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院校手风琴伴奏教学入门
周新婷
【摘 要】手风琴自西方传入中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是以伴奏为主要音乐任务的。然而随着钢琴在中国的普及和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手风琴伴奏逐渐被钢琴伴奏和预先制作好的音像制品伴奏所取代。手风琴伴奏的现状是:既没有市场化也没有学术化,但手风琴伴奏这种艺术形式仍然有存在的意义。国内艺术院校在对手风琴专业学生进行伴奏教学时应当以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入手。本文以《赶圩归来啊哩哩》为例,对手风琴伴奏入门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手风琴;伴奏;中国民族声乐作品
中图分类号:J6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87-01
手风琴自西方传入中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是以伴奏为主要音乐任务的。然而随着钢琴在中国的普及和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手风琴伴奏逐渐被钢琴伴奏和预先制作好的音像制品伴奏所取代。手风琴伴奏的现状是:既没有市场化也没有学术化。它始终存在于群众艺术中,但其受众群却在日渐缩小;大多数国内专业艺术院校也并未设置专门的手风琴伴奏课程,没有对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
但手风琴伴奏这种艺术形式仍有存在的意义,原因有三点:第一、基于手风琴的伴奏在国内的历史以及群众艺术发展的需要,手风琴伴奏在现价段还不能够被完全替代;第二、当代中国手风琴较之20世纪初刚刚传入中国时,无论是乐器工艺、演奏技术、教育理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发展变化在手风琴伴奏领域还没有得到展现;第三、手风琴伴奏的教育学习符合当代高等艺术学校对艺术人才“一专多能”的培养方针。西安音乐学院白陆平教授在其著作《歌曲手风琴伴奏技法(修订版)》中根据其长期的手风琴伴奏实践经历指出:“在手风琴伴奏的艺术实践中,即兴伴奏更为普遍。即使是正谱伴奏,其正谱也大多是手风琴演奏家们所编配的。”这一看法与“一专多能”的培养方针不谋而合。作为艺术高校手风琴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适时地提高手风琴学生的伴奏能力。
怎样在手风琴学习者中推行手风琴伴奏的教育内容呢?对于一门在艺术教育中没有现成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课程,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找到一首适合手风琴伴奏的、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声乐作品进行导入。
以白陆平教授编配的手风琴伴奏《赶圩归来啊哩哩》为例。这首自诞生以来就被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的经典民歌描绘了彝族姑娘赶圩(赶集,客家人叫赴圩)归来时的欢乐心情。它本来是作曲家黄有异和作词家古笛创作的舞蹈主题曲,后为了配合1985年全国举办首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词曲作家将这首舞蹈主题曲改编成声乐作品。其优美的彝族音调、朗朗上口的衬词“啊哩哩”和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舞蹈性节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作为一首艺术高校声乐学生必学的民族曲目,其钢琴伴奏的编配非常成熟,然而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活泼生动的音乐形象也非常适合运用手风琴伴奏来表现。这是因为手风琴的活簧发音原理源自中国传统乐器笙,所以它的音色天生具有东方色彩,活簧乐器对于活泼的跳音、顿奏有天然的优势。手风琴在为这类民族声乐作品伴奏时,从听觉上来讲是和谐的。白陆平教授在《歌曲手风琴伴奏技法》中为《赶圩归来啊哩哩》编配了伴奏,他充分应用手风琴的音色和风箱技巧,衬托出该作品的乡土气质,充满了民族情调,既适合手风琴技术能力一般的大众,又对手风琴伴奏民族声乐作品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这首声乐作品除了引子和结尾,中段是几乎完全一样的重复。这样的结构符合中国传统叙事性民歌的样貌,适合展现歌唱者的叙事能力和艺术张力,但在伴奏上如何使其简洁而不单调,富有变化而不抢占声乐部分的风头是在伴奏时需要注意的。引子的处理:运用长风箱连续开合塑造和声乐前奏部分呼吸相辅相成的音乐氛围。中段的处理:充分利用活簧发音原理形成的音色特点,塑造活泼轻灵的音乐形象。运用简易变奏和改变速度的极简处理方法,增加伴奏的变化感以解决歌曲主体部分情绪单一的问题。结尾的处理:运用长风箱的气息优势配合歌曲的气息与情绪。
从这首作品的手风琴伴奏效果来看,既能够展现声乐作品本身的风格特征又能够体现手风琴音色特点和技术特点,非常适合刚刚开始进行高校手风琴伴奏学习学生。
对于手风琴伴奏的学习来说,以中国风格声乐作品进行入门既符合手风琴群众艺术的发展需要,也符合中国手风琴当代发展和对高等艺术院校手风琴学生的培养方针。所以高校手风琴教育者和手风琴从业者要注意对中国风格声乐作品多分析、多进行编配,积累伴奏素材,为手风琴伴奏的教学做好储备。
参考文献:
[1]白陆平.歌曲手风琴伴奏技法(修订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