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考更“进”一步
程利青
摘要:探索活动是学生探索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把新旧知识有机整合,练中有变,变中有比,比中求深,层层递进;促使学生不断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深入到思维的层面,由具体的数学方法和策略过渡到一般性的思维策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使其养成有根据、有条理、有深度的思考习惯。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 ?思维方式 ?思考习惯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实践活动课内容为:准备六张长16 cm、宽4 cm的长方形纸。做一做,想一想。
(1)取出2张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另一张竖着卷,卷成的圆柱形体积一样大吗?猜一猜,算一算。(保留2位小数)
(2)再取出2张长方形纸,照样子做一做。
……
“用6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卷成不同圆柱”的实践活动,探索“在圆柱侧面积相等时,卷成的圆柱体积相不相等及其缘由”。教师通过把准火候的三次追问,引领学生层层递进,不断走向思维的更深处。
一、“进”,符号表示
问题一“卷成的两个圆柱体积一样大吗”学生直接判断有困难,计算比较势在必行。
为了凸显计算结果的价值,采取填表的汇报形式(保留2位小数)。
借助表格,学生很快发现:圆柱侧面积相等时,底面积大的体积较大。
教师及时跟进:有更简单的计算办法吗?
学生提出:“除以3.14和乘以3.14算起来很麻烦,直接带着π计算试试。”
如果底面周长是16 cm,高是4 cm。
组1:围成圆柱的底面半径表示为:16÷2÷π=8π,
组2:底面积可以为:8π2×π=64π,
组3:圆柱体积就是:64π×4=256π。
如果底面周长是4,高是16……
学生很快得出,围成的圆柱体积是64π,256π>64π,结论不变。
华应龙强调:学生在同一层面徘徊时,教师要及时跟进,巧妙提升。学生通过观察产生初步的猜想后,教师适时地向前引一引:“有更简单的计算办法吗?”这样既优化了计算的过程,又为学生探索问题二做好了铺垫。
二、“进”,有序排列
问题二既是对初步发现的规律的验证,又是在此基础上更深入的探索。
先请学生判断围成圆柱体积的大小,再计算验证。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时顺序混乱,不便比较。
教师适时跟进:怎样填写,大家研究起来更方便些?
学生观察后提出,可以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填写。
汇总数据用表格呈现如下,翔实的数据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再次跟进:这两张粘好的纸条,还能围成别的圆柱形吗?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能,怎样围成的圆柱体积最大?
生1:可以换个方向围。
生2:第二张纸条换个方向,还是一样,因为它是正方形。
生3:如果换个方向围,第一张长纸条围成的圆柱体积大。
学生再次计算填表。(表略)
教師此次跟进,与教科书上的要求不同,引领学生走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不仅再次经历验证自己猜想的过程,而且经历从动手操作到空间想象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进”,抽象规律
部分同学坚持要展现另一种填表方式。(题目要求保留2位小数,他们的成果没有机会展示)
如果带着“π”计算,确实要简便得多,这是笔者当时的真实想法。
此表一出,全场震惊!
学生不仅发现了“圆柱体的侧面积相等时,底面积大的体积大”,而且还发现了“圆柱的侧面积相等时,底面半径的比=体积的比”。
教师继续追问:是不是所有的侧面积相等的圆柱体,都具有这个规律呢?学生陷入深思。
组1:用字母可以表示运算律,也可以表示这个规律吧。
组2:用a、b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b
……
于是,同学们的新表又产生了。
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促使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侧面积相等的圆柱体,底面半径的比=体积的比”具有普遍性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一试……
课后反思:
一、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
1.“进一步”促思考
无论是对计算结果的有序排列,还是带着“π”参与计算,以及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每一个环节教师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一步,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每一次“进”,都把握火候,找准节点,既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又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不让学生在旧知处徘徊,促使探索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2.“进一步”养习惯
学会思考才有发展潜力。实践活动课不是计算练习课,要引领学生摆脱怕思考、不思考、浅思考的陋习,养成爱思考、真思考、深思考的思维习惯。恰如郑毓信所言,“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波利亚也指出,“知识和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数学学习不仅要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更要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养成有根据、有条理、有深度的思考习惯。
二、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策略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氛围,让多数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进探索活动中。他们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测量和计算,对结果有了初步的猜想并用计算数据验证发现,再通过集体的多次实验得出正确的结果。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合作需求强烈,探索欲望“爆棚”,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的火花不断闪现,探索精神得到充分张扬。
2.培养学生深度探索的习惯
六年级的学生对探索规律的常用策略并不陌生,他们经历了运算律、图形面积和体积公式推导等的探索过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能依据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寻找有用信息,经历从不同算式得到相同规律的过程,再通过举例验证、比较分析,完善对规律的认识。学生带着“π”计算,为用字母表示规律做好了铺垫,从具体的数据中跳出来,由特殊到一般,关注事物的本质属性。养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的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思维品质的培养》(讲座)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