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院校“互联网+教育”
张范范 孟凡福
摘 要:“互联网+教育”这一概念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汽车专业基础课教师,着重探索中职院校的“互联网+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中职院校;教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碼:A
doi:10.14031/j.cnki.njwx.2019.08.058
“互联网+教育”这一概念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育资源受地域的影响越来越小,“互联网+教育”正不断推进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互联网技术使得教育资源发挥了更大效用,并且互联网高效、强互动的特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1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是什么。淘宝可以看成是“互联网+传统商场超市”,支付宝、微信可以看成是“互联网+传统银行”,打车软件可看成是“互联网+传统交通方式”。那么教育也是能成为“互联网+传统教育”的形式。
传统教育是学生们坐在教室里,由安排好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而“互联网+教育”使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教育资源、授课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学生们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
“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和教育的相加,是在未来的教育行业,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乃至教学目的,都会发生深刻的变革。只有跟得上大趋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 “互联网+教育”对中职院校教育的影响
(1)“互联网+教育”提高了中职教育的开放程度。在信息时代,学习知识不仅局限在学校里,学生们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各地的共享教育资源,获取想要学习了解的各类知识信息。“互联网+教育”将教和学活动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同时,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中职学校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可以加强沟通交流,为学生提高技能、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
(2)“互联网+教育”可以延长教育和受教育时间。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这个时代对人们的基本要求,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照本宣科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教师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了解互联网上最新最全的教育资源和知识,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只了解课本上的内容已经跟不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通过互联网上共享资源信息的学习,获取更新更全的信息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以便在将来的就业中掌握主动权。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上通过不断的学习,最终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3)“互联网+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而在“互联网+教育”中,学生获取知识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有选择地获取知识。教师应当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4)“互联网+教育”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分配。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共享教育资源。学生不仅可以获取书本知识,同样可以获取更新更全的、熟悉的不熟悉的知识。拥有先进教育资源的中职院校的各种共享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偏远、不发达地区的中职院校中。传统教育中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的情况,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补充和加强。
3 “互联网+教育”在中职院校中面临的问题
(1)“互联网+教育”下,虽然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更加全面,但是在这种虚拟的育人环境中,教师无法从德、智、体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
(2)学习时间不固定、学习地点不固定,学生无法保证学习的专注度和全面性。网络上的信息又多又杂,学生只挑自己感兴趣的学,容易造成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整。
(3)容易削弱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知识在网络上检索越来越方便,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独立思考,过于依赖网络,可能会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的来说,互联网为教育不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教育”是用来发展教育的技术手段,并不是教育目的。我们要本着“教育为本”的原则,合理地使用互联网,远离互联网上的负面信息,使互联网为教书育人提供便利,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碎片与重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