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搭台“语用”唱戏
宗华
新课标中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于“语言文字运用”,简称之为“语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文本搭台,引导学生唱好“语用”的戏。下面,笔者结合《背影》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回归语用本位,如何有效地打造“语用型”的课堂。
一、字词教学——回归扎实有效
初中语文是基础课,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字词教学回归扎实有用呢?
1.易错字——反复读。“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要侧重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对于课文中的易错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如《背影》这一课中的生字词有十多个,其中“蹒跚”、“踌躇”是学生最易读错的,要引导学生对这几个字通过个别读、纠错读、轮读的方式进行反复读。
2.多音字——对比读。多音字现象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多音字由于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会给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如《背影》一课中有好多个多音字:“奔”、“丧”、“帖”、“栅”。教学时,要把这一些多音字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对比读,正确辨析多音字的读音及意义。
二、问题导读——基于全文核心
教师要善于在基于文本内容设计基于全文核心的导读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出现“五花八门”的现象,从而让他们的文本品读回归文本本位。
1.初读课文——设计宏观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个基于文本主题的宏观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如《背影》一课的初读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问题:“朱自清在《背影》这一篇文章中主要写了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个问题能够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脉络,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让学生思考讨论。
2. 研读课文——借助圈点批注,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在引导学生进行研读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精彩之处进行圈点批注,在这个过程中品味分析文本语言的细节。
执教《背影》我设计了“作者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一导读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圈划重点并批注”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我让学生先在这一段中划出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并在旁边写上这一些词语有什么样的作用,再引导学生结合分析外貌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父子深情,理解文章主旨。
三、学法指导——围绕单元目标
语文课上教师是引领者,老师交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抛给学生一大堆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很重要,学法指导要围绕单元目标来设计。
例如,《背影》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单元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在记叙文中,作者一般是通过简洁朴素的语言细节描写来进行表情达意的,因此,在学法指导中要落实“段”的训练,抓住重点段,恰到好处地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自己感悟的方法进行学习。
在这一篇课文中有一句描写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的细节描写:“慢慢地探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在这个句子中,“攀”、“缩”两个词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品读。
师:同学们,这里的“攀”字换成“抓”字可以吗?
生:我觉得不可以。没有东西可以抓的时候才要“攀”,而“抓”字是有东西可以抓的。在这里“攀”字更能够表现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
师:那么这个句子中的“缩”字换成“蹬”字总可以吧?
生:我觉得也不行。因为“缩”字表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只能靠手和胳臂向上的支撑力向上运行。这样,能够更加突出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
这让学生深层次的感悟文本的情感与内涵。
四、课堂练笔——关注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回归文本本位应该注重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练笔,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父亲买橘子”片段教学中,在让学生感悟了作者独特的文字后,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
“你生活中肯定也有像这样反映亲情的一个场景,请你像课文一样用准确的动词、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然后和同学老师交流。”
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再次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凸显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本质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实实在在地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努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