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信息设计创新
李南荣 黄晓军
摘 要:本文研究如何通过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创新,研究信息设计在创新发展上的方向。在深刻意识到艺术与科学对设计的影响后,结合时代、科技、文化大背景以及科学发展速度的客观现实,以人本观点提出现代设计理念。通过对各方问题的考察研究,以信息设计为例,展示当代设计创新可以在更多维的空间、以更加易于受众接受的方式呈现并完成准确的信息传达。更大的平台和更新的挑战,将是当代设计创新在艺术与科学结合的视角下面临的重要语境。
关键词:科学与艺术;信息可视化;艺术设计;信息传达
0 引言
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自古密不可分,而设计又被称为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产物。设计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特征,又和政治、文化、艺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显著的人文特征。艺术与科学结合作用下的设计,如何更多地兼顾二者并发展;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设计的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新媒体信息设计的创新应如何达到更高效的信息传达,都是当下设计师在创新方面应研究解决的问题。
1 艺术与科学相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中早已发生,从最初的风动艺术到大众媒体、自媒体的普及,观念性艺术开始传播,电子媒体深入社会方方面面,带来新媒体艺术。其中,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说是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一个新兴设计方向。
1.1 科技进步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科学的发展不仅拓宽了设计的领域,使设计拥有更多维的表达空间,同时也提升了设计的表现手段,提高了受众对设计的期望与要求。从艺术设计的历史文脉看,设计总受到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1]而新材料的诞生同样也会改变设计的创新方向。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设计创新的影响重大,它一方面使需求阈值提高,设计师们被迫不断创新以满足受众的更高设计标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提升和不断升级的承印物与设计工具都成为视觉传达表达的创新承载。
1.2 科学理论进步引导设计创新
结合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的2019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未来人工智能将渗透到几乎所有现存技术中;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将高度融合,创造一个沉浸式的信息世界;区块链、网格化将进一步拓展从个体到大众、从自身到世界的联系。从设计的角度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使数字世界带给人们的感受更加趋于真实世界,从而转变未来的用户体验模式,也改变设计师的设计思考角度:全面自动化后,更有温度的人性化设计将拥有更多诉求;五感设计的出现,将带来更大范围的用户体验设计挑战。新的设计观念延伸了设计的创意范围,同时对设计师设计的创新性和共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作为科技商品化载体的设计
设计是科学技术物化的载体,也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2]AR、VR技术,通过设计完成商品化转换,依靠游戏、软件开发应用,使科技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面对面的人机交互”。
艺术创作和传播在沉浸式技术的数字环境下变得更生活化,任何艺术作品在AR技术的合作下都能被赋予新的活力。在当代艺术爆发的大环境下,通过设计,人们在数字和实体的双环境中完成自我表达。
2 当代设计创新
2.1 创新的根本
创新的意义在于发展、推动人类进步。就艺术设计而言,把设计智能化与先进的制造技术紧密结合并行,提高效率。设计创新应建立在人和技术、人和材料、未来的环境、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和谐之上。其根本是借助科学与艺术的翅膀,为人类更好地生存而努力。
2.2 当代设计创新面临的挑战
科技的迅猛发展,既带来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也使得机械化职业被取代。当代设计同样面临这样的挑战。如2016年阿里巴巴声称的,当年“双11”期间的1.7亿个banner都来自设计人工智能“鲁班”。其基于算法和大数据,高效合理化生成模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商品推荐,完成“千人千面”。这一AI的诞生,使设计师的未来方向更为明确:只有独创性、人性化、情感化的创新才能与机械化工具区别开。未来创新性设计师的工作将更便捷高效,流程化设计师则可能被取代。
3 如何兼顾艺术性与科学性地进行信息设计创新
随着信息大数据交流的普及,非物质设计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它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是以信息设计为主、基于服务的设计。[3]新兴的信息设计将成为未来设计创新的关键点。信息艺术在当今最前沿的是与计算机信息科学相关的网络艺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态学系统以及原子与分子科学与基因科学的概念相融合的艺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和人性化辅助工具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人们自我理解、梳理大量信息的能力。作为与信息化、大数据密切相关的设计门类,信息设计与艺术和科技有先天的联系。
3.1 构建有价值的造型
对图形的造型要做到完整传递信息,同时达到美观效果。一方面,应符合视觉认知心理,从能动的视觉认知角度,反复思考感受、认知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多维度的感知模式下,比较视觉范畴化和视觉符号化认知,讨论视觉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再造形象对视觉的影响。既要让接收者得到认同感,又要避免误读,如敏感图形、歧义图形等,都应尽量避免在造型时使用。这既保留了信息完整性,也避免了阅读误导。另一方面,要符合图像形态与构建规则,分析图像造型与审美的内在生理和心理机制,探讨图像形式建构中的形式原理与造型规则,揭示图像形态与意义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3.2 有效的引导
视觉主观带来的认知,并不总会引导产生其想要达到的效果,缺乏正确视觉引导,甚至会将人们的认识推向相反的方向。“在任何社会都有定数量的含义是普遍共有的。社会的成员必须对足够的表示性含义有一致的看法认识,不然他们就无法传播。”[4]换言之,有效传播建立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依靠共同体验经历的基础上,因此在引导上,要尽可能提炼大众普遍认同的元素去归纳和设计。
3.3 传递必不可少的信息
在造型设计的基础上不应忘记本来目的,即要引导对新事物的认知。传达的信息才应是可视化传导的重中之重,仅造型设计而忽略了信息整理则是单纯的图形创作,而不加删改的信息搬运甚至会形成读者的二次障碍。可视化的优势在于精简,每张图片暗藏大量数据,其积累消化则需设计人员自行完成,在控制、比對、筛选、提炼后完成信息再塑造。
信息设计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特殊性要求设计者从客观出发,进行大量资料输入—感性信息消化梳理—理性提炼输出的反复过程。同时,科学类图表的准确性需反复核查,因此查阅资料以确保信息的精准传达也是信息设计中的重点。
经过大量的数据翻阅、对照,寻找设计对象的共同点与差异性,找到可对比的切入点,依次统计信息,从切入点发散,找到规律性,形成造型设计布局。在科学性的前提下,使信息方便理解、易于接受。
4 结语
未来社会在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关注人的情感需求、达到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至关重要。设计应在引导审美的前提下,努力平衡创新设计中科学发展与人心理需要的问题,“用技术的软性一面平衡硬性一面”。[5]在设计创新中增加手工艺、人文色彩,与冷漠的机械化生产区分开来,在科学与艺术的并行发展下,进行信息设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3] 朱永明.视觉语言探索:符号化的图形形态与意义[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南荣(1991—),女,河南郑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2017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黄晓军(1993—),男,福建莆田人,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2017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