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音乐类图书出版与大众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

    【摘 要】 21世纪,我国对国民素质日益重视,音乐教育理念的重心也由音乐乐理和演奏技术向音乐文化素养倾斜,因此,知识型的音乐类图书逐渐难以满足国民阅读需求。文章阐述了当前音乐类图书的出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音乐类图书与大众音乐文化素养的关系,并对音乐类图书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关 键 词】国民素质;音乐类图书;音乐文化素养;出版

    【作者单位】孟楠,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音乐方面的进修多以乐理、乐器学习为主,因此技术型和知识型的音乐类图书广受欢迎。随着我国对国民素质的日益重视,音乐教育理念的重心由音乐乐理和演奏技术向音乐文化素养倾斜,因此,知识型的音乐类图书逐渐难以满足国民阅读需求。2001年的相关调研资料显示,我国出版的音乐类图书品种不超过2500种,其中不乏重复出版的图书[1]。十几年过去了,音乐类图书的出版态势没有明显变化。

    对大众来说,优秀的音乐出版物不仅传授音乐知识,同时也对大众读者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和引导作用,其引领大众读者敲开音乐之门。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音乐类图书的出版方向,阐释了音乐类图书与大众音乐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并对音乐类图书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一、音乐类图书出版方向与大众音乐文化素养提升

    1. 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与非艺术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艺术教育主要面对艺术生,非艺术生只能通过选修课或自学来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21世纪初,教育部以《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制度的制定实施来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目前为止,全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已初步完成。作为艺术课程载体的艺术教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众多高校组织多方力量编撰了各种公共音乐教材,为公共音乐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李智萍在《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现状与思路探究》一文中,对74册高等学校公共音乐课程专用教材做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材的大致情况[2]。

    2004年全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全面铺开,公共音乐教材出版出现高峰,2006年随着《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下发,音乐教材出版进入平稳期。在李智萍统计的74册教材中,音乐作品欣赏类占了45%,音乐基础理论或常识类占了23%,混搭型教材占了32%[2]。这些教材大多数是由数位教师合作编撰,很少有专著。加之教材编撰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除去极少数优秀教材,大多数教材存在问题,比如教材体例和结构雷同,内容呈现方式单一,理论常识陈述较多,个性化解读很少,语言较为古板,解读视角狭窄,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没有分开,中外经典作品鉴赏内容居多,流行音乐鉴赏内容较少等,民间音乐更是被边缘化了。在这种背景下,音乐课堂教育和课程学习乏味,大多数非艺术生很难保持浓厚的音乐学习兴趣,更遑论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了。

    2. 音乐普及读物的出版与大众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

    对大众来说,要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只能阅读音乐普及读物。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型的出版社开始出版面向大众的音乐类图书,比如关于音乐知识、音乐名曲、音乐原理、音乐文化和历史的图书,这类图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音乐爱好者的文化需求。以音乐出版的领军出版机构——人民音乐出版社为例,该社成立60余年来,在为音乐类专业学生和音乐工作者提供专业出版物的同时,也致力于出版能提升大众音乐文化素养的出版物。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莫扎特传》《音乐表情术语字典》,到1962年出版的《音乐理论基础》,再到《外国名歌200首》《革命歌曲大家唱》《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中国音乐百年作品典藏》等,这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平、反映时代心声的优秀音乐出版物不仅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其中,《音乐理论基础》到2014年已经重印54次,发行137.37万册,是该社重印书中印数最多的书籍之一[3]。

    虽然面向大众的音乐类图书出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实际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具体而言,目前的音乐类图书无论品种还是品质都不能满足21世纪大众对音乐教育的需求。当下的民众已不满足于音乐原理和乐谱知识的获取,他们需要深層次地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对中国音乐文化、音乐美学和世界主要文明的音乐文化等“大音乐”概念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市场需求驱动下,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音乐普及读物。比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在20世纪、21世纪陆续出版的“音乐自学丛书”,就包括《音乐美学基础》《东方音乐文化》《中国古代音乐史》《西方音乐文化》《拉丁美洲音乐文化》《中国曲艺与曲艺音乐》等“大音乐”概念的音乐出版物。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音乐鉴赏》《西方音乐史》等既面向学生又面向大众的音乐文化普及读物。相关资料显示,全国众多高校出版社、人文和综合型出版社近年来出版了多套音乐文化系列丛书,可以说从数量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然而部分读者反映,这些丛书体系比较完整,但其文本大多数比较枯燥,教材意味浓,尚未发现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音乐著作。

    3. 音乐文化与历史专著的出版与大众的音乐文化素养水平

    高层次、高品质的音乐文化与历史出版物的数量、质量和受欢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国家国民音乐文化素养的水平。随着基础音乐知识的普及,大众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音乐文化。在当前大众对音乐文化与历史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出版机构应该不断挖掘好的音乐类出版主题,出版优秀的音乐类图书,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好的音乐类出版主题,需要优秀的作者。目前,我国大体只有处于学术研究保障机制下的专家学者会在音乐文化与历史的深度研究和写作上下功夫,因此,如何加强作者队伍建设,仍是音乐出版界的一个难题。

    近年来,高校和教育类出版社从不同角度编辑策划了多种音乐文化与历史丛书,比如福建教育出版社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音乐与教育的文化视野丛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的“音乐论著丛书”、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丛书”以及广西师范大学的“音乐文化书系”等。这些丛书把当代中国音乐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呈献给读者,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国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笔者在检索文献时发现,这些音乐文化与历史丛书由于文本的研究性强、可读性较弱,目前读者群局限在专业人士范围,还不能惠及广大音樂文化爱好者。如何站在普及音乐文化、传递音乐文明的高度,为大众提供优质的音乐文化读本,将是未来很长时间内出版机构和音乐类图书作者的重要课题。

    4. 国外音乐著作的翻译出版与国民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

    与国内学者音乐著作“小众化”“圈子化”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尤其是欧美日等国家的音乐研究者和作家,致力于文本的通俗化,积极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融合,由此,这些国家涌现不少广受读者欢迎的经典音乐著作。我国历来重视引进国外优秀著作,在音乐著作的引进上,近年来做了不少工作,一些欧美畅销的音乐著作陆续被翻译出版,填补了国内此类著作稀缺的空白。

    国内出版机构在引进国外音乐著作时一般会采用两种出版方式,即丛书形式和单本形式。湖南文艺出版社在2005年前后出版的“20世纪西方音乐学名著译丛”(包括《西方音乐》《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史》《社会中的音乐》等)、上海音乐出版社的“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剑桥音乐丛书”和“轻松解读音乐丛书”是音乐爱好者心中颇有分量的几套丛书。这些丛书都是从国外畅销书中精选出来,由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的,因此契合我国读者的阅读口味。引进丛书的同时,出版社也积极引进单本的经典音乐著作,有多部音乐名著在我国被翻译出版。其中,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学者保罗·亨利·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于2003年出版后很快售罄,该社于2009年再版。版权到期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再次出版了这部著作。可以说,《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与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一样,开启了我国音乐爱好者走向音乐世界的大门。还有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英国学者亚伯拉罕的《简明牛津音乐史》也颇受读者欢迎,这本书在国内多家网络图书销售平台已经售罄缺货。此外,《音乐的极境:萨义德音乐随笔》《西方音乐史十讲》《生活在音乐中》《最美的音乐史》等欧美译著也成为当当网、京东网等平台的常销书。截至2016年12月30日,《最美的音乐史》在当当网上有4284条评论,销量非常可观,这在纸质图书面临网络阅读挑战的今天,很是难得。可以说,国外音乐著作已经成为国内音乐爱好者深层阅读的首选,这些著作正在影响中国音乐文化知识谱系的建构。

    5. 音乐散文与随笔的出版与大众音乐文化素养的升华

    随着社会进入大众阅读时代,国民阅读开始出现分层。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其阅读文本的难易程度与选择文本风格都有差异。专业文化要想向全民普及,必须充分考虑分层阅读的时代特征,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大众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落实到出版物上,就是既要出版普及性的教材、通俗读物,也要出版具有高深理论的音乐专著,同时还要出版与音乐文化相关的散文随笔类读物,以满足大众“阅读难度低”“文本高雅”等特殊阅读需求,让大众在文本的熏陶下走进音乐世界,提升音乐文化素养。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近一两个世纪以来出版了多种音乐散文、随笔、笔记等著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版市场意识到大众对兼具学术和美学价值的音乐散文与随笔的需求,出版了不少口碑良好的著作,这对推动大众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我国音乐散文与随笔的写作者大多是音乐爱好者,并且其中一部分人是作家,比如作家肖复兴先后出版了《音乐十五讲》《音乐笔记》《肖复兴音乐散文》《天堂里的一场暴风雨:肖复兴音乐文集》等文学作品,拥有大量的读者;作家马慧元先后出版的《北方人的巴赫》《管风琴手记》《管风琴·看听读》都是常销书;另外,辛丰年等作家的音乐随笔也颇受读者喜爱。另一部分写作者来自其他行业,比如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他出版的《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在政府公务员、普通读者中获得很高的评价,激发了一批普通民众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探索音乐世界的奥秘。翻译家傅雷《傅雷家书》中的音乐内容以及其他谈论音乐的文章近年来被挖掘出来,集结出书,名为《与傅聪谈音乐》《傅雷谈音乐》。这两部图书出版后,影响甚巨。傅雷之子、音乐家傅聪的《傅聪:望七了!》也大量谈及音乐与人生,是音乐散文随笔宝库中的重要著作。在这些单本音乐散文随笔出版的同时,有些出版社有意识地站在音乐散文与随笔的文体意识高度,组织出版丛书,比如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散文丛书”。这些丛书的出版大大提升了音乐散文与随笔在音乐文化读物中的地位,为读者阅读开辟了新的音乐文化文体。

    二、音乐类图书发展前景的展望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音乐类图书的出版格局已基本形成,满足了部分民众的文化需求。一些类型的音乐类图书在数量上已经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但图书编撰质量还存在问题,并且图书可读性较弱、没有诞生经典音乐著作,这与欧美国家的音乐出版物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中国出版市场上的音乐类图书要走出当前“数量不少、质量不高”的局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出版机构应杜绝跟风现象,重视创新在出版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首先,音乐类出版机构和有志于从事音乐类图书出版的机构可以主动发掘优秀的音乐著作写作者,挖掘优秀的、有潜质的文本,策划出版音乐类图书精品。其次,音乐类出版机构可通过再版方式,把市场认可的优秀音乐文本完善升级,打造成经典文本再次出版。

    第二,高校和科研机构应改变学术评价机制,鼓励音乐专家担负起普及音乐文化的社会责任,把深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接地气的音乐文化普及文本,使小众的学术资源转变为大众公共资源,进而提升大众音乐文化素养。

    第三,音乐工作者、音乐研究者以及有志于音乐文化创作的作家,应该结合自己的音乐鉴赏和研究经验,创作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的音乐文化文本。

    第四,继续引进国外的经典音乐著作,为我国的音乐类图书出版提供参考和借鉴,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知识库。

    总之,我国音乐文化出版市场前景广阔,出版机构、音乐文化创作者和音乐工作者都大有可为,只要把握好读者需求,坚持精品意识和责任意识,定能走出当前的音乐类图书出版困局,创造精品,进而提升大众音乐文化素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徐颖. 2500种应对13亿人,我国音乐图书出版奇缺[N]. 新闻晨报,2001-11-12.

    [2]李智萍. 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现状与思路探究[J]. 中国出版,2010(10).

    [3]王玉梅. 新中国音乐出版从这里走向世界[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10-10.

相关文章!
  • 大数据时代下国产动漫IP的转型

    张艺丹<br />
    摘 要 大数据时代是伴随着互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所应运而生的新数字化时代。在这一崭新的数字化变革的时代中,大

  •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的转型

    孙芳令<br />
    【摘 要】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体进行战略转型,依靠移动新媒体平台扩展自身内容成为趋势。本文从分析传统纸媒进行

  • 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出版现状及对

    【摘 要】文章以近年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出版的回望为基础,通过对音乐论文写作教材的内容进行剖析,指出教材出版中存在读者对象不明确、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