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英雄与最佳配角

    钟志强

    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是经罗贯中同名小说改编的历史剧,共84集。这部大型电视剧不仅将历史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还塑造出了许多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比如鲍国安扮演的曹操、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陆树铭饰演的关羽等。其中,鲍国安还凭借其塑造的曹操形象荣获第15届飞天、第13届金鹰男主角奖。唐国强也因“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出色表现获得了飞天奖和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的提名。虽然这部《三国演义》本身是反映历史题材,但歌颂英雄也是其表现宗旨之一。据说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孙权、周瑜7个角色在本部电视剧中最为重要。或许因袁绍不在其中,笔者看完电视剧第一部的群雄逐鹿后,深感袁绍角色在电视剧中很好地诠释了最佳配角。

    一、 前期的袁绍形象——尚能针锋相对的对手

    电视剧伊始,尚能依据历史上袁绍的地位,让他有充足的戏份在与十常侍、董卓的朝廷政争中跟曹操一较高下。当袁绍和曹操同为大将军何进下属时,袁绍在那个时代人眼中的重要性并不在曹操之下。如“第二集十常侍乱政”中在如何消灭十常侍势力的问题上,何进采纳了袁绍招外兵进京胁迫何太皇“尽诛阉党”的方法。这时曹操则认为仅收捕张让等首犯而不必杀尽,提出“一狱吏足矣”的解决方法。指出杀尽宦官难以实现,反而容易走漏风声——董卓带兵进京后乱政,残杀少帝母子及诸多公卿也验证了曹操的远见卓识。何进不但没有采用曹操的方法,反而笑话他是宦官之后。虽然《三国演义》这样的演绎自然有突出曹操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形象的目的。但从何进采纳袁绍而嘲笑曹操来看,袁绍确实有人物出场伊始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之感。况且在“第3集董卓霸京师”董卓提出废少帝而立献帝时,众人噤若寒蝉之际,袁绍明确反对,并厉声曰:“当今朝廷初定,招尔等入京,以为辅佐天子,安定庶民而你却几次三番妄议废嫡长而立庶岂不是蓄意谋反吗?”紧接着面斥董卓,指出:“天下事在皇帝,在诸位忠臣,而你只不过是篡逆之辈!又待怎样?”。面对董卓拔剑威吓,袁绍竟敢当面回道:“我这(宝剑)也未尝不利!”最后横刀作揖而出。可以说袁绍为了维护自己和老上司所立的汉少帝,可谓搭上了身家性命。这样一个有英雄气概的忠臣形象无疑是精彩夺目且先声夺人。

    即便袁绍在电视剧伊始明线上重要性超过曹操,在暗线方面电视剧的编排实际上却是为了突出曹操的英雄形象。怎么说呢?一方面,剧情伊始对袁绍的表现除了符合当世的历史情境外,主要目的还是衬托曹操的形象。可以这样看,何进采纳袁绍的意见引外兵入洛阳导致了少帝被废(后被杀)和董卓乱政,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从这个结果看恰恰反映出袁绍的才能平庸——反衬何进当时未能听从曹操的意见,造成失误。另一方面,关于袁绍在朝堂之上公然反对董卓废少帝,甚至敢拔剑和董卓对峙的剧情,我们认为这其实也是为了以袁绍急躁冒进的形象衬托曹操更加沉稳冷静的性格。袁绍与董卓对峙的表现不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作风,其冒失到有点失真。因为如果袁绍真敢表现得如此胆大强悍,他肯定不能成为关东十八路反抗董卓势力的盟主——他无法活到那时候。电视剧所本可能是《献帝春秋》的有关记载,裴松之曾对此提出过批评:

    卓欲废帝,谓绍曰:“皇帝冲闇,非万乘之主。陈留王犹胜,今欲立之。人有少智,大或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卿不见灵帝乎?念此令人愤毒!“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来久。今帝虽幼冲,未有不善宣闻天下,公欲废适立庶,恐觽不从公议也。“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臣松之以为绍于时与卓未构嫌隙,故卓与之谘谋。若但以言议不同,便骂为竖子,而有推刃之心,及绍复答,屈疆为甚,卓又安能容忍而不加害乎?且如绍此言,进非亮正,退违诡逊,而显其竞爽之旨,以触哮阚之锋,有志功业者,理岂然哉!此语,妄之甚矣。[1]

    通过对比可以得知,电视剧中的袁绍和董卓的对话比《献帝春秋》还要更加激进,更锋芒毕露,其明显不符合逻辑和历史情境。若如此,董卓不加害就已仁慈,怎么可能会给一个明显与自己为死敌者渤海太守的职位呢?而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的记载其实是这样:

    因集议废立,百僚大会,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莫敢对。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案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坐者震动。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徳,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罢坐。明日复集群僚于崇徳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乃立陈留王,是为献帝。(《后汉书·董卓列传》)[2]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三国志·董卓二袁刘传》)[3]

    卓案剑吆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绍诡对曰:“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后汉书·袁绍传》)[4]

    可见,情节应该是袁绍面对董卓“废少帝”的意见,迫于淫威伪许之,至少没有当面顶撞董卓,诡对而出。至于那句“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应该是他听别人转述董卓说(若不答应废除少帝)就杀光皇室后愤愤不平,对他人所言。因此,《三国演义》主要是想表现袁绍的鲁莽,以反托出曹操的处变不驚。

    另一方面,电视剧《三国演义》也不忘刻画主角曹操在除宦官和除董卓事件的立场。面对召董卓等进京杀宦官,曹操明确反对,结果也如曹操所言,袁绍等引狼入室,语见上文。而对董卓的擅权,曹操同样不满,但他不是直接与董卓发生冲突,而是借献七星宝刀的名义,暗杀董卓。这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遇强敌不硬碰而是避强、智取等品质,其表现了曹操冷静智取而不是逞匹夫之勇的形象。有一点需说明的是,谏阻何进召董卓等入京的其实是陈琳,这在《后汉书·窦何列传》等史书上有明文记载。《三国演义》把功劳算在曹操头上,自然是为了突出他才智过人的英雄形象。

    二、 中后期的袁绍形象——缺点暴露无遗的“绿叶”

    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袁绍中期(为十八路诸侯盟主)的形象比起前期而言缺点更加暴露,烘托曹操正面形象的意图愈加明显。作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面对华雄、吕布连斩联军先锋的情况之下,袁绍只是重复一句:“可惜我的上将颜良文丑未到,若有一人在此,何惧他华雄”。当关羽提出愿出帐斩华雄之时,袁绍竟然和其弟袁术一样,纠结关羽马弓手的身份曰:“以一马弓手出帐必为华雄耻笑”。反观曹操,却借此机会树立了爱才若渴的形象。他先是全力支持关羽出战华雄,并在关羽出战前献上一杯热腾腾的浊酒。在关羽胜利归阵后举杯曰:“此酒尚温,请!”用人重视真才实学、求贤若渴的曹操形象和重视出身职位的袁氏兄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袁绍和曹操都是初见刘备,曹操钦佩刘备是其在讨伐黄巾军的战功,而袁绍给刘备赐座是刘备为汉室宗亲。南辕北辙的待人处事似乎已经预示了官渡大战的胜负。曹操的形象因此越发可亲,同时袁绍的形象也更加黯淡了。不过其实这与袁绍历史上待人宽厚不问贵贱的真实形象存在反差。《后汉书·袁绍刘表传》曰:

    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5]

    官渡大战以后,可称为袁绍形象的后期。此时袁绍的戏集中于与曹操在戎马、帷幄间对阵的表现。因官渡之战是曹操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峰,也就是刻画其智勇形象的最佳时机。这时候袁绍政治上冒失激进,军事上优柔寡断,对待人才外宽内忌等缺点来了个总爆发。这些缺点在前中期对袁绍来说若还只是些小毛病的话,后期都成了致命的心腹大患。

    政治上,袁绍不采纳沮授、田丰以骚扰、消耗对付曹操的持重战略,选择毕其功于一役的激进军事斗争。军事战术上因优柔寡断多次贻误战机。如得知曹操火烧乌巢军粮之时,没有听从调精兵强将去救援,而是派张郃、高览率领精兵去袭击曹操的大本营。电视剧21集官渡之战(上)是这样突出袁绍优柔寡断形象——当郭图认为应乘曹操精兵突袭官渡之机,“围魏救赵”大举进攻曹营时,袁绍曰:“有理。”而当高览反驳时,袁绍又表示首肯。说道:“二人所言(有理)……你们二人(所说都有道理)……唉!”

    对待人才方面,袁绍显得更加昏庸。如沮授听说袁绍派嗜酒如命的淳于琼去把守乌巢的粮草,不顾戴罪之身前去忠言劝谏,结果反被袁绍打入死牢。许攸截获曹操许都缺粮的密信,前去向袁绍献计,偷袭许都,袁绍不仅怀疑,甚至因许攸家人犯法,还怒斥许攸曰:“汝个滥行匹夫,还有脸来给我献计。以后不许进我帐中,左右拉出去。”而失败后赐死田丰也成为了袁绍外宽内忌而失人心的标志事件。所有这些待人的失误反衬出曹操的唯才是举。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曾记载,曹操得知老友许攸来奔时“大喜,不及穿履,跣(赤)足出迎”。张郃、高览来归降,他与二人把臂言欢。诸如此类的鲜明对比,使曹操优点愈加鲜明,袁绍缺点也愈发突出,袁绍和曹操角色的红花、绿叶定位已明朗而十分固定。

    在电视剧23集打破袁绍中,袁绍再未出现,剧中以字幕介绍了他吐血身亡和他废弃长子袁谭而将权位传给了少子袁尚。老实说,曹操最后能轻易征服河北与袁谭、袁尚兄弟相争有重大关系。电视剧简单的介绍似乎暗示与袁绍废长立幼有一定的关系。很难想象,一生重视名位嫡庶的袁绍在传位给儿子这么重大的事情上竟然没有以身作则。而讽刺的是他的对手曹操却能传位于嫡长子。当然,历史也证明兄弟之中,曹丕最适合这个岗位。这又与曹操唯才是用的原则一致。可悲的袁绍死后还无法清静,又被强拉做了一次陪练。

    结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难以摆脱“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宿命,人们也很难跳出“以成败论英雄”的思维模式。可以说,除去其短暂的幼年生涯,官渡之战前的袁绍其实一直是那个时代的主角。这一点可以从他的叔伯、上司、朋友、宾客、妻儿等人与他的互动来看,可以验证。对比曹操,吏民也更倾向于这个宽厚的士族长者。即便到了官渡大战他仍然有更大的机会继续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曹操阵营内许多求降信就可见一斑。但官渡他失败了,失败者自然要成为对手的配角。其曾占据的一切优势将成为反衬对手才德的凭据,此自然之理也。可以说曹操一生对手无数,但多是以强欺弱,仅和袁绍交锋,最终以弱胜强,逆袭成功,奠定了一代霸主的地位和英雄的形象。

    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依据罗贯中同名历史小说改编,除去一些政治观、历史观的因素外,自然要歌颂英雄,这无可厚非。让英雄的优点更加的鲜明,以增加其身上的光环。光环的亮度来源于英雄那些年所战胜的对手,袁绍形象由此而黯淡。无论如何,他穿越了時空,在历史和影视中做了一次最佳配角。我想若要给袁绍形象作个定位的话,他应该算是一个半路的英雄吧!

    参考文献:

    [1](晋)陈寿撰.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0.

    [2][4][5](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324,2374,2373.

    [3](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0.

相关文章!
  • 浅谈西方歌剧宣叙调与中国戏曲

    【摘 要】西方歌剧中的宣叙调和中国戏曲的念白一样,都是一种在歌唱表演之间加入的类似说话的曲调,它们有助于推动剧情的发展,表达表演者

  • 朝晨作品

    朝晨作品

  • 中西方中世纪前家具雕刻装饰对

    李明峰 祁忆青 周璟瑜摘 要: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本文列举了古代西方不同时期的家具雕刻装饰风格以及同时期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