、产、学、研、用多方参与的交流合作平台,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实施。
2 交通成就 举世瞩目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一、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世界第一、港口吞吐量世界第一、航空运量世界第二;众多重要的交通运输装备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
美国工程院院士迈克尔·沃尔顿博士说,中国交通发展引起世界的关注,在建设技术与智能交通方面的发展令人赞叹。他认为,20年来,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和中国人的流动性同时发生巨變,中国创造性地将主要高速公路变成可控制的网络;在主要水域建起世界一流的桥梁结构;铺设速度令人惊叹的高速铁路网络;还有近来设计和制造的大型商用客机C919等等。
5月3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实现最终接头安装,成为目前“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全线贯穿在即,这项超级工程举世瞩目。负责岛隧工程的总工程师林鸣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开幕式上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这个超级工程的“创新与实践”。
上海打捞局“世越号”打捞工程现场总监王伟平分享了“世越号”打捞工程中的一些细节,尤其是新技术在此间的应用。据介绍,韩国“世越号”在工程规模大、难点多、深度大、海洋环境复杂多变、结构强度弱以及韩方要求不得改变沉船姿态等众多条件的挑战下,经过全局周密计划、精心设计,形成了“钢梁托底、整体抬浮、滚卸上岸”的总体方案。在连续600 天的奋战中,克服了沉船清洁、内浮力建立、托底钢梁安放、方案调整等难题,最终让沉睡深海1073 天的“世越号”重见天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救捞的创新智慧、拼搏斗志和奉献精神。
毋庸置疑,高铁已经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国家名片。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高铁正成为百姓获得感最强的“中国创造”。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以“创新和发展”为主线,剖析高铁这张网的诞生、技术、布局与未来,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发展,也展示了我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变过程中的自信。
超级装备与超级工程的集中发声、多元展示,可以看作是我国迈向交通强国的集中发声和自我推介。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表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必将对交通运输提升能力、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增进安全、保护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交通运输部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综合交通,明确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完善我国现代交通运输核心技术体系,提升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 绿色智能引领未来
“绿色智能”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的主要要求和内容,而数据的融合与共享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打通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数据的融合与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中国建造”正在走向世界,不仅仅体现在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机场、跨海大桥,还包括大力发展的智能交通、城市管网、海事卫星等诸多系统,大批创新成果问世并迅速得到应用,绵延不绝地创造着财富和价值。在这次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大数据、北斗系统、交通一卡通、交通遥感等智慧交通系统应用备受关注。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叶劲松指出,在高速公路数据治理与应用中,数据治理团队是根本,数据质量是前提,大数据分析处理是重点。而在大数据的分析处理中,数据应用是大数据核心价值所在,由于数据碰撞会产生更多的价值,通过数据合作就能够实现多方的共赢。
在大会期间,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展示了包括海事卫星、搜救卫星、交通应急宽带卫星、北斗导航卫星、高分遥感卫星等卫星系统及卫星应用示范工程,全国高速公路光纤通信网,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现场还演示了自主承建的12328系统、驾培系统、运政管理系统、网约车监管平台、联网联控系统及宝船网等信息化服务保障系统。展位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人气爆棚。
据了解,交通运输行业是北斗系统最大的民用行业用户之一,在道路运输领域推广了超过400万套北斗终端,实现了对纯GPS定位模式的替代,推动了北斗产业化进程,有效提升了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效率。2015年和2016年,“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作”连续两年被列入交通运输部更贴近民生实事的重点实施项目,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110个地级市初步实现互联互通。
遥感是一种利用地物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测电磁波,识别地物及其存在环境的技术。借力卫星遥感技术,形成天地一体化的信息数据传递,将有效作用于海洋领域,服务海洋生态和经济发展。
“我国海洋卫星应用发展突飞猛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杰介紹,目前,多颗海洋遥感卫星能够对全球海洋环境、海岸带等多种要素实现监测和定量化应用,为海洋航线设计、航行保障、搜索救援等应用需求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据悉,“基于海事卫星的安全应急通信支撑与保障系统”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航海科技一等奖。该项目成果已在“北京国际移动卫星地面站”应用运行近2年,为我国近10万海事卫星终端用户提供了业务流程管理、流量控制、话单记录和位置跟踪服务。该系统在鲁甸地震抗震救灾、马航MH370搜救、“蛟龙号”载人深潜、“雪龙号”极地科考等工作中,提供了必要的通信保障支撑和多源位置数据支撑,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海洋卫星是人类在太空观测海洋的“第三只眼”,随着海洋系列遥感卫星在海洋各领域业务的广泛应用,航海遥感和大数据发展将大有可为。
科学无止境,以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增进社会福祉,是世界交通运输面临的共同课题。2017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倡导的是创新引领下的绿色融合发展,它增强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搭建了国际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融合,表明中国愿与全世界一起共同面对挑战,让交通运输更好地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