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领衔下的南亚地区形势特点
杜小林
2015年,南亚地区形势稳中有乱,大国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小国动荡加剧、经济不振。印度外交活跃,地缘政治因素对南亚影响上升。地区安全旧患未除,又添新忧。中国和南亚国家合作续有进展,机遇挑战同步增加。
印度经济重新提速
但莫迪改革遭遇阻力
莫迪政府执政地位稳固,将发展作为施政第一要务,为改革拟定“路线图”,在吸引外资、放松管制、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启动金融和国有银行改革,撤销计划委员会。加之国际油价下跌、通胀压力减小等有利因素,印度经济形势总体好转,重新进入高增长通道。2014/15财年经济增速为7.4%,2015年前三季度分别达7.5%、7%和7.4%,其中第三季度赶超中国同期的6.9%,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2015年上半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3%达166亿美元。预计印度2015/16财年经济增速将达7.5%,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行普遍看好其增长前景,热捧其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莫迪政府利用在中央和人民院的强势,继续大力推进各种有利于改革的法案,通过了有关煤炭、采矿和保险业等法案,但在推进修订更重要的《商品与服务税法》、《征地法》、《劳工法》三个法案时却遭遇阻力。上述法案涉及中央和地方利益分配、征地及其补偿、就业与劳工权益等敏感问题,牵扯多方利益,是结构性难题,其修订不仅遭到反对党和地方政府阻挠,也受到印度人民党所属工会反对,甚至引发全国性抗议,不得不被搁浅。
莫迪及印度人民党在地方选举中也遭败绩。印度人民党对首都德里和人口第三大邦比哈尔邦的邦选高度重视,全力投入,势在必得,莫迪亦沿袭以往做法,积极站台助选,但最终却以较大差距败给地方实力派政党。印度人民党意欲掌握更多地方政权的企图落空,其执政邦总数仍不过全国的三分之一。评论认为这标志着莫迪政府“蜜月期”的结束。反对党国大党初步止住下滑颓势,开始着手解决领导人换代问题,拉胡尔·甘地经受更多锻炼和考验,准备接班势头明显。左翼政党印共(马)和印共分别召开党代会,决定增强政治上的独立性。2016年印度有更多重要邦的选举,各政党将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
印度周边国家
政治经济形势表现不一
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政府和孟加拉国人民联盟政府控局能力进一步增强,两国经济发展势头向好。
巴基斯坦穆盟(谢)同第一反对党人民党在巴参议院席位一升一降,第二反对党正义运动党通过司法和军队渠道推翻政府企图受挫,执政党和谢里夫总理地位较前稳固,但并未借优势谋求更多政治好处,反而向反对党显示安抚姿态,注意笼络军队。正义运动党被迫将斗争方式重新从街头转回到议会,巴政局较前稳定。谢里夫政府加大基建投资、推动公私合营等举措初见成效,巴基斯坦2014/15财年经济增长率达4.2%,为过去六年来最高,民众对政府信心增强。
孟加拉国执政党人民联盟先后赢得2015年4月和12月的地方选举,继续无情打压反对党民族主义党和激进反对派穆斯林大会党,反对党虽发誓斗争到底,但资源和手段日益匮乏,力量和影响进一步下降。哈西娜总理大权在握,一方面抓紧对军警和公务员队伍的掌控,另一方面开始为家族第三代接班铺路。随着政局日趋稳定,孟加拉国经济运转势头良好,投资兴旺,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上马,20l4/15财年增速达7%,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100美元。民测显示哈西娜和人盟政府支持率分别为67%和66%,为近年来新高。
南亚小国政治动荡加剧。尼泊尔主要政党因互不妥协使制宪进程一再拖延,民众不满日盛,“4·25”大地震重大损失及重建重任给大会党、尼共(联)和联合尼共(毛)三大党带来重压,迫其调整立场,最终携手推动新宪法于9月通过。新宪法在划分行政区问题上未能顾及部分少数民族利益,引发受印度支持的马德西人的暴力抗议和印度非正式贸易禁运。10月,尼共(联)等主要政党联合组建新政府,重要职位皆归左翼政党。尼主要政党加强协调给政坛带来积极变化,但新政府面临民族矛盾激化和印度封锁威胁等严峻挑战。
斯里兰卡统一国民党力压自由党再度执政。年初反对派候选人、自由党原总书记西里塞纳击败自由党候选人拉贾帕克萨出任总统,在野11年的统一国民党领袖拉尼尔担任总理。统一国民党后又赢得8月议会选举。自由党尽管加入了联合政府,但由于分为拉贾帕克萨和西里塞纳两派,力量遭削弱。
马尔代夫当局加大力度打压反对党,将前总统、民主党领袖纳希德判刑,欲终止其政治生命,民主党强烈反对。马尔代夫下半年发生副总统涉嫌袭击总统游艇案、政府实施紧急状态、民众大规模抗议等一系列事件,政局仍较脆弱。
小国经济困难增多。尼泊尔支柱产业旅游业受“4·25”地震重挫,政府收入剧降,印度禁运使油气乃至日用品短缺,民众生活面临诸多不便。斯里兰卡新政府上台后重审或叫停外资项目,影响到外资的后续跟进,导致项目实施中断、资金链断裂、还债问题突出等,经济从原来7%—8%的高增长率下滑2个多百分点。马尔代夫经济因政局动荡下行压力加大。南亚各国经济一体化水平本就不高,2015年也没有大的进展,相互支持度低,小国难以从大国的高增长中受益,这同重视一体化的东南亚乃至非洲地区形成明显反差。
印度外交姿态活跃
且影响力不断提升
莫迪政府着力实施“邻国优先”外交政策。印度同孟加拉国解决僵持四十余年的边境问题,两国关系全面提升。莫迪2015年底出乎意料地对巴基斯坦进行突访,显示其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做法,但印巴关系并无实质性突破。印度积极参与尼泊尔抗震救灾并提供大笔援助:同时又对尼进行贸易封锁,干预其政局走向,在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也是打一派拉一派。莫迪还访问印度洋岛国塞舌尔和毛里求斯,加强与其安全合作,称印度为印度洋“最后的安全提供者”。
印度频繁与世界大国互动,积极参与多边活动,国际能见度明显提升。莫迪2015年不仅同美、日领导人实现互访,还访问了中、俄、英、法、德等几乎所有大国,参加了联合国大会、全球气候变化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上合组织峰会、东盟峰会以及阿富汗事务会议等所有重要多边机制和论坛,继续努力谋求入常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印度还举办了第三届印非峰会,邀请40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出席,允诺未来五年向非洲提供100亿美元低息贷款。莫迪外交不忘为经济服务,出访各国过程中签署若干双边经济合作协议。
大国日益重视发展与印度的关系,与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上升不无关系,但同时也表明印度外交本身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奥巴马总统任内第二次访印,美议员明确表示印度是美亚太战略中抗衡中国的重要伙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印,加强与印安全合作,出口核电技术,提供巨额贷款助印修建高铁,对冲中国影响的意图明显。在美、日、法、英等国谋求同印加强安全合作的同时,俄罗斯与印度在能源和防务合作方面签署大单,继续帮助印建造数座核电机组,提供S400导弹和潜艇等先进武器。
地区安全形势
新患未除又添新忧
巴基斯坦和印度国内安全形势不同程度改善。巴基斯坦2014年底军人子弟学校被恐怖分子打死140多人后举国震惊,政府和军方反恐问题立场更趋协调统一,加大力度清剿部落地区和信德省恐怖分子,消灭数百名“巴塔”和“基地”组织成员。2015年巴基斯坦受恐袭死亡人数同比下降近40%。印度国内反政府武装袭击活动下降明显,政府同纳加族一个反政府组织签署和平协议,东北部各邦安全形势好转迹象明显。印巴两国政府同意重启对话机制,但边界数度爆发小范围摩擦,尤其是2016年年初边界附近的印空军基地遭到恐袭后,印方怀疑与巴极端组织有染,给两国边界安全平添变数。莫迪和谢里夫希望改善印巴关系为各自经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但两国政府都声称对方仍在支持彼此的分离和极端势力,印巴关系改善尚需时日。
阿富汗和谈进程前景不明,“伊斯兰国”势力扩张让人担忧。美国基于阿富汗民族构成复杂和安全局势不清的现状,认可2014年大选产生的双头构架政体,同意延缓撤军步伐,调整对阿富汗塔利班(阿塔)态度,表示美在阿反恐主要目标是“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并不包括阿塔。这改善了阿政府与阿塔的和谈气氛,和谈一度取得进展。但随着7月阿塔最高领导人奥马尔死亡,形势发生逆转。阿塔新任领导人曼苏尔以强硬对强硬,同政府军交手屡占上风,甚至攻陷北部重镇昆都士和塔哈尔,屡次袭击首都喀布尔,政府军维护安全能力再受诟病。阿塔内部分裂情况加剧,和谈前景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联合国报告显示,“伊斯兰国”在阿渗透步伐加快,波及阿25个省份,10%阿塔分子宣誓向其效忠。该组织成员不仅袭击军警和平民,还为争夺地盘和毒品生意同阿塔开战,阿政府认为其已对阿构成严重威胁。“伊斯兰国”势力还流窜到印、巴、孟等国,在当地不断发出恐袭威胁,使地区安全形势更趋复杂。
中国南亚合作面临的
机遇和挑战同步增加
中国在南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积极进展。习近平主席2015年4月访问巴基斯坦,双方商定加快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步伐,包括瓜达尔港在内的多个项目获得实质性推进。巴绝大多数民众支持和看好中巴经济走廊,并形成“一廊多通道”的共识,以便巴不同地区都能从走廊项目中受益。
中印高层交往密切,务实合作、人文交流不断深化。赴印投资中企数量明显增加。印度内阁6月批准加入亚投行,印成为亚投行第二大股东。中国为印公民赴西藏朝圣开通更为便捷路线,印为中国游客访印颁发电子签证。孟加拉国积极支持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希望更多中企赴孟投资,继续保持高水平军事贸易合作,从华购买两艘新兴护卫舰正式列装孟海军。随着南亚各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在该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开发和大项目合作机会增多。
中国同南亚国家合作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负面影响。印度不愿看到中国借“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在南亚地区影响,对“一带一路”倡议至今未表态支持,对中国密切同南亚其他国家关系不时流露疑议。日本为扩大自身影响,在该地区同中国展开高铁、港口、能源等项目竞争。中国同有关国家合作还受其政局变化影响,如斯里兰卡政府换届后,对中斯大项目重新审查和中止,给合作带来额外成本和消耗。
(责任编辑: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