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映照下的“贫瘠”

    李 倩

    【摘 要】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为“品味时尚”,笔者在参与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发现了作文乃至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向,找出了考生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从而引发了对教学的诸多深入思考。

    【关键词】江苏高考 语文试卷 品味时尚

    经过十多天的奋战,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终于结束。阅卷的高强度使得身体发出疲倦的信号,但想起此次阅卷,心情有些复杂,有些话,不得不说。

    “品味时尚”这个题目已被热炒不休,有批评,有质疑,也有肯定。笔者以为,该题至少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关注写作素养

    写作本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与创造再现,但因为应试的独特性,写作已退化为材料的裁接、文字的拼凑。应试宝典、高分妙招层出不穷,作文的应试策略已被开发得“山穷水尽”,——作文教学亟须由“技巧时代”转向“素养时代”。“素养时代”的作文教学,更关注学生写作素质的养成,而写作主体的素养主要包括人格修养、生活修养、学识修养、语言修养等。“品味时尚”这个题目,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重新审视生活,去蔽存明,从而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写作素养。

    二、凸显审美品位

    语文教学的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知美、审美、创美的能力,语文学科应该致力于捍卫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工具性,让学生热爱和赞美祖国的语文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品味”似并无独特,但真正要有“品位”就不一般了。“品味时尚”,实现了高考命题由“道德审判”、“哲理思辨”到“文化审美”的一个转变,逼近了语文内核,凸显了审美品位。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得高分的优秀作文,均体现出思想深刻、见识不凡、语言老到、对生活有独特体验等特点。这个题目,给写作素养高的同学搭建了一个挥洒才情的舞台,比如满分样板文就是用杂文体写的一篇见识与文采俱高人一筹的佳作。文章所举买名牌、写博客、PK台、爆炸头,均是当今时尚;而作者所拟的精彩定义,往往一语中的,深谙“品味”之道,比如对“头之时尚”的定义:“脑袋里的东西越来越少,脑袋上的花样越来越多。”这样的语句,充分体现出该生的睿智与深刻。

    今年阅卷与以往阅卷所大不同的是,取消了“切入分”的概念,而真正根据作文优劣将其分类归档。《评分细则》经过专家组成员反复论辩,三易其稿才得以出台,阅卷领导组的态度是坚决的,他们要拉开作文分差,捍卫作文应有的地位。于是,阅卷老师抛弃了惯常的“打保险分”的做法,而是严格参照《评分细则》,将每篇作文对号入座;于是,“贫富差距”拉大,真正优秀的作文脱颖而出,一大批平庸之作分数平平,而一些套作、宿构之文则被“打入冷宫”;于是,全省高考作文均分直线下滑,学生作文中的痼疾醒目地出现在眼前。

    在“时尚”这个具有现代意味的词语的映照下,学生作文出现了空前的“贫瘠”。

    1.生活“贫瘠”。在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懂时尚的往往写不好,写得好的往往不懂时尚。这也是目前教育的悲哀,学校的围墙太高,阻隔了学生与外界的通畅交流,“象牙塔”里是走不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血青年的。“品位时尚”的作文命题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现实,或许对农村考生不太公平。因为很多考生在作文中坦承不懂时尚为何物,于是只好写他们眼中的“时尚”从某种角度讲,今年离题之作的大量出现,与学生对生活的隔膜有关。而另有一些作文中出现大量时尚的名词术语,但往往书写不太美观、表达不太顺畅,他们很可能是平常老师眼中“不务正业”的“浪子”,却成为此次考试的“时尚达人”。

    新课程教材贯彻三维理念,但客观上讲,新课程目标、教学、命题是分立的,再加上高中时间紧迫,现实与理想、教学与考试总是处于矛盾、纠葛之中。因此,“品味时尚”是一面旗帜,它所引领的潮流应该是:关注生活,思考现实。

    2.情感“贫瘠”。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应该有着丰富的情感,在作文中所展现的也应该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尽管受题目限制,但“品味时尚”所能激发的情感也应是多样的,比如对时尚的赞赏、喜爱、担忧、反思、批评……但在阅卷中却发现“自责”成为很多作文的情感基石:原先认为时尚就是吃、穿方面前卫一些,后来在老师(或家长、同学等)的影响下,自责不已,最后发觉,学习、向上才是真正的时尚。另有一部分学生走“亲情路线”,比如一考生这样写:“时尚,对我来说有些陌生。身为家农子弟的我,根本不知道如何追寻时尚,我只知道不时尚的母亲对我有时尚的爱。”然后描述母亲对他的疼爱。一个不懂感恩的人自然是情感不健全,但一个高中生如果总是走不出“妈妈的目光”,情感的“贫瘠”,也可见一斑。

    3.思维“贫瘠”。“品味时尚”这个题目,将学生的视线引向了课外,有效地遏制了套作、宿构现象。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浅审题”、“伪思考”的弊病,在此题面前凸显无遗。笔者所阅三千多份作文中鲜有紧扣文题、概念准确、判断恰当、论证严密、富有真知灼见的佳作。学生思维的“贫瘠”,使得文中出现了一些低幼的论断,或将时尚界定为“精神”,或将时尚定义为“爱心”,……武断的推论、荒谬的逻辑,暴露出不良的思维品质。比如有考生作文中的三个分论点为““品味时尚,我理解了时尚。”“品味时尚,我感悟了经典。”“品味时尚,我懂得了乐观。”逻辑荒谬,前后脱节。还有些考生图解提示语,将提示语作为分论点出现,如“品味时尚,品出时尚的美与丑。”“品味时尚,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品味时尚,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这些都体现了考生思维的陋习。

    4.思想“贫瘠”。思想的“贫瘠”,必然导致认知的严重偏失。有将“时尚”理解为“创新”,谈创新对个人、企业、民族的重要性;有将“时尚”理解为“变革”,谈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的发展、变革;有将“时尚”理解为“热点”,讨论朝鲜核问题、三鹿奶粉、范跑跑等热点问题;有将“时尚”理解为“理想”,品味志士仁人执着于理想的精神;还有就干脆将“时尚”理解为“经典”,直接品味“时尚的经典”,品读苏轼、巴金、小沈阳、刘谦等人的经历、情感。此类偏题之作,原则上在及格线以下赋分。

    理解题意的关键在于对“时尚”这个概念的精确解剖,提示语只是一个模糊性的描述,“时尚”的实质应该是一部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创意和个性化追求,它是时兴的,在模仿和流行中形成。《评分细则》认为“时尚”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审美;创意;时兴;有人认同和追求。在阅卷过程中,老师们普遍认为:时尚不是静态、静止的某个事物,而是动态、发展的行为;时尚不是个人独自所为,而是有人效仿的群体现象。基于对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一批与题意若即若离的作文,也未能逃过阅卷老师的“法眼”。比如有考生将草根文化视为时尚文化,文章主体部分探讨草根文化的具体特征,貌似“品味时尚”,其实品味的是某种“时尚文化”,而非“时尚”,因为“时尚”应为“追捧草根文化”,而非“草根文化”。再如将“爱国主义”视为时尚,也是错误的。一位阅卷专家说得好:“爱国主义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绝非时尚;然而,当你看奥运、把五星红旗贴到脸上时,时尚就诞生了。因为,这是一种审美行为,一种富有个性的创意,它立马‘时尚起来了。”多么奥妙啊,“时尚”看似简简背单单,却让不少考生栽了跟头。据说,全省能真正准确理解时尚的考生不超过20%。

    “时尚”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思想、情感、态度、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总体而言,今年高考作文佳作偏少,平庸之作偏多,这与学生在生活、情感、思维、思想等方面的“贫瘠”有关。要给学生作文真正“补钙”,需从根基抓起,固本清源,夯实基础,提高素养,则“明年花胜今年红”。

    ★作者简介:李倩,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三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要领探

    贾延彬摘 要:铅球作为田径运动的重要项目之一,不仅能够强化运动员的体质,而且可以锻炼躯干和四肢的力量。在过去铅球练习的过程中,往往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初中说明文的写作指导思考

    杨小梅初中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非常有限,乍接触说明文总觉得难度较大,事实上说明文写作并不困难,因为说明文内容具有客观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