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21.丽水摄影节蓝皮书
刘欣
“丽水勇敢尝试,围绕摄影节这一品牌活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丽水样板’,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丽水经验’。我们十分赞赏丽水对摄影艺术倾注的热情和执着,十分感谢丽水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为繁荣中国摄影艺术事业所付出的积极努力。”
——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
17年光阴,丽水已经将自己和摄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他们是如何“共生”的?
10届摄影节,从1到10,接下来又是“1”的新开始,未来,丽水和摄影又会有怎样的发展?
《摄影世界》杂志特别制作《2004-2021·丽水摄影节蓝皮书》,以“丽水,为摄影带来了什幺”“摄影,为丽水带来了什幺”为主线,梳理17年来丽水摄影节的发展、变化,解析丽水与摄影的共生关系,展现“丽水特色、丽水样板、丽水经验、丽水示范、丽水现象、丽水格局”。
蓝皮书的发布,并不是对丽水摄影节做出的评价,只是对过往17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里,丽水在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中的付出和努力做一个小结,并对丽水的未来充满期待。
特别鸣谢:王培权、刘树勇、傅为新、傅拥军的大力支持。
2001年8月、9月,山东东营一品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节(后改名“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先后举办,拉开了中国大陆地区以“摄影”为主题的地方节庆的序幕。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大大小小各类摄影节/周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层出不穷。然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多摄影节/周也都昙花一现。如今,连续十年及以上举办的摄影节庆活动,除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每年一届,已举办21届)外,只有丽水摄影节和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始于2002年,每两年一届,已举办9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始于2005年,每年一届,已举办16届)、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始于2006年,每年一届,2021年改名“青海旅游文化节)、大理国际影会(始于2009年,每两年一届,已举办9届)。
虽然,丽水不是第一个自主举办摄影主题节庆活动的城市,但早在1999年,丽水就承办了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2003年,丽水还承办了第十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在举办了两次国家级大型摄影活动,积攒了足够的经验之后,2004年,丽水终于推出了属于自己的摄影节—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并从2005年开始,确定了每两年一届的活动周期,到2021年,已经是第十届了。在时间维度上来说,丽水摄影节称得上是“创办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摄影节庆活动。
除了资历老,丽水摄影节的规模在国内一众摄影节庆活动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以近三届摄影节为例,无论是报名的人数、参与机构、展览数量,都有大幅度增加。
2017年丽水摄影节,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师、策展人,178家机构,1050个展览报名参展;
2019年丽水摄影节,108个国家和地区,153家机构,共5021名摄影师、策展人,2026个展览报名参展;
2021年丽水摄影节,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71家组织机构,共8717名摄影师、策展人,6000余个展览报名参展。
丽水摄影节,不仅展览众多,各类摄影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创作工作坊、摄影比赛、学术研讨会、创作分享会、产品博览会、艺术博览会、拍卖会……融“国际性”“学术性”“群众性”“品牌性”于一身,既展示了不同门类、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摄影创作,又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称得上是摄影节庆活动的“集大成者”。
17年的孜孜不倦,10届摄影节的坚持不懈,如今的丽水摄影节在海内外摄影界的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2015年,经国务院“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备案批准,丽水摄影节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以“摄影节”命名的摄影主题节庆活动。
丽水摄影节已成为中国摄影节庆活动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摄影节也成为了丽水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当下的丽水已成为中国摄影实践的先行地和示范区。
上世纪80年代初,丽水早期摄影创作群体。
丽水摄影节能成为中国摄影节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是与一代又一代丽水摄影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1903年,丽水诞生了第一家照相馆,开启了丽水摄影的先河;1979年,吴品禾、初小青、高金龙、项文俊、马伟华、俞志强、李懿、金力勤,8位摄影人成立了“闪光影会”,开启丽水摄影创作的新时代;1980年,初小青作品《影途遇敌》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摄影“亚洲文化中心奖”,这是丽水摄影师在国际上首次获奖;1981年,“闪光影会”举办摄影培训班,240人报名参加,培养出了林永乐、郑国强等摄影家,丽水摄影群体形成规模;1983年,以“丽水风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展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摄影之窗”展出,丽水摄影开始走上全国舞台;1988年,丽水摄影家协会举办首期青年摄影骨干培训班,涌现出王培权、程昌福、王丽明、黄丽伟等新人,标志着丽水摄影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1989年,吴品禾获得首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1992年,林永乐获得第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上世纪70、80年代,是中国摄影发展的一个高潮期,与同时期成立的“四月影会”“陕西摄影群体”不太相同,“闪光影会”的作用更多的是在强化和带动整个丽水的摄影发展。自“闪光影会”成立之后,整个丽水的摄影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各行各业都成立了自己的基层摄影组织,举办各式各样的创作切磋活动,形成了全民摄影的创作气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丽水摄影人在海内外摄影舞台上的表现十分踊跃,正因成绩斐然,1999年12月,丽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摄影之乡”。
进入新世纪,丽水摄影人并没有懈怠,而是朝着把丽水打造为国际摄影名城的目标继续奋斗:承接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创办丽水摄影节、开展国际摄影研讨会、主办“瓯江行”摄影大展和中国国际数码摄影艺术展、创建摄影博物馆并发起成立国际摄影展览联盟……这一系列摄影活动大大促进了丽水摄影的浓烈气氛和艺术水平,提升了丽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丽水摄影节组委会的核心人员是伴随着丽水摄影节共同成长起来的。他们既懂摄影艺术,又了解丽水当地情况,既懂得组织活动、策划展览,又了解政策动向。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摄影节操办者,才使得17年来,丽水摄影节能保持着高水准的发展速度。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属浙江的欠发达地区,如今凭借“摄影”,名动海内外,基础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离不开丽水摄影人几十年来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这种“丽水力量”正是丽水摄影节17年来延续不断的基础所在。
在成功举办两届之后,丽水摄影节开始进入到学术转型阶段,意识到摄影节立身之本应该是专业学术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节庆活动。
2007年,第三届丽水摄影节,组委会首次引入国际上通行的策展人制度,邀请7位国内着名的策展人,着力推出新人新作。
2009年,丽水摄影节主办方首次建立了学术委员会,邀请国内摄影界知名理论家、批评家,参与摄影节的策划和相关评选。本届摄影节首次推出的“十大策展人”评选,姜纬、那日松、宿志刚、章翔鸥、蔡萌、张展、姜健、臧策、刘高峰、陈小波入选,这样的评选结果正是由学术委员会进行不记名投票产生的。“十大策展人”评选,是丽水摄影节的一次创举,是中国摄影界之前没有过的全新举措。它在提升摄影节专业化水平,实行丽水摄影节从“沙龙性”向“学术性”转型的同时,对摄影策展人做出了规范性的参照,为今后对优秀策展人的评选提供了有益的程序和标准尝试,从这个角度来看,“十大策展人”评选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丽水本身。同时,由旅居海外的策展人李嫣做总推荐人,21位世界各地策展人推荐和策展的“观看·多元”国外摄影师联展和由着名摄影家王征策划的“美国项目”—来自30位北美摄影师的个展群落,成为了当年丽水摄影节上的焦点。这种由国内策展人以摄影节为平台策划的国外摄影师作品展也成为了一种新模式,为后续摄影活动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在丽水摄影节艺术总监王培权看来:策展人不仅仅要策划好摄影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对于展览呈现、展场空间的运用,包括把握影像的输出和媒介的选择。对于策展人来说,还有个很重要的考量就是视野是否开阔,站在什幺样的高度、如何看待展览的话题、从什幺样的角度切入?策展人还要有资源,这个资源包含几个部分:要有摄影师的资源,这样才能选择到优秀的摄影师和合适的作品;要有对摄影师作品在相关媒介上推广的能力和义务。可以说,整个策展活动是比较立体的,要求策展人有更全面的技能才能完成符合当代人观看的展览。
2009年后,“策展人制”成为了丽水摄影节一个重要的标签,不仅吸引了国内众多策展人来丽水摄影节办展,国外策展人们也将丽水摄影节当作了进行中外摄影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组织策划各类展览落地。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策展人参与,原本只是二维的摄影作品,借助现代装置艺术、多媒体手段、别致的展场设计、考究的次序安排以及精良的制作,给丽水摄影节的观众们带来了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观看体验,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丽水摄影节展览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多元,这都离不开“策展人制”。
2010年12月,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树勇(前排左七)与丽水摄影研修班学员合影。
在丽水,摄影已经从个人行为、民间行为,变成了摄影产业。要保持摄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摄影文化进一步提升,开发摄影教育,为丽水摄影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和迫切的基础工作。
丽水摄影研修班,是地方政府从打造摄影文化品牌的角度出发,培养摄影人才的一个全新标本。这个由政府出资专门培养摄影人才的研修班,在国内乃至全世界也具有首创性。2010年5月24日,丽水摄影研修班正式开班。研修班学制一年,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每月邀请一位名家专题授课,每个月以组为单位进行一次创作交流,每季度组织一次全班创作交流。研修班除邀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树峰、摄影理论家鲍昆、臧策等多位摄影理论、实践名家前往丽水进行培训、学习活动,还组织学员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进行了为期15天的进修学习。2018年,丽水摄影研修班再次开班,在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的一年多时间内,邀请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时任《法制日报》摄影部主任居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院长曹颋,摄影理论家鲍昆、潘科、臧策,风面创始人兼CEO罗大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邓岩,《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柴选,摄影评论家姜纬、艺术家李止,《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十二位老师为学员们授课。
除了成人教育的研修班,丽水的摄影教育还涵盖了大中专院校。2010年,丽水学院设立摄影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学生,凭借摄影之乡的群众摄影文化基础和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丽水学院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平台和独特的办学优势,在2020-2021年度“中国科教网专业排名”名列全国同行第六,已连续培养十一届来自全国各地的本科毕业生。如今,不少毕业生已经在全国不同摄影从业领域大展才华。另外,丽水职业技术学校、丽水黎明学校等中专学校,甚至一些中小学也开设了摄影课程。
除了提供课程培训之外,丽水还在摄影节中举办“高校摄影艺术展”,展览内容既有各高校艺术院系教授、讲师的作品,也有在校学生的作品,既有国内各大院校,也有海外知名院校参与,全面推动高校摄影教育的发展,鼓励高校师生摄影创作。丽水还举办了摄影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国高等院校摄影教育峰会等高端研讨活动,丽水摄影节现已成为展示全国高校摄影教育成果,提升高校摄影教育水平,加强中外院校间摄影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大力发展摄影教育的同时,丽水摄影节还建立了艺术扶持基金,用实际行动支持摄影创作。以2021年为例,针对本届丽水摄影节期间有优异表现的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及相关机构单位,丽水摄影节组委会宣布了九个大项的46个荣誉,提供的艺术扶持基金近30万元。
丽水摄影博物馆
丽水摄影博物馆是由丽水市政府设立的公共服务机构,于2007年11月18日建成开馆,其目的是为大众和专业工作者提供摄影文化艺术的传播、教育和研究。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摄影为主题的规范化运行的博物馆,它的落成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成为了当年中国摄影界十大新闻事件之一。
为何第一家摄影博物馆会诞生在丽水,这样一个三线城市?1999年,被命名为“中国摄影之乡”之后,不仅丽水摄影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丽水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摄影文化建设,开始从政府层面主导,把摄影作为丽水重要的文化内容来培育。随着丽水摄影节的日渐成熟,丽水摄影博物馆也孕育而生。
丽水摄影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目前固定陈列内容为:“世界摄影技术发展史”“中国相机生产史”“中国摄影艺术史”“丽水摄影文化”几大板块,收藏了摄影图书、文献史料、老相机、老照片、国内外摄影名家及丽水本土摄影家摄影作品等藏品2万多件。其中,史料收藏重点是国产老相机和中国摄影文献,及丽水本土影像史,艺术收藏则关注当代影像发展和社会历史记录中有突出表现的国内艺术家。
丽水博物馆开馆至今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50余万人次,并结合世界博物馆日、摄影术诞生日等纪念日开展各类线下教育、文化服务活动,把摄影送进校园,送到社区。丽水摄影博物馆主办的《丽水摄影》杂志,面向全国免费发行,成为展示丽水摄影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传递摄影资讯、传播摄影理念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丽水摄影博物馆还开通建设了电子博物馆和摄影资讯平台,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引导大众对摄影的认知和了解。
除了发挥博物馆自身的收藏研究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之外,丽水摄影博物馆还立足本土摄影文化发展要求,全面、深入、积极地推动丽水摄影国际化发展。
2010年,丽水摄影博物馆主办了首届“中国国际数码摄影艺术展览”,如今已举办8届,参赛作品来自五大洲的46个国家和地区。该展览旨在搭建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平台,促进摄影师间相互交流、建立友谊,展示世界当代优秀摄影作品,挖掘新锐摄影师,总结摄影发展规律,研讨摄影发展方向。
2011年,“国际摄影展廊联盟”成立。该联盟由丽水博物馆发起,来自19个国家的22家成员单位共同缔结成立。这是世界各国摄影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机构的一次跨区域国际性协作,为东西方摄影的横向交流、各成员国之间的文化沟通,提供了一个友好、发展、多元交流与促进的平台。
这些国际性展赛和会议活动,为广大摄影群体和专业机构提供了很好的传播交流平台,加强并提升了丽水摄影的学术建设。
2021年,第八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上榜作品—李舸《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是丽水摄影博物馆自2013年开始,向全国发起的一项品牌活动,旨在针对上一年度国内涌现的优秀专题摄影作品进行公推和综合审议,最后评出本年度上榜作品。主办方希望通过常年举办这样的活动,为中国摄影的发展树立一个风向标,共同推动中国摄影的发展进步。
主办方在全国摄影理论批评界、创作界、媒体、专业院校、出版机构、策展机构等范围内,联络并确定了一个由62人组成的推荐委员会,针对上一年度国内涌现的优秀摄影作品进行公推。每位推荐人将自己认可的作品以推荐表的形式提交给主办方,主办方对所有推荐人提交的作品进行票数统计,获得票数前十名的推荐作品即为预上榜作品。同时,通过全体推荐委员的投票,在62名推荐委员中还产生了5名终审委员,组成终审委员会。公示结束后,终审委员会负责对预上榜作品进行终审,最终确定十件上榜作品。
自2013年开始,“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连续举办了8届。年度排行榜的公信力如何?影响力又如何呢?其实不妨看看这几年曾经上榜的作品及其创作者就知道了。
2013·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上榜作品《新桂林山水》,获第24届全国摄影作品展“记录类”银质奖;
2014·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上榜作品《瘢痕》,入选TOP20·201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2015·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上榜作品《关于故乡》,作者张晓获哈佛大学罗伯特·加纳德摄影基金,首届“金熊猫杰出摄影艺术家”;
2017·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上榜作品《沉陷区》,作者李欣拯连续两届荣获“映·纪实影像奖”。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无论是上榜作品,还是作品的创作者,他们都在摄影界、艺术圈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的含金量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它为发掘新人新作,鼓励艺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第八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上榜作品(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
陈露《村里阿露》
李舸《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李政德《图层》
徐昕《大都会》
张巍《人偶档案》
冯昱《人人女也的故事》
李舜《二手卧游》
钱儒雅《你收集的是一部分的自己》
钟黎明《盒子》
周平浪《胡焕庸线》
2011年,彼时丽水摄影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虽然在展览的数量上不断有新的突破,但总体感觉整个展览内容有点散乱,各自为战,没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在第五届丽水摄影节上,组委会要求策展人以“幸福瞬间”为主题,为摄影节策展,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展览的统一性,又为今后持续举办摄影节打下了基础。主题是摄影活动的灵魂,从第五届摄影节开始,丽水从最初的“重节庆”,开始向“重理论”“重学术”方向进发。其实,纵观10年来,每一届摄影节主题的变化,也是丽水面对时代的变化,在影像创作、影像艺术层面上的新观点、新思考和新实践。
2013年,第六届丽水摄影节举办之时,“女性”已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丽水摄影节站在了一个全球化的视野高度,以“女性”作为主题,借助全世界摄影人的影像作品,呼吁全社会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关注女性的发展问题。这样的主题选择,不仅仅增进了整个摄影节的人文内涵和学术性,更是以实际行动,鼓励大家通过摄影来履行社会责任,用照相机参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建设。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摄影不再局限于艺术创作和职业摄影,已成为大众最普遍的生活方式之一,生产和传播影像成为大众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可以通过影像来探讨这个社会。2015年,第七届丽水摄影节将主题设为“作为生活的摄影”,试图以全球化的视野和高度,以精致多元的展呈方式和观看方式,阐释、反思、研究、展现、讨论个人与社会、生活与摄影所面临,所纠缠的诸多问题。正如韩国策展人宋修庭(Sujong Song)在《日常地图》(2015年丽水摄影节评委会特别荣誉奖)的展览前言中说到:“数码时代里相机主导着每天的生活。平均每天有20亿的照片被上传到脸书上。2014年,世界上有超过2亿的监控摄影头。从智能手机到卫星,摄影无时无刻不在追踪我们。生活中的无数照片的关系;每个人也都可以变成照片里的主题,而实际上并没有站在相机面前。今天,照片以光的形式穿过虚拟空间,而不是被印在纸上。结果,照片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拍摄照片。”丽水摄影节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敏锐地抓住时代热点,很大的原因在于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人文性”,关注当下,关心生活本身,对现实发言。
2017年,第八届丽水摄影节再一次抓住了准确描述当时摄影状态的关键词,推出“超媒体时代的影像”作为主题。人类图像艺术的历史,经历了媒体时代(以实物媒介的静态呈现为代表)—多媒体时代(以融合声音、图像的动态呈现为代表)—跨媒体时代(以打破传统媒介间的屏障为代表)—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传播为代表),而今正在步入跨学科、跨领域和高科技时代。丽水摄影节以“超媒体时代的影像”为主题正是一次具有极具先锋性的探索,试图解答“新时代的影像艺术是什幺样子”。在主题展览板块的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影像来反映当代社会和历史记忆的纪实作品,采用的创作手段已不限于直接拍摄,运用了VR、视频、装置、投影等各类技术手段,挪用现成照片、操纵现实场景,借助特定的组合及各种元素的辅助,彰显主题的复杂性,激发观众的感官,更有效地将观众引入所构造的图像世界,这样已经可以看到了新时代影像艺术的雏形。
2019年,是世界摄影术发明180周年,也是丽水被命名为第一个“中国摄影之乡”20周年,丽水摄影节成功举办15周年。选择“丽水再出发”作为2019丽水摄影节的主题,彰显着丽水对摄影的一种态度,也是丽水摄影发展的一种态势。在摄影节上,姜纬策划的《从丽水出发》直接应和了主题,张巍、储楚、陈荣辉、李舜、黄晓亮、李林、黄京、朱锋、唐咸英,9位在过往几届丽水摄影节上崭露头角,而今已在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摄影师、艺术家,携新作重回丽水,对于策展人本人而言,十年前,在丽水获得过“全国十大策展人”,十年后,再到丽水策展,也是一种再出发。长久以来,从丽水摄影节出发的摄影师、艺术家难以计数。对非常多年轻的摄影师、艺术家们而言,丽水摄影节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是他们艺术道路上一个很重要的站点。其实,对于丽水摄影节,在经历了15年的发展之后,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再出发”是丽水面对未来的宣言。
2021年,丽水摄影节迎来了自己的第十次盛会,但同样也迎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新冠疫情对正常生活的影响后,“秀山丽水美好生活”,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期盼。看起来,似乎2021年摄影节的主题不如前几届的更学术、更高端,但在当下,这样简单、直白的主题,更能够吸引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摄影人重新聚集在一起,在大家达成共识的影像艺术层面,就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积极有效的交流和探讨。也进一步彰显了丽水摄影节在国际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上,已形成了独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不难看出,丽水摄影节在追求学术性的道路上,更展现了自己的包容性,这也是其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2015年11月8日,萨尔加多主题讲座。程昌福 摄
丽水创立摄影节伊始,“国际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004—2013年,10年时间里,6届摄影节全称为“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从2005年第二届摄影节开始,与摄影节同期在丽水举行的还有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当时,丽水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达成了“十年五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的合作,这为丽水摄影节的第一个10年的国际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4年,举办国内尚属首次的中国国际艺术摄影高端论坛,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36位摄影界权威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论坛;2009年,美国亚特兰大摄影节、意大利嘎啦飞亚摄影节、巴西摄影节、英国如巴摄影节等22个国际知名摄影节和国际着名机构负责人,34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名国外摄影家来到丽水。摄影节期间,“中国专家与外国摄影师见面会”“外国专家和中国摄影师见面会”两项活动,为中外摄影师共同对话搭建了面对面的交流平台;2011年,举办国际摄影博物馆联盟展览、国际着名机构摄影展、国际着名摄影家邀请展。
2015年,摄影节发展到第二个10年时,改名为“丽水摄影节”,表面上是去掉了“国际”二字,但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是丽水摄影节已经将“国际性”完全内化的表现。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后,丽水摄影节明白了,“国际性”并不只是邀请外国摄影师来丽水办展览,参加各种摄影活动,而是要在世界摄影舞台上发出来自丽水的声音,“国际性”的内核应该是国际间的平等交流,是精神层面的对等待遇。真正的“国际性”不是靠口号来实现的,没必要也没需要,再在字面上去强调。所以,丽水摄影节的改名实际上是将中外摄影交流放在了一个更加平等的平台上,彰显了“国际性”,展示了丽水摄影节的文化自信。
在不断引入高质量的海外摄影展,举办国际研讨会与海外策展人、艺术家、艺术机构共同探讨摄影的发展的同时,丽水摄影人积极走出国门,组织国内摄影作品到海外参加各类影像交流活动。
2006年,丽水摄影家群体组织“中国荷花”主题赴法国展出;2011年2月,由刘树勇策展的苏健、叶高兴、郑忠民、沈建华、王培权、潘世国六人影像联展《土地·岁月·人民》专题展在美国加州开展,并在美国COO画廊、波特兰摄影节展览。同年4月,王培权应邀担任美国波特兰摄影节专家见面会专家;2015年,丽水摄影节选送优秀摄影作品赴意大利奥尔维耶托摄影节展出。
2021年,丽水出台国际摄影名城建设十年规划,其中提出打造“国际摄影艺术交流高地、国际生态摄影创作高地”的建设目标,丽水摄影节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
2021年,丽水国际古典工艺影像中心成立,与巴黎古典工艺(铂金)影像中心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家古典工艺影像中心,今后将定期开展国际艺术家驻地创作、古典工艺作品展览、艺术交流等活动。
2022年开始,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简称FIAP)与丽水市人民政府共同合作,举办世界摄影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会议地点常设丽水。
2022年,丽水将开设“国际摄影丽水榜”,设立“丽水摄影艺术基金”,每两年一届,在全球范围评出三名对世界摄影艺术作出重要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摄影家、艺术家,同时还将对艺术创作领域和摄影相关行业的其他入围者提供艺术创作基金扶持。
引进来,走出去;秉承平等交流原则,增加国际间交流机会;在国际舞台上,持续不断地发出中国摄影人的声音……丽水摄影节的国际影响力日趋增强。
2021年10月,第三季“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之“小巷音乐会”。刘志豪 摄
在地艺术项目并不少见,但丽水摄影节的“七条小巷”可能是国内最具“群众性”,也是最知名的在地艺术项目之一。
“七条小巷”指的是丽水老城区内的桂山路、绅弄、刘祠堂背、文昌路、酱园弄、泰山弄、营房弄。小巷里生活的人以丽水原住民为主,很多人世世代代生活于此,是当下中国新城市老城区现状的一个样本。2017年,摄影节组委会邀请摄影师、策展人傅拥军,以“七条小巷”为展览场地,策划一场与“小巷”有关的展览。策展人放弃了最保险也最传统的展览方式:将国内外那些拍城市,特别是拍小巷、胡同拍得特别好的摄影师请来,把他们的作品放到这些小巷居民的家门口来做展览。而是采取了在地艺术项目的形式,以城市小巷为研究对象进行艺术实践,重点研究关于小巷社区的影像,并探讨影像服务社区的诸多可能性。
2017年,第一季“七条小巷”项目以工作坊的形式,向全国招募了21位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摄影师、艺术家,深入小巷进行田野调查,以静态影像、纪录片、摄影手工书、诗集、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立体展现“小巷故事”,创建了一份既有文献价值,又有情感温度的小巷影像档案。同时,启动“小巷居民影像教育计划”,学员进入社区,指导居民拍摄纪录短片,制作家庭手工书,在家门口布置展览。这些措施及其生成的影像让日渐疏离的小巷生命之间产生了关系,也让创作者与小巷之间建立了关系。
如果说2017年第一季“七条小巷”项目,让摄影师、艺术家们与七条小巷的居民们“从此有了关系”,那幺2019年第二季“七条小巷”项目就让彼此之间“真正有了关系”。
2019年10月1日,参加第二季的23位学员进入小巷居民家里,陪居民一起看阅兵直播,“混吃混喝”,快速拉近了跟他们的关系,也挖掘到了很多故事。基于当天发掘的素材,第二季“七条小巷”项目摄制了《七条小巷》纪录片,小巷居民在摄影节开幕那天到丽水奥斯卡电影院看由自己本色出演的电影,很多小巷居民在默默地流泪。第二季项目招募时,特别关注拥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员。充满拍摄热情、具有较强的影像控制力及有独立思辨能力的摄影师固然重要,但更多具有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学科背景的人参与到此项目中,能够保障参与者的创作基于详细、严谨、深入的小巷田野调查,不再是艺术家个人情绪的宣泄或狭隘的自我观照,而是艺术家与小巷不断产生关系的结果。
2021年,“七条小巷”第三季再度启动,来自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联合清华美院摄影系、北京林业大学的在校本科和研究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艺术家、浙江传媒学院小组6位学员组成了本季“小虎队”和“老虎队”的创作团队。他们再次来到七条小巷,开展了新一轮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影像创作,并在刘祠堂背尽头创建一个真实的美术馆—“七条小巷美术馆”,每一个房间分别装着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23位队员和小巷居民的作品。旧时刘祠堂背之于丽水,如同长安街之于北京。这曾是一条进出丽水城的要道,人气旺盛,等修了新路,日渐清冷,如今,刘祠堂背又迎来了改建,第三季“七条小巷”怀着送别老友的心情,用“七条小巷美术馆”敬它过往的故事,也祝它迎来新生。
三季项目下来,加强了联系的不只是摄影师、艺术家和小巷居民,小巷居民彼此之间也更加亲密,摄影与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推动了丽水本土摄影发展和社会群众粘合度。2019年,时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对“七条小巷”项目给出了积极的评价:“搭建起了一个摄影爱好者与市民之间的沟通路径,拍出了更多市民百姓喜欢的影像,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通过摄影艺术,展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摄影节工作人员正在布展中
作为一项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的摄影节,“如何持续”比“如何开始”更难。丽水摄影节一开始就为“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化操作。
2021年,第十届丽水摄影节的各个展览分布在8个不同区域。其实仔细欣赏这些展览,不难看出在大大小小,数目繁多的展览中,丽水摄影节对于展览区域有着相对明确的划分标准:《FORMAT摄影节:非/自然》《Photolucida摄影节:人与自然》在美术馆;《国际古典影像艺术邀请展》《希望工程纪实摄影作品典藏展》在博物馆;万象摄影坊(油泵厂展区)聚集了大量画廊、机构和策展人;瓯江文苑作为占地面积最大的展览空间,给艺术家、策展人、摄影师更好地展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空间。除了对于展览的区域进行划分,丽水摄影节还对展览有着自己的准入政策。在面向全球的作品征集截稿后,摄影节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对所有投稿作品进行统一评选,确定最终参展作品。2021年展出的887个展览,就是从6013个报名展览中挑选出来的。不仅是对展览内容有要求,丽水摄影节还对参展作品的数量和制作,展陈的设计都提出了要求,力求在符合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保持丽水摄影节各个展览在视觉规范上一致性。这是一个细节,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细节,彰显了丽水摄影节的专业性,也让更多人认可了丽水摄影节的专业性。
在丽水摄影节,这样的标准,这样的细节有很多:组委会与学术委员会、评委会相互独立,保障丽水摄影节若干奖项评选的学术性、权威性;让懂摄影、从事摄影的人加入到摄影节的筹备组织工作中,让摄影节各项工作能够更有针对性、更贴近摄影人的需求;组织发动志愿者,为摄影节服务,让每一个来丽水的观众都能得到关照……
回望过去的17年,丽水摄影节就是不断提升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完善“丽水标准”,一步一步将自己打造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摄影文化活动。
结语:17年过去了,丽水摄影节在创作推陈出新、国际学术研讨、摄影师发掘、艺术收藏、文旅协同发展等摄影全产业链上,都做了大量的实践,为中国摄影的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我们提炼了有关于丽水摄影节的10个关键词,回顾了近20年来丽水摄影的发展历程,见微知着,为丽水,为中国摄影的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充满摄影热情的丽水人 傅为新 摄
2009年,丽水首次提出打造国际摄影名城目标,从那时起,摄影就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成为了这座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2011年,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中,丽水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要把打造国际摄影名城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不断提升丽水摄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总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丽水摄影发展的基本经验上,《丽水市摄影发展规划(2011-2020)》发布,进一步确立了摄影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摄影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策略,明确了摄影事业与产业的双重属性和地位。这个全国首个摄影专项规划在内容上,进一步优化摄影发展的要素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近期和中远期建设的优先工程与重点项目,旨在通过规划指导和规范、促进、扶持摄影发展,促进人才聚集、作品聚集、会展聚集和产业聚集,从而带动丽水市公共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这种政府体制机制全力保障正是“丽水模式”的核心所在,纵观历年历届摄影节,政府在经费、场地、工作团队、后勤服务、防疫、安全、环境各个层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
在过去的十年中,《丽水市摄影发展规划(2011-2020)》中各项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得以实现,在城市品牌宣传、产业发展促进、居民生活提升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摄影成为丽水市高质量绿色发展重要引擎。
丽水还举办了一批形式多样的摄影主题品牌活动。2005年,丽水举办“瓯江行”全国摄影大展,如今已经持续了15年。丽水境内的缙云仙都、松阳古村落等,都因摄影作品的传播,开始闻名遐迩,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摄影还通过为乡村休闲园区、特色小镇等创作网红美图,为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提供图片素材,为绿色农产品提供精美商业拍摄等,助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引领着丽水人民增收致富。
在此过程中,丽水还引育了一批摄影相关企业。2014年,丽水摄影文化产业园开业。产业园位于天宁工业区的丽水工业设计基地,由废旧厂房改建而成,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总面积5000平方米,共分摄影器材交易大卖场、丽水摄影培训专修学校、摄影交流服务中心、摄影机构名家工作室和商业个性工作室5个功能区块,入驻商家30多家,品牌60多个,从业人员近200余人。截至2020年底,丽水共有摄影相关企业超过1000家。
丽水摄影节的包容性和产业兼顾性,使其成为人人都想参与的摄影节、一个融合文化交流、产业发展、国际交往的大平台,为丽水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021年,《丽水国际摄影名城发展规划(2021-2030年)》正式发布,这是继2011年丽水出台全国首个摄影专项规划《丽水市摄影发展规划(2011-2020)》后,丽水市针对国际摄影名城建设发展战略制定的新一轮十年规划。
《丽水国际摄影名城发展规划(2021-2030年)》(下文简称《规划》)提出,丽水将充分利用长年积累的摄影文化基础、环境资源优势和影像产业发展机遇,打造本土与国际交相辉映、艺术与产业完美融合、要素与机制保障有力的国际摄影名城,使丽水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摄影城市的标杆。
《规划》设定近期目标(2021年-2025年)为高质量建成丽水国际摄影名城核心区,基本构建全域联动发展格局,形成与摄影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环境。远期目标(2026年-2030年)为高质量建成丽水国际摄影名城,摄影在提升城市品牌、赋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提高群众幸福感等方面作用更加突出,摄影产业成为丽水的支柱型产业,形成摄影名城发展的丽水经验。
在空间布局方面,丽水市将以莲都区为核心区,高水平建设“一心八园多点”摄影产业及创作基地,构建全域摄影空间,营造摄影名城文化氛围,集聚摄影发展优质资源,打造摄影产业发展的驱动核、摄影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国际摄影名城主会客厅。《规划》中包括高标准建设丽水国际数码影像中心、做强摄影产业“八大园区”、全域打造摄影创作基地。
另一方面,丽水市将结合“一带三区”市域空间重构以及瓯江山水诗路建设,立足各县市特色文化,构建以瓯江为纽带,以景区(点)、景区村等为基地的全域摄影发展空间,包括了打造瓯江山水风情带、提升建设100个左右摄影创作基地和艺术驻创基地。
《规划》明确未来10年的重点任务是打造“国际摄影艺术交流高地、国际生态摄影创作高地、摄影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摄影优质要素集聚高地”四个高地:
——打造国际摄影艺术交流高地,将提升丽水摄影“一节一会”国际影响力,提升丽水摄影“一奖一榜一指数一标准”国际公信力,建设完善丽水摄影展陈体系,创办丽水国际摄影高端论坛,组建国际摄影艺术研究中心,成立国际摄影传统古典工艺制作中心,促进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合作。
——打造国际生态摄影创作高地,将加强生态摄影创作资源保护、深入开展自然生态摄影主题创作、深入开展文化主题摄影创作、优化建设生态摄影创作基地网络。
——打造摄影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将培育壮大影像数字产业,积极发展摄影器材研发制造及销售产业,提升发展商业影像产业,大力扶持摄影教育培训产业,创新推进摄影与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推进摄影与丽水“山”系产品融合,创新推进摄影助力乡村振兴,培育壮大摄影产业市场主体,加大摄影产业招大引强。
——打造摄影优质要素集聚高地,将引进汇聚摄影高端人才,培育壮大摄影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全民摄影及赏析能力,多渠道扩大丽水摄影资金支持,着力打造摄影人友好城市,建立丽水摄影文化品牌国际传播体系。
《规划》提出,丽水将以万象山区块为核心,打造丽水国际数码影像中心,建设影像数字中心和中国影像典藏档案馆,结合影像数字中心建设,搭建摄影管理平台、政府影像资源共享平台、VCG(视觉中国)专区、行业垂直图库,促进影像资源数字化、产业化;谋划打造国家级图片备份中心,提供专业图片存储服务;谋划建设图像版权交易服务中心,创新图像版权交易模式,实现版权价值最大化;瞄准计算摄影、软件图片等影像数字产业发展前沿,积极吸引摄影产业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入驻,打造影像硅谷,成为丽水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影像数字产业企业合作。建立影像交流线上社区,提供线上展示、摄影交流、线上培训、采风组团等服务。
丽水国际数码影像中心概念方案效果图
纵观17年来,丽水摄影节走过的发展之路,无论是对摄影节活动的策划、展览内容的选择,还是摄影基础设施的建设、摄影培训的组织,以及国际化运营、相关企业的引入等举措。这都是在打造一个完整的、健全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以“摄影”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
10届摄影节的举办,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产业生态几个维度的需求,都在逐渐形成并加强。
“生产维”:丽水拥有中国摄协会员248人,省级摄协会员649人,市级摄协会员1513人,基层摄影组织27个,这是摄影创作,产生摄影作品的生力军。本土摄影人群体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展览和培训讲座中不断成长,滋养了当地的摄影文化土壤。
“科技维”:丽水摄影家在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徐肖冰杯”纪实摄影展、“伯奇杯”创意摄影展等各类权威展赛评选中屡创佳绩,荣获重要奖项500多个,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在专业刊物发表,每年都有一定数量图书专着出版。
“服务维”:目前,丽水共有摄影相关企业超过1000家,涵盖了摄影全产业链。
“劳动维”:多年举办摄影节,培养了大量既懂摄影,又懂活动的专业人才;建立起了成熟的摄影志愿者队伍。
“相关的基础设施”:丽水摄影博物馆已成为丽水摄影发展的主平台;万象摄影坊等一批摄影主题文化产业园区以及市美术馆、艾莱依叁拾伍艺舍、瓯江文苑等一批固定展馆逐步成型;国际数码影像中心也已启动建设。
“公共维”:《丽水市摄影发展规划(2011-2020)》《丽水国际摄影名城发展规划(2021-2030年)》的发布,是地方政府提供的相关支持政策;摄影节期间,市区公交免费;热心市民拾金不昧,会将捡到的器材送回相关场所,有些出租车司机,在得知乘客是来参加摄影节的,自愿免费拉着乘客游览丽水……摄影已经成为丽水老百姓心中特别的存在。
生态圈的形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尤其是在遇到外部环境的突发变化时,依靠自身生态圈的正常运转,能够产生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丽水摄影节的成功,正是基于“丽水摄影生态圈”的日渐成熟。同时,丽水摄影节的举办,也进一步促进了“丽水摄影生态圈”的发展,为丽水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催化剂。
结语:地方政府的全力投入,人民群众的热爱与支持,资本和企业的持续加入,摄影产业在丽水得到了发展。同样,摄影作为丽水的一张名片,也为丽水吸引了更多的关注,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资金,这便是“丽水”与“摄影”的共生,是丽水模式的核心所在。
(责任编辑:刘校举)
丽水美景 姜晓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