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内企业竞合关系对不同类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孙璐 郑健壮


摘要: 受到S- C- P的研究范式的启发,本文探究集群结构对集群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研究发现:存在着由集群技术水平和企业集中度共同作用所引起的“集群结构—企业竞合关系—企业创新行为”内在规律。进一步而言,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往往是由集群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而企业之间的合作强度往往是由集群内部企业集中度决定的。在此基础上,还从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角度,提出了集群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 集群企业 竞合关系 创新行为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enterprises in cluster on innovation behavior of different enterprises
Sunlu1, Zheng Jianzhuang2(1.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150028, Harbin,China;2.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Hangzhou 310015,Zhejiang,China)
Abstract: Inspired by S-C-Ps research paradig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cluster structure on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of cluster enterpri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inherent law of "cluster structure-enterprise co-opetion relationship-enterprise innovation behavior" is cau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cluster technology level and enterprise concentration. Further,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is often determined by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he cluster, and the strength of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is often determin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in the cluster. On this basis, also from their respective perspectives of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luster and the enterprise .
Key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Enterprises in the cluster Co-opetion Innovative behavior
0 引言
綜观当今集群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许多“令人费解”且“疑似矛盾”的研究结论。一方面,许多学者认为低技术集群必然导致低创新性;[1]另一方面,又有学者认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像服装、家具等的“创新性的低技术产业集群”(innovative low-tech industrial cluster) 。[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对集群及集群企业创新的深入研究。[3]
其实,集群企业的创新行为不仅受到企业技术水平的影响,更受到包括技术水平在内的企业所在集群结构的影响。产业集群是由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存在的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企业、专业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生产厂家以及相关机构(高校、行业协会等)所组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由企业集聚而形成的地理近邻性为其必要条件,由此产生了专业化分工和集体学习。[4]进一步而言,这种地理近邻性反映在企业关系层面,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了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生存环境,而这种“竞合关系”使集群内部企业与集群外部企业相比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结构”。根据S-C-P(结构—行为—绩效)的逻辑,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合关系会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影响,进而最终影响企业的绩效。
鉴于此,本文以集群结构为解释变量,并将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程度视为集群结构的二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将集群分为高集中度高技术水平、高集中度低技术、低集中度高技术和低集中度低技术等四种类型产业集群,研究这四种不同集群结构下集群企业的竞合关系,继而探讨这种竞合关系对集群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1 企业竞合关系与企业创新行为
1.1 企业竞合关系
Brandenburger & Nalebuff (1996)最先出了“竞合”的概念,他们认为竞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 ( 或组织) 之间在某些活动中所产生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4]随后,其他学者也陆续对竞合理论进行研究,同时也探讨了企业竞合关系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在现实的产业链(尤其是集群)环境下,在纵向上,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会形成交互作用,而在横向上,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共存的状态。[5]竞合关系按照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程度划分为弱竞争强合作关系、强竞争强合作关系、强竞争弱合作关系、弱竞争弱合作关系。[6]
1.2 企业创新行为
自熊彼特将“创新”纳入经济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视角出发,研究创新的作用。周及真(2017)基于异质性视角,构建了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及其内在机理的“四元驱动机制”模型,分析了企业在开放式/封闭式创新的环境里,在创新策略的引领下,进行突变式创新/渐进式创新的过程。[7]突变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其实是对创新幅度和深度的一种描述。[8]突破性创新是企业产品或企业运行的一次全新创造,而渐进式创新是一种相对保守的创新模式,它往往是针对已有产品或一些服务上的改进。杨金娇和朱英明在研究集聚经济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时,将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划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三种。[9]伴随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升,集群中会逐渐形成一些发展态势好的龙头(核心)企业以及环绕其周围的配套企业。[10]核心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守门人”,其创新行为不仅仅对自身绩效产生影响,还会对其相关配套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集群的创新水平。[11]
1.3 企业竞合关系和企业创新行为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已意识到封闭的环境下不能有效地创新,必须打开组织的边界,积极开展战略合作行为,甚至和自己的竞争对手合作,来弥补自身的缺陷,降低创新风险,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换言之,当下企业的创新普遍存在于某种竞合的氛围下,但这种竞合关系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可以促进资源的互补,减少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创新风险,尤其是与其直接竞争对手的合作,可以在合作初期利用共同的市场和技术,进行知识整合,加速创新的进程。[12]其二认为,企业间的合作容易会滋生一些企业的投机行为,如通过剽窃、模仿复制来获得利益,从而抑制创新的发展,可以说,企业之间的一些合作很可能会加剧竞争而不是缓和竞争。[13]
2 四种产业集群环境下的企业竞合关系和企业创新行为
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間天然存在着竞合关系,正如波特教授所言“这些企业或机构在地理上聚集,不仅相互合作还相互竞争”。[6]在集群的产业链纵横向上,竞合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一般而言,产业链纵向上,合作多于竞争;而在产业链横向上,竞争多于合作。从本质上讲,集群内企业竞合过程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企业就是为了通过彼此的竞争和合作来获得更大的利益。一方面,集群内企业相互合作既能实现集群的规模经济又能使小企业产生更强的竞争力。[14]另一方面,在既定的集群整体收益下,集群内部企业间相互竞争,也是为了使企业尽可能地获得更多利益。[15]
但是,集群内部企业的这种竞合关系并非完全是集群企业自己的个体行为,它是受到集群结构所决定的,即不同的集群结构决定着集群内部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在集群结构研究领域,学者们往往基于产业(企业)集中度将集群分为中卫型集群和原子型集群,并认为中卫型集群中合作多于竞争,原子型集群中竞争多于合作;[16]另外,又有学者根据集群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将集群分为低技术集群和高技术集群。[17]其实,集群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和集群产业(企业)集中度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随着集群技术水平的提升,集群企业的集中度将不断提高;[18]另一方面,集群企业的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集群的技术水平往往也不断提升。[19]基于此,本文用集群的企业集中度和技术程度作为衡量集群结构的两个重要维度,通过两者的不同组合来反映四类集群(见图1),并研究不同结构情境下的企业竞合关系以及对于集群内部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2.1 高集中度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创新
高集中度高技术集群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集群的主导产业技术水平较高,另一方面,集群内部企业规模普遍较大。这类集群一般是某类成熟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例如现在的“硅谷”)。在这类集群中,围绕集群内部的龙头企业有部分配套企业,其竞合关系一般呈现强竞争强合作的特征,即龙头企业间的强竞争和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间的强合作。由于集群内部的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而高技术产业产品更新换代比较快,因此在集群内部的龙头企业之间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另外,龙头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与之配套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链竞争,因此,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最近往往能够(也必须)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以形成产业链整体的竞争优势。因此,总体而言,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为了应付激烈竞争往往采取突变式创新,而中小型配套企业为了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往往渐进式创新。整体而言,该集群内部的创新格局是“高突变式创新(龙头企业)——高渐进式创新(配套企业)”的差序格局。这种创新的差序格局是一种较好的制度设计:通过龙头企业进行突变式创新,促进集群快速发展,而突变式创新的成果又通过配套企业的学习(渐进式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利益最大化。
2.2 低集中度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创新
低集中度高技术集群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集群的主导产业技术水平较高,另一方面,集群内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这类集群一般是某类新兴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例如早期的“硅谷”),其集群内部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但其他企业或配套企业数量较多,其内部竞合关系一般呈现强竞争弱合作的特征。因为,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更新换代比较快,集群内部龙头企业尽管其内生创新能力较弱,但其仍然采取高突变式创新;而由于集群内部龙头企业本身规模的能力有限,所以导致其与中小型配套企业的合作不佳。配套企业的创新行为一般为低渐进式创新。因此,整体而言,该集群内部的创新格局是“高突变式创新(龙头企业)——低渐进式创新(配套企业)”的差序格局。对于集群而言,这种创新的差序格局是一种具有较大风险的制度设计:集群发展可能会受到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2.3 高集中度低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创新
高集中度低技术集群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集群的主导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但另一方面,集群内部企业规模普遍较大。这类集群一般是某类较为成熟的传统产业集群,比如浙江的乐清低压电器集群。这类集群内部的竞合关系往往会呈现弱竞争强合作的特征。由于集群主导技术水平较低,即产品更新换代相对较慢,所以龙头企业往往会采取低突变式创新。另外,龙头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与之配套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链竞争,因此,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往往能够(也必须)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以形成产业链整体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型配套企业为了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往往采取强的渐进式创新。整体而言,该集群内部的创新格局是“低突变式创新(龙头企业)——高渐进式创新(配套企业)”的差序格局。这种创新的差序格局同样是一种不太理想的制度设计,其最大的风险在于集群发展的路径依赖,即由于龙头企业缺乏强大的突变式创新,使集群发展较慢,而较少的突变式创新成果又很难满足配套企业的学习(渐进式创新)。
2.4 低集中度低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创新
低集中度低技术集群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集群的主导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另一方面,集群内部企业规模也普遍较小。这类集群一般是经济腾飞初期的传统产业集群,比如浙江早期的小商品集群。这类产业集群不仅在地理上分布相对零散,而且其知识和技术层次相对较低。这类集群往往呈现弱竞争弱合作的竞合特征。由于集群主导技术水平较低,即产品更新换代相对较慢,所以龙头企业往往会采取低突变式创新。另外,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也很难有良好合作关系,所以中小型配套企业往往采取低的渐进式创新。整体而言,该集群内部的创新格局是“低突变式创新(龙头企业)—低渐进式创新(配套企业)”的差序格局。对于集群而言,这种创新的差序格局同样是一种具有较大风险的制度设计:集群发展可能会受到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3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一,存在着由集群技术水平和企业集中度共同作用所引起的“集群结构——企业竞合关系——企业创新行为”内在规律(见表1)。一般而言,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往往是由集群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而企业之间的合作强度往往是由集群内部企业集中度决定的。
第二,就集群发展而言,或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制定集群政策中,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对于新培育的集群,其主导产业应该尽量选择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当然选择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也要考虑地方资源(包括人才)的基础。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集群,政府的重要工作是鼓励集群企业兼并重组,在较短时间形成大量有技术水平的龙头企业。另外,政府也应鼓励集群内部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部其他配套企业加强合作。最后,如果已形成的集群是低集中度低技术产业集群,政府的最主要工作是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第三,就集群内部企业而言,其发展战略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对于已经处在集群内部的企业而言,如果是高技术的龙头企业,其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实施开放式创新,积极打造与集群内部其他企业的产业链合作,形成基于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对于低技术的龙头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增强突变式创新的力度。对于正在选择进入集群的企业,不管其竞争实力如何,都应该选择强合作关系的集群,通过与龙头企业(或配套企业)的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或构成产业链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9):5- 10.
[2] 王辑慈.创新集群:三十年探索之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74.
[3] 邓羽,司月芳.西方创新地理研究评述[J].地理研究,2016,35(11):2041- 2052. [4] BR ANDENBU R GER ,A. M.,NALEBUFF,B. J. Co- opetition[M]. New York: Doubleday,1996.
[5] 王丽丽,吕巍,周颖,郭冰. 产业聚集对企业竞合及绩效的影响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6):96-102.
[6] 邓邦教. 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竞合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2011.
[7] 周及真.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及其内在机理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2017(18):99- 102.
[8] 孫道军,叶红,王栋.不同竞合关系与企业创新选择互动演化研究[J]. 商业研究,2011(10):45- 49.
[9] 杨金娇,朱英明. 集聚经济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8(01):68- 75.
[10] 杜欣.集群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协同创新博弈分析及收益分配调整[J].中国管理科学,2013(S2):745-750.
[11]屈佳英. 核心企业创新行为对集群升级的影响研究[D].宁波大学,2017.
[12] 项后军,江飞涛.“竞争关系 ”重于 “合作关系 ”吗:核心企业视角的集群竞合关系重新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137-147.
[13]李世清.互补型竞合关系中合作结构选择偏好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 2010,12(24):7- 12.
[14] 马宗国,张咏梅.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合争机制[J].科学学研究,2006(S1):74- 78.
[15] 万幼清,王云云.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企业竞合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4(8):175- 176.
[16]郑春华.轮轴式产业集群的合作竞争现象及效应[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04):60- 62,69.
[17]许强,应翔君.核心企业主导下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比较——基于多案例研究[J]. 软科学,2012(06):10- 15.
[18]赵玉林,魏芳.基于熵指数和行业集中度的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度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122- 126,180.
[19]田野.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与资产收益率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6.
相关文章!
  • 企业绩效管理在全面预算管理中

    闫慧慧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114-02摘 要 企业绩效管理对全面预算管理而言是一项关键举措,它对企业

  • 企业珍贵档案评选探究

    王啸峰摘要:企业开展珍贵档案评选工作,对优化、丰富企业档案馆馆藏基础,加强企业珍贵档案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树立企

  • “互联网+”背景下移动网络在人

    赵尔丹+张照枫+田寒摘 要:本文从“互联网+”背景下移动网络在人社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移动网络在人社电子政务系统