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盏造型设计及其文化内涵
涂静如
摘要:建盏作为宋代名瓷之一,外形不如其他瓷器精致,颜色亦不够淡雅,却能够在宋代大放异彩。究其缘由,建盏独特的造型设计在美学上符合宋代思想文化的要求,在实用性上符合宋代斗茶活动的需要,可以说是美学与实用的完美结合。文章即从这两方面出发,分析宋代建盏造型设计的独到之处与其具体文化内涵。
关键词:建盏 瓷器造型 美学 宋代
引言
在我国灿烂丰富的陶瓷文化中,建盏虽然不似汝窑瓷那般拥有“似玉、非玉、而胜玉”的温润釉色,也不似定窑瓷那般具有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但它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我国陶瓷史上尤其是宋瓷史上留下了一抹迷人的色彩。
建盏,又称“乌泥建”、“黑建”,一般是指建窑所烧制的黑釉瓷器。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宋时属建宁府瓯宁县),创烧于晚唐五代,兴盛于两宋,衰落于元末,明代废弃,清代晚期一度回复生产。建窑长达千年的烧制历史,不仅对我国的众多地区,尤其是福建地区和江南广大地区有很大影响,甚至还对日本及韩国的烧瓷工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在日本备受推崇的“天目瓷”指的就是建盏风格的瓷器,因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我国浙江天目山将建窑的黑釉瓷器带回日本,故得“天目”之名。除了黑釉瓷器之外,建窑同时兼烧青釉、青白釉、青花瓷器,但均不如黑釉建盏闻名。
我国作为陶瓷大国,制瓷技术发展至宋已经相当成熟。要想在众多名瓷中脱颖而出,绝不是只要美观就可以做到的。宋瓷工艺之特点,“一是心境深邃,一是重视实用”,瓷器造型不仅要美,还要符合时代要求,富有文化内涵。而小巧、质朴又富于变化建盏正是集这些特点于一身的典范-,其独特的造型兼备审美意象与实用性,充分体现了宋代文化之特点。
一、浑厚淳朴与变化无穷的统一:建盏与宋朝思想文化
宋朝是一个郁郁乎文哉的时代。著名思想家陈寅格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免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及宦官乱政的现象而采取的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使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
文化的繁荣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审美倾向。随着理学思潮、禅宗思想,以及佛老的避世思想在两宋的兴起,宋人的思想特点、审美风尚都有了与前朝不同的特点。理学又称道学,是义理之学,也是心性之学。宋代理学思想认为“理”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人们为了追求“天理”,追求“天人合一”,就要不断去思考、去认识、去挖掘万事万物的本质。而禅宗思想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提倡“顿悟”,要求人们讲究自然、无念以及豁达的心态,在思想上不断得到升华。在宋朝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思想及禅宗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点随之产生了变化。人们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摈弃过度的人工雕琢,追求和谐自然、质朴无华、平淡纯真的雅趣,与至高无上的“顿悟”之境。这种思想折射到瓷器之上,便使宋瓷形成了独具质感与韵味的雅致之美与意境之美。
纵观宋代瓷窑,无论是五大名窑,还是绝大部分的普通民窑,其造型风格都是追求温润、清明的意境美。“宋瓷艺术清新、自然、淳朴、含蓄,具有浑然天成的意趣”。“宋瓷器物样式典雅隽秀,讲究韵味,富有情趣”。照此来看,色泽深沉的建盏似乎并不符合当时的审美。然而,追求纯净自然并不等于追求平凡单一。自然之美何其广博,自然的组合亦无穷无尽,适当的瓷器装饰与不确定的釉色变化并不会形成累赘,反而会给人以惊喜。建盏可以说是一个在一众清淡之瓷中反其道而行的成功例子,它并不追求清雅的色泽,也不追求精巧的造型,却以自身润泽厚重的釉色所独具的自然含蓄与神秘独特获得了宋人的推崇。
首先,从造型上看,建盏外观浑厚古朴,多为大口、深腹、小足,形似一只倒扣的斗笠。整体器型较小,线条简洁流畅,足底为圈足,并有明显的刀修痕,底部多有刻字。根据口沿特征,建盏又可分为束口型、敞口型、敛口型、撇口型等四种,其中,束口盏为宋代最为经典,也是产量最大的器型。建盏的外观设计使其呈现出一种明显区别于别家瓷窑的稳重、大气而又古朴自然的风格。
其次,从工艺上看,建盏是高温釉瓷器,烧制温度在1300℃以上。其胎土含铁量高,故而胎体烧制后色深且坚硬,胎厚且细腻,但如果龙窑温度没有控制好,就易产生变形与裂痕,因此对技术要求极为严格。建盏内部施满釉,外部多施半釉,足部不施釉,其好处一是避免烧制时发生足部粘连,二是使釉料自然下滴,在底部呈油亮的釉色水滴状,并与质朴的酱色足部互相衬托,别致而又精妙,给人以天然之感。
再次,在釉色上,建盏虽然以黑釉为主体釉色,但其纹样与釉色却并非是千篇一律的。建盏最具特色的美就在于其因窑变而产生的绮丽多彩的釉面斑纹,根据纹样的不同,建盏可分为曜变盏、鹧鸪盏、油滴盏、兔毫盏等几种类型。其中,曜变盏最为难得,其盏内釉层经过窑变形成错落不一的晕状圆点,盏体多呈深蓝色辉光,如深邃天空中点缀着大小星辰。在日本,被定为国宝的三件建盏均为曜变盏。鹧鸪斑顾名思义,形同鹧鸪鸟羽毛上的装饰纹样,大小疏密不一,常有连片状。油滴斑则为厚重、油亮的不规则圆点,此圆点要比曜变与鹧鸪斑小上许多,且部分呈条状,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兔毫盏内外有长短不一、分布不均的线型纹样,根据颜色的不同也有金兔毫、银兔毫之分。这些釉面斑纹是在配方工艺、烧成气氛及温度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其实质为釉层中析出的赤铁矿结晶,而非烧制之后再由人工加工而成。因此,宋代建盏成品虽花纹丰富、造型别致但却毫无雕琢之感,独具自然风味。那些窑变产生的斑纹在基础的深色釉之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如同黑夜之中骤然出现的月与星,自然而神秘,意外又惊喜,正与宋人天人合一的审美倾向相符合。并且,“天目釉的色泽沉静但不沉闷,利用釉色本身在烧成过程中的变化,自然天成,安静的色泽折射出深邃的意境,体现了禅宗精神……”
自然古朴的造型,润泽厚重的釉色,加上变化无穷而又浑然天成的纹樣,建盏的外观设计与宋朝的思想文化恰当地融合在一起,无怪乎能够得到宋人,尤其是众多文雅之士的喜爱。
二、美观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建盏与宋朝斗茶文化
一款瓷器,尤其是作为日常用品的瓷器,若其造型设计只为美观,那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社会需求,宋代建盏烧制者就在实用性上下足了功夫,并将其充分应用在宋代茶文化体系中。
宋朝从统治者至平民百姓,对于饮茶都极为热衷。如以爱茶之名著称于世的宋徽宗,特著《大观茶论》对北宋时期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进行详细记述。社会上众多文人雅士也将饮茶作为一项高雅的活动,倍加推崇。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著名诗人、词人均精于品茶,并将其视为他们创作的灵感。在这其中,咏诵建盏的诗作也不在少数。如苏轼《送南屏谦师》“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杨万里《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李圣俞郎中出手分似》“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其中“兔毛斑”为建盏中的兔毫盏,“鹧斑碗”则是鹧鸪盏。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饮茶、斗茶对宋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喝茶、解渴,而是一种蕴含了精神享受与情趣的活动。统治者及地方官吏、文人学士的崇茶、尚茶做法,进一步推动了宋代饮茶之风的蔓延。民间点茶、斗茶的兴起,也使宋朝茶艺水平得到提升。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茶法从唐人的煎茶演变为点茶。饮茶方式的改变势必会影响茶具的设计,而建盏就是在“斗茶”活动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斗茶,即是通过比较茶叶的优劣、茶水的好坏、茶具的品质等,来达到怡情自乐、修生养性的目的。而这也是宋代茶文化的一大鲜明特征。对宋人来说,斗茶不仅是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化的品茗方式。这是我国古代社会中难得的一种雅俗共赏的活动,其受众范围之广上至皇亲勋贵,下至平民百姓,均乐于参与其中。斗茶的具体做法是:先将半发酵的饼茶碾成细末,再将细末至于碗中,并加入少量水,将其调和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旋转打击、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白色茶末。“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因而斗茶的结果“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日相去一水两水”。
那么,建盏的实用性是如何在斗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呢?蔡襄在《茶录》中曾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区区三句话,就充分显示出建盏在斗茶中的优越性。
首先,斗茶胜负的关键在于茶汤,鲜白的茶色若以普通的浅色盏来盛,很难体现其色泽的独特之处。而若以釉色颇深的建盏盛茶,其深色的釉面与白色的茶汤会形成黑白分明的对比之美,使人能够更好地观察茶色,并以此来评鉴斗茶之高下。
其次,束口盏是为斗茶中常用的建盏类型,其规格以小中型居多,容量正适合一杯饮,敞口、深腹的造型又适宜茶水的倾倒与保存,还能使膏饼茶易于沉淀和便于倾渣。建盏底部胎体较厚,重心稳定,人们在搅动时,茶盏不易发生倾斜、晃动。并且,建盏大口小底,盏内可容纳更多的汤花;盏壁斜直外撇,有利于使茶末在击拂时顺畅均匀、迅速上浮,并及时沉下与斗茶无关的茶渣。此外,建盏口沿之下还有一条内折的折线,称为“注汤线”。注汤线能够在注汤时起到准线的作用,方便人们控制水量、观察水痕。
再次,宋人饮茶喜好慢饮,斗茶活动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若茶汤早早冷却则会失了许多风味。建盏造型别致,边薄底厚,胎质厚重、坚硬,在保温性能上远胜其他名窑的产品,既能增强隔热效果,又能保持茶汤的温度,完美适应宋人在饮茶、斗茶的需要。
除此之外,如前所述,建盏盏内饰有曜变、兔毫、鹧鸪斑、油滴等变幻莫测的纹样,这些纹样根据窑内烧成温度与气氛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纹理,即便是换一个位置、偏离些许温度,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产生。因此,每一个建盏成品都具有独一性,每—次烧制都是—次惊喜。在斗茶时,这些纹饰能够给斗试者带来不同的变化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并使斗茶活动更具有艺术性。
总结
瓷器的造型设计离不开一定时期的文化需求,宋代建盏的兴起正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思想文化方面,宋朝的理学体系及禅宗思想使得宋人在审美上偏好朴素自然、和谐纯净,建盏造型古朴、器型较小、色泽沉静、意境深邃,正与宋朝的审美观相符。在茶文化方面,黑釉建盏与浅色茶汤、茶沫互相衬托,又具有保温之效,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完美适应斗茶活动所需,故而能够迅速在各种茶具中脱颖而出,成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甚至连定窑也曾受其影响烧制过一系列黑釉瓷器。
然而建盏的辉煌却只在宋一朝。及至元代,因统治阶级的性质及当时各种思想大交融的特点,元人在审美上偏向大气华贵、雍容繁杂。而斗茶的取消,饮茶方式的转变,以及宋元两朝在色彩文化、瓷窑风格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差异,也使元人在茶具的选择上有了与宋人不同的偏好。讲究意境之美、以自然含蓄及釉色变幻取胜的建盏不再能够满足元人的需求,因而在瓷盏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逐渐被历史的潮流甩到了身后。这不可不说是一个遗憾,但同时也说明,我國古代瓷器造型趋向与社会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对今人的瓷器设计与生产也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